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大型麻醉科普专题: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打印本页]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3-12-24 20:56
标题: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大型麻醉科普专题: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揭开麻醉的神秘面纱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本刊记者 黄 薏 大众医学杂志授权本论坛刊登此文

在麻醉技术发明之前,做手术如同经历一场“酷刑”。自1842年人类首次成功实施乙醚麻醉以来,麻醉在世界各国迅速推广和普及,彻底改变了整个医学的面貌。尽管随着医疗设备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麻醉的安全性大大提高,麻醉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麻醉仍是一个神秘的“领地”,大多数人对麻醉的认识仍停留在手术镇痛上,对麻醉医生的了解也存在许多偏颇。

近日,本刊携手新浪健康频道进行了一次主题为“你了解麻醉吗”的网络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您的性别?

女74.4%

男25.6%

2.您的年龄?

31~59岁62.8%

30岁以下32.7%

60岁以上4.5%

3.您了解麻醉是怎么回事吗?

不了解52.9%

了解47.1%

4.您认为麻醉师和麻醉医生是一回事吗?

不是41.3%

不知道37.2%

是21.5%

5.您知道麻醉的常见种类吗?

不知道68.6%

知道31.4%

6.您知道麻醉医生平时都干些什么吗?

不知道84.3%

知道15.7%

7.您知道除手术以外,重症监护、创伤急救、无痛诊疗等多个领域均离不开麻醉医生吗?

知道55.2%

不知道44.8%

8.您如果要做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等检查,会选择无痛检查吗?

会78.0%

不会22.0%

9.您认为全身麻醉对孩子的智力有影响吗?

有66.4%

不知道25.1%

没有8.5%

10.您知道为什么手术前需要作麻醉术前访视吗?

不知道67.3%

知道32.7%

11.您认为医生要求患者家属在麻醉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是为了什么?

医生履行告知义务,让家属了解麻醉的主要风险,并同意实施麻醉69.5%

医生想推卸责任,万一出了问题,让家属承担责任 21.1%

不知道9.4%

12.您认为麻醉安全吗?

不知道40.8%

安全32.3%

不安全26.9%

13.你认为在手术中,麻醉医生的作用是什么?

除了让患者无痛,还负责生命体征的监护,保障患者的安全68.2%

打麻醉,使患者无痛18.4%

不太清楚13.5%

14.你听说过“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这句话吗?

没听说过70.4%

听说过29.6%

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1.人们对麻醉这门学科的认识明显不足(52.9%的网友表示不了解麻醉是怎么回事、68.6%的网友表示不知道麻醉的常见种类)。

2.人们对麻醉医生的工作几乎完全不了解(84.3%的网友表示不知道麻醉医生平时都干些什么、58.7%的网友认为麻醉师与麻醉医生没有区别、44.8%的网友表示并不了解麻醉师的工作范围早已不局限于手术室内)。

3.人们对麻醉安全性存在担忧(67.7%的网友对麻醉安全性持怀疑或否定态度、66.4%的网友表示全身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4.人们对麻醉的常规工作流程存在认识误区(67.3%的网友表示不了解麻醉术前访视的意义所在、21.1%的网友认为术前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是医生想推卸责任)。

5.人们对舒适医疗的需求非常迫切(78.0%的网友表示会选择无痛胃镜、肠镜等舒适诊疗服务)。

去年底,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自编自演的一段视频——“麻醉style”爆红网络,引来数十万网友围观,赢得无数掌声和赞誉。正如他们在歌中唱的那样:“大街小巷都不知道我们是在做啥,冬天夏天拖鞋短袖像在沙滩度假,为了患者保驾护航让他们都不疼啊,还能醒来继续板沙(‘板沙’是武汉话,意思是‘折腾’),这就是麻醉呀,心肺复苏歌中穿刺都会的专家呀,生命体征歌中变化都注意的专家呀……”对广大普通人而言,麻醉是一个让人觉得熟悉而又陌生的领域,麻醉医生则是一群长期待在手术室里、带点“神秘色彩”的特殊医生,对于他们的工作,大家仿佛知道一些,又仿佛什么都不知道。

麻醉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而来的,麻醉的常见种类是什么,麻醉的安全性如何,为什么麻醉医生可以让人“说谁就睡,说醒就醒”,麻醉真的是“打一针、睡一觉”那么简单吗,麻醉医生每天都在忙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麻醉专家们的说法。


