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佘汉 陆军医科大学大坪医院麻醉科,陆军医科大学大坪医院休克输血科;
【摘要】
缺血/缺氧损伤可显著损害血管功能,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与缺血/缺氧诱导的血管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大鼠缺血模型和缺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结合透射电镜、超分辨显微成像及代谢分析,系统观察了线粒体嵴的结构与功能变化。多组学分析显示,缺血VSMCs中精氨酸酶1(Arg1)表达上调,体内外基因敲除实验证实Arg1对线粒体嵴结构、线粒体功能及血管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并能抑制mtDNA的释放。其机制为Arg1通过与Mic10相互作用诱导线粒体嵴重构,同时缺氧诱导的VDAC1乳酸化导致MPTP开放,促使VSMCs释放mtDNA。释放的mtDNA通过激活cGAS-STING通路引发VSMCs发生泛凋亡。ChIP-qPCR结果表明,乳酸通过上调H3K18la促进Arg1表达。靶向VSMCs的纳米材料PLGA-PEI-siRNA@PM-α-SMA(NP-siArg1)可显著改善血管功能障碍。本研究揭示了缺血/缺氧损伤后血管功能障碍的新机制:乳酸调控的Arg1表达在细胞核与线粒体之间形成有害正反馈循环,导致线粒体嵴紊乱和mtDNA释放,最终引发VSMCs 泛凋亡。靶向抑制VSMCs中的Arg1或可成为缓解缺血/缺氧性血管损伤的潜在治疗策略。
【第一作者】
Mingyang Sun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摘要】
目的:比较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与二甲双胍在预防2型糖尿病(T2D)患者谵妄中的有效性,应用真实世界数据。
研究设计和方法:我们利用TriNetX全球健康研究网络,开展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05年至2025年期间开始使用SGLT2i(n=88,012)或二甲双胍(n=769,159)的857,171名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倾向评分匹配(1:1),以平衡两组之间的协变量。主要结果是谵妄的发生率;次要结果包括全因死亡率。采用绝对风险降低(ARR)、调整后的风险比(aH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来评估结果。
结果:匹配后与二甲双胍相比,使用SGLT2i与谵妄风险显著降低相关(ARR 5.03%,3.97% vs. 9.0%;aHR 0.91 [95% CI 0.87, 0.95],P<0.001)。SGLT2i组的全因死亡率也较低(ARR 9.23%,aHR 0.85 [95% CI 0.87, 0.88],P<0.001)。80岁及以上成年人(aHR 0.83,P<0.0001)、男性以及使用胰岛素或镇静剂的高危亚组中获益最为显著。
结论:这项首次直接对比真实世界研究表明,SGLT2i可能比二甲双胍为T2D患者提供更好的谵妄预防效果,尤其在高风险人群中。这些结果支持将认知结局纳入糖尿病治疗决策,并暗示可能需要改变一线治疗策略。
【题目】
腹苍白球-蓝斑-外侧下丘脑通路调节自由行为和异氟烷麻醉雄性小鼠的大脑觉醒
【通讯作者】
曹君利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院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与精神药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周春艺,肖诚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院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与精神药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许祥影 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院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与镇痛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学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麻醉与精神药品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
【摘要】
【题目】
HSK21542治疗术后疼痛患者:两项Ⅲ期、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
严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钟寅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摘要】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Xing-Feng Sun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
Wen-Chen Luo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Shao-Qiang Huang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继发于脓毒症的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的重症患者面临生存质量下降及死亡风险,其临床管理仍具挑战性。目前脓毒症后发生PICS的患者的免疫细胞特征尚未明确。
方法:本研究采用单细胞分辨率技术解析脓毒症后PICS的免疫细胞特征,并采用鼠类盲肠结扎穿孔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脓毒症患者体内两个富集的单核细胞亚群(Mono1和Mono4)免疫功能显著受抑,在脓毒症后PICS患者,以上单核细胞亚群的功能部分恢复,且表现出对B细胞及CD8T细胞具有免疫抑制与促凋亡效应。合并PICS的脓毒症患者的初始B细胞和记忆B细胞减少,而浆细胞增殖。其中PICS患者的初始及记忆B细胞较脓毒症患者呈现更活跃的抗原加工递呈相关基因特征。预后较好的PICS患者的记忆B细胞及IGHA1型浆细胞表现得更活跃。与PICS存活组相比,PICS死亡组中CD8终末分化效应记忆T细胞(CD8TEMRA)呈现增殖迹象和免疫功能失调。合并PICS的脓毒症患者的巨核细胞增殖较健康对照组更显著,其抗炎与免疫调节作用发生显著改变,该现象在小鼠模型中亦得到验证。
结论:本研究在单细胞层面评估了脓毒症后PICS,揭示了免疫细胞亚群的异质性,为预测疾病进展和开发有效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题目】
经谷胱甘肽激活并溶解细胞的iPep偶联免疫纳米激动剂用于癌症协同治疗
【通讯作者】
费浩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室,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Shuang-Shuang Ji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纳米生物医学研究室;Xiang-Xiang Xu 苏州大学药学院制药系,南通大学附属常熟医院;
【摘要】
