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爱卫德为生物科技科研课题与科研数据分析培训班联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
2018年深圳爱卫德为生物科技科研课题与科研数据分析培训班联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顺利举办(第六期)2018年3月24、25日,深圳市爱卫德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武汉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联合成功举办了第六期科研数据分析培训班。
爱卫德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举办第一期培训班以来,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为办好学员们期待的培训班,我们邀请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向东教授、香港大学麻醉科与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夏正远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夏中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王婷婷博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雷少青博士、广东省人民医院麻醉科何毅博士等国内著名专家学者来给大家授课演讲并做辅导与点评。与往期培训班一样,本次培训班采用的是小班培养、辅导的方法,注册学员人数控制在20人以内,力争能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个性化辅导。学员分别有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陆军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学院阜外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三峡大学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遵义医科大学、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北民族学院附属医院等全国各地医疗单位的研究学生(包括博士后及博士生导师在内的学者)。
3月24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夏中元教授将临床与科研相结合,为学员讲述“临床专业研究生如何把握科研机会及跟进科研前沿?”临床医生有着得天独厚做科研的优势,而科研最有意义、最有生命力的表现就是回归临床,转化为临床上的应用。夏中元教授现任湖北省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常委、中国心胸麻醉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武汉大学学报》、《JAPM》编委。主持和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际横向合作课题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60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主要研究方向:围术期重要脏器功能维护、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分子机制及防治。下图是夏中元教授与学员授课。
其后,香港大学的夏正远教授给学员们带来:SCI论文发表:如何读懂及回答Reviewer Comments实例分析。发表一篇高质量的SCI论文非常不易,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因此,在收到回修邮件后,如何读懂并回答评审人的问题非常重要。夏正远教授有着丰富的SCI论文撰写、投稿经验,他结合自己论文回修经历为学员示例如何解读并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与建议。夏正远教授是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麻醉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为The Lancet, Diabetes 等权威杂志审稿人及多个SCI杂志Editor 或 Guest Editor。担任加拿大CIHR、中国NSFC和克罗地亚HRZZ等基金评委。下图:夏教授正与学员热烈讨论。
论文的论据、数据都来源于实验,因此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科学性与稳定性是根本;对初学者来讲,规范化的实验操作培训是很有必要的。深圳市爱卫德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幸鹏经理就为大家带来了免疫印迹实验的规范化培训,他结合自己多年基础实验的经历、经验,为学员一一解答他们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们辅导班一大特色就是学员与专家能一对一进行交流、辅导。此次有5位学员汇报,学员讲述各自在基金申请、课题设计、结果分析、论文撰写当中遇到的难题;专家、讲师来给他们做点评与辅导;这样不仅解决了学员的疑问、锻炼了学员的演讲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自己研究内容的认识,同时现场的学员也得到了学习与提高。下图是学员正与专家、讲师、现场学员在交流讨论。值得学习的是,我们一位有骨伤的学员,坚持来辅导班学习,这种积极向上的科研正能量值得我们学习(下图2与3)!
3月24日下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王婷婷博士给学员介绍的是:临床课题实验设计的思考及困惑与注意事项:实例分析与体会。很多时候导师只给初学者一个大概的研究方向,而具体的实验设计及细化等需要自己去查阅文献,此时就要求初学者有着缜密的科研思维。王婷婷博士带来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员的科研思维。王婷婷,武汉大学与美国军医大学联合培养博士,香港大学麻醉学系博士后。现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研究方向为围术期心肌保护。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发表26篇文章(22篇SCI),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总共18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20.2分发表在心血管领域权威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下图是王婷婷博士正与学员讨论。
为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科研思维,雷少青博士专门开了一个主题:浅谈科研思维形成:从“无心插柳”到“有心种花”。高质量SCI论文虽在实验方法上与普通论文并无多大差异,但前者有着创新性及新颖性,这也是科研思维的重要性所在。雷少青,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基础与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麻醉安全与质控》杂志编委。其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及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研究,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2011年博士毕业至今已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特别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Diabetes, Clinic Science,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等杂志发表较高影响因子SCI论文9篇。下图是雷少青博士在演讲。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恰逢武大樱花盛开。经过一天高强度的学习,学员劳逸结合,晚餐后学员结伴夜游武大,欣赏不一样的樱花美景。下图便是学员们课外风采。
3月25日,陈向东教授给学员带来“基础研究课题选题中的新颖性严密性与可行性的结合:实例分析”。选题的新颖性、严密性以及可行性也是科研思维训练的关键部分,陈向东教授有着留日、留美求学及研究背景,他以自身求学、科研为实例,为学员讲述如何从一个新手迅速而踏实的成长为科研高手。陈向东,日本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麻醉与危重病学研究所副所长、麻醉科副主任。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武汉市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World J Anesthesiology杂志责任主编,《临床麻醉学杂志》、Anesthesiology中文版、JAPM等杂志编委。WJCCM英文杂志编辑部成员。主持美国和日本研究基金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麻醉药物和疼痛分子机制,在PNAS、Journal of neuroscience和Anesthesi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55篇。下图是陈教授正在授课。
最后一个主题则是由何毅博士讲述: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非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程序性坏死与焦亡及其交互调节。何毅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现任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麻醉科,主治医师。现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青年委员会秘书长;临床从事心血管麻醉,主要研究方向为肥厚性心肌病及缺血性心肌损伤机制研究,2015年以来撰写或参与省级自然基金1项,国家级横向基金1项;2013年以来以作者及共同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下图是何毅博士讲述及现场气氛。
学员在会后感说道:如果带着各自的论文或者课题与专家、学员相互讨论交流,这样将收获颇多。陈向东教授祝福道:科研是长期的过程,学习是永久的;在互相交流讨论时候,知识在不断的积累,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下图一是学员们正认真听讲座、图二是茶歇时夏教授正辅导学员如何回修论文。
在前几期的科研培训会议中,学员对我们培训班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一期注册学员人数加积极参与旁听的人数达到40人。主要得力于各期学员给我们提出的宝贵建议(见下图),为我们办好有特色的优秀科研辅导班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们将在下一期培训班中着重突出学员们的建议,力争让学员得到更高的提升。
爱卫德为希望学员通过这两天高强度、高质量学习与互相交流后能够有所收获,同时也期待下期培训班能办的更好、更强!下图为第六期培训班专家和学员的留影。以下是各专家、学者的演讲和部分学员的演讲主题:1、夏正远:SCI论文发表:如何读懂及回答Reviewer Comments实例分析;2、幸鹏:免疫印迹规范化示范与培训;3、王婷婷:临床课题实验设计的思考及困惑与注意事项:实例分析与体会;4、何毅: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非凋亡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自噬,程序性坏死与焦亡及其交互调节;5、学员简介各自课题及专家信息收集与现场答疑;6、雷少青:浅谈科研思维形成:从“无心插柳”到“有心种花”;7、学员与专家一对一交流、辅导;8、陈向东:基础研究课题选题中的新颖性严密性与可行性的结合:实例分析;9、夏中元:临床专业研究生如何把握科研机会及跟进科研前沿?10、夏正远: 科研基金申请提交后:如何准备预期的成功或基金的再申请(resubmissio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