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不再是天使(Not angel anymore)
(公共卫生问题不在讨论之列)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华佗再世、妙手回春、妙手仁心、神医圣手、杏林高手、白衣天使,都是用来形容医疗人员的成语。可见医护人员在大众心中是非常崇高与神圣的。这些名誉,这些赞美,是一个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医护人员所毕生追求的;也是被救治的患者所能给予的最高报酬。
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里描述了荣誉也是报酬的一种,荣誉是有价的。士兵为了“英雄”的荣誉在战场征战杀敌,教师为了“工程师”的荣誉在讲坛教书育人,医生为了“天使”的荣誉在医院治病救人。
我们先来看看荣誉的作用在另一个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
中美知识产权的谈判从中美建交开始就一直未曾间断过,期间多少辛酸、多少波折,无法一一道来。我仅引一段在中美谈判早期,在我国对知识产权法制建设还未有如今这么大进度的时期,我国谈判代表佟志广的一番言论。“按照中国的文化传统,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应该无私地奉献给社会,应该由整个社会群体来分享。发明者得到的,是社会的承认,并从社会承认中得到一份满足。除此,没有别的要求,也想不到还有别的要求。如果还有别的要求,那就一定是非分之念。这种传统文化,造成了对知识的分享,形成了一种分享式的社会制度。这种传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并被誉为社会的美德。这当然是一种美德,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的一种文化观念。直到今天,这种美德也没有过时。然而,这种美德受到了你们西方的物质文化的挑战。你们认为,一切都是商品,技术是商品,知识是商品,由技术和知识形成的权利也是商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一切都要用物质的方式予以肯定和补偿。你们把大脑的产品看作是有价值的,并且是最有价值的,是最神圣的。而且,是不能分享的,是私有的,是属于个人的,是不能转移的。在这个问题上,东西方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于是,就有了不同的保护机制,不同的保护水平。......”
这段话,将中美观念上巨大的差距说得非常清楚。社会的承认--荣誉,是中国这个社会给予付出卓越贡献的人最高回报,甚至是唯一回报。
可我国为何要赶紧制定相关的法令政策?要和美国多次谈判签订合约?甚至吴仪还曾因受美国代表出尔反尔的侮辱而为祖国哭泣。因为,欧美的机制带来的是无穷无尽的发明创造。相比我国的这种“荣誉”机制不利于现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所以,我们在加快立法的进程,我们在逐渐改变荣誉作为一种回报的价值观。
我们只要回想下中国的制药行业,就能看到这种激励机制带来的结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人的需求是逐级递增,一旦升到高一层次,低层次的需求就无法再完全满足个人的需求。所以,荣誉会带来更高层级的需求满足。而且一旦人们开始对荣誉有了需求后,这个需求会促使他一直努力去获得满足。但前提是低层次的需求要得到满足,需求层次才能上升。基本需求没有满足的,无法享受高层级的需求。
医生治病救人,在中国传统观念看来,那是“胜造七级浮屠”!似乎不能“有别的要求”,如果一旦有,“那就是非分之想”。所以我们津津乐道“杏林高手”。
杏林的故事来源是什么?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
看似董奉并不追求物质回报,他是植树造林的积极推动者。但他总得吃穿住用行,他必须满足自己生存的基本需求。最有可能的就是他有自耕田。因为他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而古代对土地的管理没有现在如此严厉,随便开个荒就可以做自己的土地。无论他的这个基本需求是如何满足的,但他肯定满足了,否则杏林成林之前他就饿死了。