将溶瘤性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诱导剂与TLR激动剂整合以增强化学免疫疗法,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有前景的途径。尽管单一药剂在激发免疫反应方面已显示出显著潜力,但溶瘤性化学治疗药物与TLR激动剂的协同效应仍是尚未探索的研究领域。为避免TLR7/8激动剂可能引发的脱靶全身性炎症副作用,本研究将瑞喹莫德(R848)的活性氨基通过谷胱甘肽(GSH)可激活的连接物共价连接到人血清白蛋白(HSA)上,从而构建了一系列 R848-HSA 偶联物。特异性将RS-HSA(R848:HSA比例为1.6:1,n/n)与溶瘤性膜活性肽(iPep)组装成iP-RS NPs。该纳米颗粒在调控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破坏周围促纤维化间质、增强抗肿瘤免疫中展现出协同效应与低毒性特征。iP-RS NPs 展现出令人满意的化学免疫效应,在原位4T1乳腺肿瘤小鼠和皮下Panc02胰腺肿瘤小鼠中实现了肿瘤完全消退。此外,在具有临床相关性且极具挑战性的原位fLuc-KPC胰腺导管腺癌(PDAC)模型中,iP-RS NPs成功治愈五分之三的小鼠,并显著延长其生存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线治疗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仅较PBS对照组延长不足一周的生存期。本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设计将溶瘤性治疗药物与TLR7/8激动剂有机结合,可降低TLR激动剂毒性,同时实现协同增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0. Yafang Tan#, Guo Mu#, Feixiang Wang#, Xin Fan, Chengjie Yang, Zuan Shi, Yiping Bai, Bingqing Xie, Xuan Yu, Jianguo Feng, Jing Jia, Xiaobin Wang, Ye Chen*, Jun Zhou*. Muscle-derived factor alleviated cognitive impairment caused by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Redox Biol. 2025 May 15;84:103682. PMID: 40388874
【题目】
肌源性因子缓解肠道缺血再灌注所致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周军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陈烨 西南医科大学泸州市麻醉与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Yafang Tan,Guo Mu,Feixiang Wang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肠道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II/R)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临床事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引发脑功能障碍。目前尚无理想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本研究旨在探讨肌源性因子是否能够缓解II/R后继发的肠道相关性脑功能障碍(Gut-associated cerebral dysfunctions,GACD)。我们检测了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的胫骨前肌厚度及血清中鸢尾素水平,并分析了鸢尾素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发现,肌源性鸢尾素在其中发挥了保护作用。为阐明鸢尾素在改善GACD中的作用,我们构建了FNDC5敲除模型以消除内源性鸢尾素,同时补充外源性鸢尾素。通过体内外模型并结合透射电镜、蛋白分子对接分析、基因过表达及蛋白免疫印迹等技术,深入探讨了鸢尾素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FNDC5/鸢尾素缺失可加重认知障碍、小胶质细胞促炎激活、氧化损伤、炎症反应、神经元凋亡及铁死亡,而重组FNDC5/鸢尾素能够逆转上述病理变化,促进神经结构与认知功能的恢复。其分子机制为,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在II/R相关神经病理过程中被激活,并在FNDC5/鸢尾素缺失小鼠中进一步加剧。本研究结果提示,FNDC5/鸢尾素在延缓GACD进展中具有重要潜力,为GAC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机制见解与潜在的治疗策略。
【题目】
双重响应性纳米颗粒靶向治疗ACE-II细胞衰老减轻急性肺损伤
【通讯作者】
王维,Zhiling Fu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Linlin Gao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重症监护室;郑福爽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胸外科;
【摘要】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征为严重的肺功能障碍,其中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II epithelial cell,ACE-II)衰老在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构建了一种pH/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双重响应纳米颗粒(GNPsanti-SP-C),用于靶向递送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5,GDF15),以对抗ACE-II细胞衰老。该纳米颗粒可有效激活AMP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去乙酰化酶Sirtuin 1(SIRT1)信号通路,诱导线粒体未折叠蛋白反应(Mitochondrial 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mt),从而逆转与衰老相关的细胞功能障碍。GNPsanti-SP-C经过系统性优化,表现出良好的pH/ROS敏感特性、高效的GDF15释放能力以及对ACE-II细胞的精准靶向性。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ALI小鼠模型中,GNPsanti-SP-C处理显著减轻了肺损伤,降低了炎症反应,改善了肺功能,其疗效体现在炎症标志物水平下降、肺水肿减轻及组织病理学改善。单细胞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分析显示,ACE-II细胞数量增加,衰老标志物表达下降,同时AMPK/SIRT1信号通路显著上调。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UPRmt激活可能参与该纳米颗粒治疗效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结果表明,负载GDF15的双重响应性纳米颗粒可作为一种新删除策略,有望通过干预细胞衰老来缓解ALI相关的肺损伤。
【题目】
用于肿瘤治疗及术后创面管理的热响应性可生物降解的MoS₂基纳米平台
【通讯作者】
李成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王世革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
【第一作者】
Yichen Yin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Nan Wang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摘要】