专家简介

姚尚龙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危重病教研室主任兼麻醉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麻醉机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重症治疗、心肺脑复苏和体外循环损伤机制研究工作。

袁世荧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兼ICU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危重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常委。擅长围手术期患者的复苏、心跳骤停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对各种类型的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防治,以及呼吸机治疗各种类型呼吸衰竭等具有独到研究。


张诗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麻醉学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主要从事麻醉学和疼痛治疗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擅长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腔镜外科的临床麻醉,以及危重患者救治。


武庆平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组委员,中华医学会产科麻醉学组秘书,中国医师麻醉学医师分会秘书。主要从事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的相关研究,擅长心脏手术麻醉、小儿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例麻醉。

张晓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会委员,武汉市疼痛学会秘书。擅长神经外科、心胸外科,以及腔镜外科麻醉,特别擅长急慢性疼痛的治疗。

毛卫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科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美国心脏学会会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参编多部麻醉学教材。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3-12-24 20:59

麻醉,医学发展的“助推器”

姚尚龙
张诗海

在麻醉发明之前,人们在疼痛面前束手无策,只能采取针刺、冰冻、放血、饮酒和使用草药等方法缓解一部分疼痛,不仅止痛效果不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那时候,手术如同一场酷刑,患者必须忍受巨大的痛苦。对患者而言,是继续忍受疾病折磨,还是接受痛苦不堪的手术治疗,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抉择。

古代麻醉,在探索中前行

古代中国的麻醉技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早在石器时代,中国人已开始用针、砭石和竹针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以缓解疼痛。春秋战国时期,《内经》记载有针刺治疗头痛、牙痛、耳痛、腰痛、关节痛和胃痛等。其后,针刺止痛发展为针灸,成为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项国粹。早在公元2世纪,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以进行腹腔手术。公元652年和1596年,孙思邈和李时珍分别在《备急千金药方》和《本草纲目》中介绍了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虽然中草药麻醉因无法控制药物剂量而充满了危险,但在古代仍不失为一种先进而有效麻醉方法,并且给现代麻醉以启迪。

在古埃及,患者不得不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截肢和睾丸切除术。后来,西方人也发现了某些草药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如罂粟、古柯叶、毒参茄根、莨菪等。不过,这些草药与曼陀罗花一样充满毒性,由于无法控制合适的剂量,常常会发生手术还没做完,患者却已被毒死的惨剧。后来,人们又发现在不清醒或昏迷状态下实施手术,患者对疼痛的敏感度会降低,于是便采用很多残酷的方法来缓解疼痛。

乙醚麻醉,近代麻醉的开端

在麻醉药发明之前,近代外科学几乎“无力前行”。那时候,医生和护士必须将患者牢牢地捆在床上,在患者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中,尽快完成手术。正因为如此,通常只能做些简单而粗糙的手术。

近代麻醉起源于一种会使人发笑的气体。1772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制成了氧化亚氮,即“笑气”。最初,笑气被认为是一种“瘟疫气体”。然而,年仅20岁的英国化学家戴维则不顾专家意见,潜心研究这种瘟疫气体。结果发现,这种气体不仅不会传播瘟疫,还能缓解疼痛,能让人感到欣快并笑出声来。遗憾的是,笑气的止痛效果虽好,但由于没有继续研究下去,笑气沦为上流社会贵族们的“摇头丸”。

乙醚麻醉的成功标志着近代麻醉史的开端。1846年9月,牙科医生摩顿在乙醚麻醉下成功拔除坏牙。同年10月,他在美国麻省总医院成功演示了一次乙醚麻醉,由著名外科医生乔恩从患者下颌部成功切除一个肿瘤,轰动全世界。摩顿也因此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第一杰出人物。其实,麻醉“第一人”始终存在争论。早在1842年3月30日,美国乡村医生威廉森·朗曾使用乙醚麻醉为一名年轻患者切除了颈部肿块,只因地处偏僻,直到1849年才报道。为了纪念威廉森·朗完成世界上第一例全麻手术,美国将每年的3月30日定为医师节。

之后,乙醚统治了麻醉界110年。不过,人们也逐渐发现吸入麻醉药有三个缺点:易燃烧和爆炸、毒性作用,以及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抑制作用。

