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过敏反应诊治的专家共识(2014) 王俊科,叶铁虎,吴新民(执笔人/负责人),赵晶,薛张纲 过敏反应指某种物质触发的威胁生命的全身反应,过敏反应多为突发和偶发,难于预测,需要我们能够及时诊断、迅速和正确地处理,才能够使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脱离生命危险。有报道指出即使及时有效的救治,严重过敏反应的死亡率仍为3%~6%。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在我国并没有确切的数据,国外报告发生率为两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也有报道称发生率可高达1/3,500。引起围术期过敏反应的主要药物或物质为肌松药(首先是琥珀胆碱,其次为罗库溴铵、维库溴铵、米库氯铵、阿曲库铵和顺阿曲库铵)、乳胶、抗菌素、明胶、脂类局麻药、血液制品和鱼精蛋白等;女性发生率为男性的2~2.5倍。 一、临床症状 麻醉过程中发生的过敏反应大部分出现皮肤、黏膜症状,也有的具有心血管系统表现、支气管痉挛。根据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其临床表现分为4级。 I级,仅表现为皮肤潮红、出现斑丘疹和寻麻疹; II级,除表现皮肤症状外,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胃肠道症状; III级,出现皮肤症状;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和心律紊乱;支气管痉挛以及胃肠功能紊乱; IV级,心脏停搏。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临床症状出现的早晚和涉及器官的数量,如果症状出现非常快,皮肤症状缺失和心动过缓,则病情严重,此时如果处理不及时,预后极差。 过敏反应的严重性与致敏物质的种类,致敏物质进入体内的途径、速度和剂量密切相关,还与患者原有疾病,特别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功能状态紧密相关;正在接受b-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椎管内阻滞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都较为严重,且复苏极为困难。 过敏反应的患者可因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冠状血管痉挛、心肌缺血、心肌收缩力受损,出现心力衰竭。还可因血管性水肿、支气管痉挛、分泌物增加、气道阻塞,引起窒息,导致缺氧。 过敏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立即引起组胺、类胰蛋白酶、白介素、缓激肽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性介质的释放;类过敏反应不涉及免疫球蛋白的介入,无肥大细胞激活,仅激活嗜碱粒细胞,释放组胺,症状较轻,其约占围术期过敏反应的40%。 二、诊断 出现可疑临床症状时,应除外全脊麻、全麻过深、肺栓塞、气胸、心包填塞、气道高敏感(支气管哮喘)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 麻醉中接触某种药物或物质后出现上述典型症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水平升高,测定到特异性抗体,6周后完成所接受的药物或物质的皮肤试验如为阳性,即可确定为过敏反应。 1. 组胺 过敏反应时血清组胺浓度显著增高( > 9nM),其阳性诊断率为75%。但其半衰期仅为30~60min,临床上难以常规检测。 2. 类胰蛋白酶 出现过敏反应使a-肥大细胞溶解和b-肥大细胞激活后15分钟到1小时血中类胰蛋白酶即达到峰值,其半衰期为2小时。因此应在出现临床症状1小时内、2小时和24小时取血测定类胰蛋白酶水平,如果其血中浓度超过24μg/ml或基础值的3倍即为阳性,其阳性诊断率为92%。应在我国尽快建立对类胰蛋白酶的测定,以帮助确定过敏反应的发生。 3. 特异性IgE抗体 能够测到某种药物或物质的特异性IgE抗体,即可明确诊断对该药物或物质的过敏反应。 4. 皮肤试验 过敏反应时消耗大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应在过敏反应发生后4-6周,机体恢复正常后完成可疑药物或物质的皮肤点刺或皮内注射试验,以确定具体的过敏原。皮肤试验的假阳性率较高,有诱发全身严重过敏反应的潜在风险,但在有严重过敏反应病史的病例中,阳性结果对判断过敏原有较高价值。见表1。 表1 皮试时麻醉中常用药应该被稀释的浓度
5.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 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Cellular Allergen Stimulation Test,CAST)是近年开始应用的变态反应学检查方法,可检测出被变应原激活的嗜碱性粒细胞。由于IgE介导和非免疫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均可发生嗜碱性粒细胞的脱颗粒,表达于静止嗜碱性粒细胞上的标记分子CD63明显增加,可直接反映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是嗜碱性粒细胞活化的最佳观测指标。CAST试验利用以上原理,在嗜碱性粒细胞受到变应原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技术观测其标记分子CD63表达的增加,检测嗜碱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活化,有效识别诱发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或物质。目前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 三、治疗 一旦出现典型症状,考虑出现过敏反应,须立即采取正确措施,稳定呼吸和循环系统,挽救患者生命。 (一)立即停止给予可疑药物。 (二)稳定循环 1. 快速输注电解质溶液,补充因毛细血管渗漏的液体丢失,维持有效循环容量。 2. 及时静注小剂量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的β2受体激动作用可以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α受体激动作用可以使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并能兴奋心肌、增加心输出量,并使血压上升;同时能够抑制炎性介质释放,是过敏性休克的首选抢救药物,可静注30~50μg,5~10min重复注射,必要时持续静脉输注1~10μg/min。 循环受严重抑制时还可以持续静脉输注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和胰高血糖素。 (三)缓解支气管痉挛 1. 吸入纯氧,必要时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2. 吸入沙丁胺醇或溴化异丙托铵。 3. 给予吸入麻醉药,加深麻醉。 4. 可静注氨茶碱5~6mg/kg。 (四)静注肾上腺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抗炎作用强,作用持续时间长,水钠潴留副作用小,但起效慢,达峰时间长(12~24h),过敏反应时并非首选,宜选用不需代谢直接作用于其受体的氢化可的松,应立即静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2mg/kg,可6h后重复给予,24h不超过300mg。也可静注甲强龙1mg/kg ~ 1g (五)抗组胺药物的联合应用:异丙嗪+雷尼替丁 目前还没有药物能够有效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过敏反应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出现急性期症状,需及时发现,果断处理;晚期症状通常持续4~6h,也有延续达24h,始终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实时监测,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始终维持生命体征正常。患者痊愈后4~6周应该完成皮肤试验,确定过敏原,并将结果告知患者和家属,同时填写过敏反应警示卡记录在案。(转自中华麻醉在线网站 新青年麻醉论坛)
第二十七讲 围术期过敏反应的诊治及过敏源检测 (北京协和赵晶、湘雅王锷教授) |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4-21 03:51 , Processed in 0.116832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