“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学是技术,更是艺术;医学是科学,更是人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Salvador E. Luria讲过:“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反观当下医疗大环境,技术之上充斥在时代的洪流中,医学的非人性化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之声。躯体的折磨,心理的考验,精神的痛楚,于无声处迸发出一次又一次的力量,但却为臻美的技术和冰冷的机器所异化,所解构。医学与人文的关系,应有着特定的张力,“以心传心,无为而化”,医生不再是机器的操作者而应犹如哲人一般内秉美好的情愫,而今二者出现了断裂。我们的步履匆匆,忘却了对生命内在性最初的尊重。 ![]() 医学实践的弊端在于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分离。100年后的今天,威廉•奥斯勒提出的这三大问题依然困惑着当代医学的改革和发展,他在替生命发问,替生命呐喊,呼唤人文的回归。 伴随医学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公众对于医疗行业的要求已扩展到对于自身的权益、人格、尊严等的需求层面。然而,医疗行业市场化,医药器械依赖化,医师过度专业化,人文教育落后化,医患关系冷漠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发育营养失衡综合征”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医务工作者转变传统的服务观念,强化自身的人文修养,将“医人”与“医病”完美结合,让“仁”、“爱”贯穿于医疗服务、医患沟通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真正成为患者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 的是生命;要具备崇高的职业操守,也要拥有细致入微的严谨态度。关注麻醉过程中的“小细节”、保持围麻醉期的“小清新”,让患者安心睡去、又舒适醒来,培养职业洞察、职业智慧和职业精神,这是实施好围麻醉期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位麻醉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 ![]() 那么,在人文关怀渐行渐远的今天,如何将人文关怀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利用人文关怀化解医患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矛盾冲突,如何立足麻醉医生的现实工作,实施好围麻醉期的人文关怀......本期新青年网络公开课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韩雪萍教授为我们带来《围麻醉期的人文关怀》。让我们一同走进本期课堂,聆听麻醉医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和保持对医学人文的眷顾,积极营造医学活动的理性境界,完美天使形象,救赎仁爱的诺亚方舟。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十四讲 围麻醉期的人文关怀(韩雪萍、鄢建勤教授)录像 |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4-21 23:33 , Processed in 0.134673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