现代麻醉,更安全更有效

随着药物的不断更新换代,现代麻醉药物正朝着安全、快速和短效的方向发展。麻醉医生可以精确地调控患者所需要的麻醉药物剂量和麻醉持续的时间,真正做到让大多数手术患者“说睡就睡,说醒就醒”。比如,静脉麻醉药物异丙酚的特点是快,麻醉快、苏醒也快,普遍用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也常用于麻醉中、手术后与ICU病房的镇静,以及无痛胃肠镜检查中。

与此同时,全面、细致的麻醉监测也大大提高了麻醉的安全性。另外,随着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的不断出现,医生可以通过探查脑电波的波动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精确判断麻醉深度,既能减少因麻醉较浅导致患者在术中过早苏醒,又能避免麻醉药过量导致苏醒延迟。

总之,随着麻醉方法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检测技术的进步、各种新药的出现,麻醉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已大大提高。如今,麻醉已是一项很安全的技术。发达国家麻醉死亡率大概在20万分之一,我国麻醉的死亡率也正逐渐接近这一水平。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3-12-24 20:59

手术治病,麻醉“保命”


张诗海
刘苹

很多人简单地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睡一觉”。实际上,这种理解并不确切,麻醉远非如此简单。从医学角度讲,麻醉是通过药物和/或其他医疗技术设备使患者整体或局部暂时失去知觉,以达到无痛的目,为外科手术和其他医疗检查提供条件。


麻醉医生干些啥

“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俗语很到位,形象地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的工作仅是在病变部位“动刀”,而麻醉医生则需要根据手术刺激的大小来调控麻醉深度,使患者处于无痛和安全的平衡状态,确保手术顺利进行,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当出现紧急情况,如大出血时,麻醉医生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管理好患者的重要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率、血压、神经系统、肝肾功能等,常被誉为无影灯下的生命保护神麻醉医生不仅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还需要具备比其他专业的医生更为广博的理论知识,如病理、生理、药理、内科、外科、妇儿、麻醉等,堪称 “外科医生中的内科医生,内科医生中的外科医生”


常见麻醉分类看

目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三种:全身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和局部麻醉,每一种麻醉分别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操作方法。麻醉的作用机制是在人体特定的部位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打个比方,神经系统好比是办公的电话网络,大脑是交换机,神经为电话线,感受疼痛的身体各部位是电话机。只要把传递(疼痛)信号的电话线(神经)阻断,交换机(大脑)接受不到信号,电话机便不响了(身体感受不到疼痛了)。

全身麻醉时,麻醉医生可以通过呼吸面罩或气管导管让患者吸入全麻药物,也可以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静脉麻醉药物,目的是使患者在手术期间没有意识、知觉和其他任何感觉。全身麻醉的过程大致可分为: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和麻醉苏醒。打个形象的比喻,全麻的整个过程好比是飞机飞行。飞机起降是最危险的阶段,麻醉诱导和麻醉苏醒同样如此。所谓麻醉诱导,是让人由清醒转为昏睡状态。当然,这种昏睡状态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睡眠,而是接近昏迷的意识消失状态。麻醉医生通过使用好几种药物,像组合拳一般,把患者打入麻醉状态。由于没有意识、全身肌肉松弛,患者丧失自主呼吸能力,故麻醉医生还要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内,并连接麻醉机,持续地以机械力量为患者提供氧气及麻醉气体,保证患者在麻醉状态下不会缺氧。所谓麻醉苏醒,便是由梦转醒的过程。当麻醉药物在体内被代谢殆尽时,麻醉状态便不能继续保持,人便进入麻醉苏醒阶段。当患者睁开双眼,听到医生呼唤,全身肌肉力量恢复时,麻醉医生会拔出气管导管,并将患者送入麻醉后监护室(PACU)观察至少半小时以上。待患者确认清醒,便能安返病房。

区域阻滞麻醉时,通常用于消除身体大面积部位的疼痛,患者在术中保持清醒状态,但不会感觉到任何痛苦。最常用的区域阻滞麻醉是“腰麻”和“硬膜外麻醉”,即俗称的“半身麻醉”,均在后背的适当位置进行穿刺注药,适用于下腹部和下肢的手术。

局部麻醉是将麻醉药直接注射到手术部位,以达到消除疼痛的目的。比如拔牙时,医生会先在患者牙根附近注射一些局部麻醉药物,以减轻拔牙带来的疼痛。


患者配合很关键

麻醉与手术能否顺利进行,除了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外,患者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患者首先要树立信心,相信医生,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过分紧张、睡眠不好,会导致手术当天血压波动,影响手术进程。其次,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术前禁饮、禁食,以防呕吐、误吸。第三,带有活动假牙的患者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时脱落,误入食管或呼吸道。

此外,不同的手术、不同的麻醉方式,所采取的体位也不同。腰麻和硬脊膜麻醉,通常是采取坐位或侧卧位进行操作的。当医生和护士摆好体位后,患者不要随意移动或改变,若有不适或疼痛,可告知医生,切忌在麻醉医生操作时变动体位,以免影响操作。

答疑解惑:麻醉会使孩子变笨吗?