无机纳米颗粒作为高效的癌症诊断与治疗纳米平台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然而其体内降解性和排泄率有限,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此外,药物的级联可控释放仍面临挑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自由基触发可降解的MoS₂-AIPH@LA纳米平台,用于肿瘤光热与氧气非依赖性热动态治疗。该纳米平台通过将自由基引发剂2,2′-偶氮双[2-(2-咪唑啉-2-基)丙烷]二盐酸盐(AIPH)负载至MoS₂纳米颗粒表面,并包裹热响应性月桂酸(LA)形成。激光照射下,MoS₂产生的高温可直接诱导癌细胞死亡,同时促使AIPH释放。AIPH作为一种氧气非依赖性且热响应性的自由基引发剂,可持续释放有毒烷基自由基用于肿瘤治疗并抑制细菌生长。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自由基可促进MoS₂-AIPH@LA的降解速率,加速AIPH的释放,进一步提高了该纳米平台的生物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LA的热响应特性在该体系中有效调控了AIPH的释放,降低了其在血液中的潜在泄漏风险,从而提高了安全性。凭借自由基触发降解与级联可控释放特性,MoS₂-AIPH@LA纳米平台在抑制肿瘤增殖与术后细菌感染管理方面展现出重要应用前景。
【题目】
司美格鲁肽通过靶向Spp1+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减轻围手术期卒中后的神经炎症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Yan Li, Qiuyue Fan, Rui P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
外周手术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免疫激活,并调控缺血性脑组织中的免疫细胞极化,然而在术后缺血性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与髓系细胞的表型变化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整合单细胞RNA测序技术与围手术期脑卒中(PIS)模型的综合生物学分析,鉴定出一个独特的Spp1阳性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Spp1+ Mac/MG)亚群,该亚群表现出抗炎通路富集及独特的脂质代谢重编程特征。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我们在Spp1+F4/80+细胞和Spp1+Iba-1+细胞中检测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的表达。腹腔注射司美格鲁肽(一种临床批准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的GLP1R激动剂)后,PIS模型小鼠的脑梗死体积较单纯脑卒中(IS)模型小鼠显著减小。同时,司美格鲁肽治疗还使PIS术后3 d的Spp1+Edu+Iba-1+细胞比例增加。通过高维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及RNA测序分析,我们证实司美格鲁肽能显著抑制PIS小鼠神经炎症标志物的表达。此外,司美格鲁肽治疗可显著改善PIS小鼠术后3 d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本研究首次揭示了PIS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Spp1+Mac/MG新亚群,并证实司美格鲁肽可上调该亚群。我们认为,靶向调控Spp1+Mac/MG亚群的司美格鲁肽治疗方案,可能成为缓解PIS相关神经炎症恶化的潜在策略。
【题目】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细胞外囊泡NFIA介导肥胖相关的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陈婵,朱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第一作者】
Lining Wu, Liyun De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手术中心;
【摘要】
背景:全球范围内与肥胖相关的认知障碍患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最新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细胞外囊泡(ADEVs)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介质,可能成为潜在治疗靶点。然而,ADEVs在肥胖相关认知障碍病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题目】
血浆生长分化因子- 15与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的关联:一项随机试验的二次分析
【通讯作者】
赵阳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摘要】
背景:术后恶心呕吐(PONV)不仅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延缓术后恢复。识别相关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优化预防策略。本研究探讨了接受腹腔镜胃肠手术的高危成年患者中,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浓度与PONV的关联性。
方法:本研究纳入一项既往随机对照试验中的896例患者。分别于麻醉前准备室和手术结束时采集血液样本,使用人GDF-15 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GDF-15浓度。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120 h内发生的PONV(定义为恶心、干呕或呕吐)。
结果:860例(96.0%)患者为女性。术后0-120 h内,531例(59.3%)患者出现PONV。未校正的Logistic模型显示术前及术后GDF-15浓度均与PONV呈负相关,但校正包括术前浓度在内的混杂因素后,术后浓度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GDF-15浓度最低三分位组(第一三分位组)相比,中间三分位组(第二三分位组)发生PONV的校正比值比(aOR)为0.63(95%置信区间[CI] 0.44-0.91;P=0.013),最高三分位组(第三三分位组)的aOR为0.44(95%CI 0.30-0.64;P<0.001)。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表明,PONV发生风险随术前GDF-15浓度升高而快速下降,直至浓度达到830.36 pg/ml后趋于平稳(总体P<0.001,非线性P=0.002)。与低维持轨迹组相比,高增长轨迹组的发生PONV的aOR为0.64(95%CI 0.46-0.89;P=0.008)。
结论: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中,术前较低的血浆GDF-15浓度或低维持轨迹与较高的PONV发生风险相关。
640?wx_fmt=png&from=appmsg&randomid=2avao75l (2.47 KB, 下载次数: 0)
前天 21:55 上传
指导老师简介:徐世元教授
640?wx_fmt=png&from=appmsg&randomid=5emju9gw (2.47 KB, 下载次数: 0)
前天 21:55 上传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