专家观点:当我们为小儿实施麻醉前,家长们经常会紧张地询问:“全麻会让小孩变笨吗?”实际上,现代麻醉采用的全身麻醉药物均是对人体影响极小、作用可逆的药物,手术后可经人体代谢完全排出。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人次使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经多年实践证明,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正确使用下,没有证据表明全身麻醉药会对智力造成明显影响。

答疑解惑:为什么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外科手术有大有小,而麻醉则没有大小之分,设备的维护、麻醉方式的选择、药物剂量的控制、急救设备的配备,在任何手术中都必须严格执行。在手术室,每天都有患者因同样的疾病开刀,但麻醉处理方式可能完全不同。同样是阑尾炎,手术方式差别不大,但患者的全身状况可能有很大不同,麻醉方式和风险也可能有很大差别。比如,同样是阑尾切除手术,为一名年过九旬,患有糖尿病、冠心病的老人实施麻醉,麻醉医生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远比为一名20岁的年轻人实施麻醉要大得多。麻醉医生常说,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3-12-24 20:59

麻醉谈话:医患沟通,保障安全

许强  武庆平

麻醉谈话其实是麻醉前访视的一种通俗说法。手术之前,麻醉医生会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很多问题,目的是为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功能、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以便选择合适麻醉方法和药物。一次良好的麻醉谈话可以使患者以最佳状态迎接麻醉和手术的挑战,为患者的安全保驾护航。

麻醉谈话,谈些啥

麻醉谈话的内容主要包括麻醉的安全性和麻醉的危险性。通常,麻醉医生首先会向患者及家属强调麻醉的安全性,让他们了解现代麻醉技术已相当成熟,发生麻醉风险的概率已大大降低,因麻醉导致的病死率基本上低于万分之一,以便其增强信心、减轻焦虑情绪。

当然,一旦发生麻醉风险,还是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总则第十一条指出:在医疗活动中,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患者,及时解答其咨询。因此,麻醉医生在谈话中也一定会强调麻醉风险,并且向患者具体说明其身体情况可能导致的风险,如糖尿病导致血糖紊乱的风险、心脏病导致循环紊乱的风险、肺部疾病导致呼吸障碍的风险等。不少人认为,麻醉医生一再强调麻醉风险是吓唬患者、推卸责任。实际上,麻醉谈话并不是医生为了推卸责任,而是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麻醉签字,别误解

在麻醉谈话期间,患者及其家属需要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某些患者及其家属认为,签署知情同意书是麻醉医生为了推卸责任,患方处于弱势地位,不管愿不愿意,都得签字,否则只能放弃手术。其实,患者及其家属的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签署知情同意书并不能免除医生的责任。麻醉知情同意书的签署只表明术前患者已经获知各种风险,并愿意承担这种风险,并不能作为医生医疗行为无过错的依据。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得到患方的签字,只能说明患方同意实施医疗行为,并不能免除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一旦违反医疗原则所应承担的责任。大家需要认识到,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患者应该是为了战胜病魔而共同战斗的伙伴,谁都不希望发生风险或意外。

麻醉准备,积极配合

在麻醉谈话期间,麻醉医生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交代麻醉前的各种准备工作,患方应配合做到以下几点,以确保麻醉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在麻醉前访视期间,麻醉医生会询问许多问题,患者一定要主动、详细、如实地向医生汇报,不隐瞒病情;其次,患者应努力配合麻醉医生做好术前准备,积极调整心态,缓解压力,轻装上阵,必要时可服用一些镇静安眠药;第三,尊重麻醉医生的工作,不对麻醉医生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第四,麻醉前或麻醉中积极配合麻醉医生,有异常或不适情况,积极与医生沟通,否则尽量保持安静;第五,术后积极向麻醉医生反馈信息,如麻醉效果如何、术后疼痛情况、有无麻醉后并发症和合并症等,以便麻醉医生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作者: 论坛助手    时间: 2013-12-24 21:00

麻醉风险:要重视,不要被吓倒

武庆平 付笑飞  汪平 

1858John snow首先报道了麻醉死亡事件后,麻醉安全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与警惕。此后,许多国家也相继报道了麻醉相关死亡率。近年来,随着医学发展、监测手段的完善,以及麻醉医生水平的不断提高,麻醉相关死亡率逐年降低。目前,发达国家的麻醉相关死亡率已降至万分之一左右。

所谓麻醉风险,是指在麻醉过程中所发生的患者生理功能遭受严重干扰而危及生命的事件。麻醉风险可发生在围术期的任何时间,若麻醉医生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比如,术中若发生血压剧烈波动,可能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如心梗、脑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

主要风险:“并发症”与“意外”

麻醉并发症是指麻醉医生在实施麻醉期间,因麻醉药物或操作导致患者出现与麻醉相关的另一种疾病。比如,困难气管插管可能导致牙齿松动甚至脱落,饱胃患者行急诊手术可能在麻醉诱导或苏醒期间发生呕吐,甚至误吸。但麻醉医生主观上不存在过失,且采取了尽其所能的防范措施。总体而言,麻醉并发症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与接受麻醉带来的正面作用(成功进行麻醉进而完成手术)相比,利大于弊,患者没有必要过分担心麻醉并发症。

麻醉意外是指在麻醉工作中,由于无法抗拒的原因(患者体质或特殊病情)导致患者出现难以预料与防范的不良后果(死亡、残疾、器官功能障碍等)。也就是说,尽管患者死亡、残疾或组织器官损伤发生在麻醉期间,但并不是由于麻醉医生的失职行为或技术过失直接造成,麻醉医生主观上不存在过失。当然,麻醉意外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发生概率很低,大约万分之一。

“制度”是“安全”的保障

从术前访视、术中管理,到术后随访的一系列完善制度,是麻醉安全的必要保障。通过术前访视,麻醉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体状况、罹患的外科疾病、合并的内科疾病等,以便评估麻醉风险,做好术前准备。比如,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必须降至8.3毫摩/升以下、抽烟者需戒烟、肺部感染者需控制感染等。术中管理包括麻醉医生对患者的观察和仪器的监测。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反应、皮肤颜色和温度等。术后随访包括患者意识的恢复、对疼痛的反应等。术后镇痛则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来实施。若疼痛反应剧烈,则需追加镇痛药物;若疼痛反应不剧烈,但恶心、呕吐等镇痛药物副作用明显,则需减少,甚至停用镇痛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麻醉学的发展,麻醉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高龄、合并多种慢性病不再是麻醉的“禁区”。当然,从安全角度考虑,麻醉仍有一定禁忌。比如,近期(6个月内)发生过心肌梗死是非心脏手术麻醉的绝对禁忌证、穿刺部位感染或凝血功能异常是椎管内穿刺操作的绝对禁忌证。

特别提醒:为尽可能保证麻醉安全,患者应充分相信并配合麻醉医生,如实告知自己的既往病史。麻醉医生对病史了解得越详细,麻醉准备也越充分。患者若存在一些合并症,如高血压等,应配合医嘱,将血压降至合理范围,以免因压血压波动而增加麻醉风险。

   

对待“风险”,别走极端

面对麻醉风险,患者及其家属通常会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过分担心,有的患者担心“麻醉后醒不过来”,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殊不知,情绪波动本身会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麻醉风险。另一种是毫不重视麻醉风险,对麻醉医生一再强调的风险不屑一顾,不配合进行术前准备,血压或血糖也没有调整到最佳状态,极易发生麻醉风险。

答疑解惑:“全麻”和“局麻”,哪种更安全?

专家观点:麻醉方式本身并不存在绝对的更安全,只有更适合。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及手术范围。若患者一般情况很差、手术很小,则局部麻醉比全身麻醉安全。因为局部麻醉用药简单、剂量小、术后代谢快,患者能迅速从麻醉状态中恢复。反之,若手术较大,患者一般情况较平稳,则全身麻醉更安全。因为大手术对机体的刺激较强烈,会引起剧烈的神经系统反应,需要强效的麻醉药物来减轻刺激,保证手术的平稳进行。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