但现在的医护人员在学医期间,部分人上学就得贷款,部分家庭为了供子女上学四处借债。也就是说,部分人还未工作就先欠一屁股债。工作后,收入入不敷出。这里有社会发展,个人基础需求增长的原因。例如古代就不需要交通讯费、水电费。也有社会分工造成个人基础需求支出增加的原因。例如以前的乡村医生大都有自己的耕地,可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但现在社会分工,土地是属于农民的,医护人员没有自产食物来源,全靠买卖交易。而农民卖出7毛钱一斤的粮食,通过流通环节,增长为2块钱一斤。这增加的1块3毛钱,就是基础需求支出增加的部分。再者就是税赋的增加。我国现在的个人所得税率折算过来最低是16%,收入越高税率越高。16%就是六税一,在古代这是非常高的税了。曹操实行的是比汉代的三十税一更低的税率。我们暂且按三十税一算,也只有3.3%,16%是3.3%的5倍。个人所得税是针对所有人征收,并非专对医护人员。随着国家发展,政府开支也越来越大,需要高税率支持。我列举出来税率问题只是想说明,为了满足个人基本需求,所需要的收入相比古代而言,只会更高而非更低或相等。
说了那么多,我是否就想提高医护人员的收入?是。但我希望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提高,而不是一味呼吁提高。因为提到多高才能满足个人欲望呢?欲望总是跑在个人能力的前方。
天使这个荣誉,大多数医护人员承受不住。因为顶着这个帽子,就得以较低的收入作为代价。所以,暂且先不要谈荣誉问题,不要动不动就天使前天使后。
部分人以医疗卫生需求具有公益性,来麻痹广大的人民和医护工作者。要求将医疗机构作为事业编制,要求国家和政府给医护人员发钱。可是,发的比率只有医护人员正当收入的极少部分。假如算上大行其道的灰色收入,国家的这个补助真可算是杯水车薪。结果是,医护人员因为拿了这少得可怜的国家补助,头上顶着“天使”的光环,却不得不为收入低而伸出另一只黑色的手。
解除事业编制,允许医护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允许流动,允许多点职业(这点国内刚开始起步,但相关法令还很初级),薪水由市场决定,开放人才准入机制,增加医疗卫生行业人才供应,鼓励行业竞争,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到那个时候,医护人员的薪水多与少,是一个相对公平的公允价格,和政府无关,和荣誉无关。在满足了基本需求后,自然就会有人要追求成为“天使”了。 这说的太好了,,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一次革命. 首先得肯定“天使”也是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是人就要养家糊口,整日为一日三餐忧愁的“天使”是没办法高尚到抵制金钱的低俗诱惑的。但是大部分“天使”还是正直的、有良知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获取正当途径的劳动报酬。 说得好。医护人员也是人。不能饿肚子干洗,也是要吃饭。只要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报酬,就应当心安理得。 入不敷出,说得太好了。对于我们这些学医的人来说体会的再深刻不过了。同样跟我们一样的高中同学,他们选择了其他专业,不仅上学时学费比我们低,而且学习也轻松,大学过得丰富多彩,现在他们早已工作了,工资待遇比医生也高,也轻松,而我们还在寒窗苦读,本科生没人要了,还要考研,考研又跟不上时代了还要考博,算一算,我们同是同学,这差距就大了去了。但是等我们走上了工作岗位又成为了人民的罪人,那些荣誉和光环只是在需要的时期,我们医务工作者拿生命换来的,只是短暂的。现在媒体大肆渲染,我们的口碑就是:“医生太黑了。”然而他们还口口声声说羡慕我们,在这市场经济的现实社会,到底羡慕什么呢?的确,有些医务工作者做得很差,让人们失望,其中也有社会现实造成的,更重要的就是因为这极少部分人就坏了我们这么大的群体么?难道别的行业里没有这类人存在么?为什么产生的结局不一样呢……… (公共卫生问题不在讨论之列)
解除事业编制,允许医护人员成为自由职业者,允许流动,允许多点职业……
adcc5460 发表于 2009-12-15 17:09 http://www.xqnmz.com/images/common/back.gif
楼主最重要的观点放在文章首段是否更好呢?Anyway,十分赞同此观点。 医院财政投入到医生福利的比例到底多大?我刚在卫生部网站看《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愣是没看到医生的薪金到底占了医院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就是说,看不出来到底向医生福利投入了多少。我知道公立医院的利润是要上缴的,这部分费用也没看到数据嘛。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9/t-4.htm):
总收入是95,960,692万元,总支出是91,911,902万元,两者相减,有盈利。对于医院,是“入可敷出”,到了医生,怎么就变成“入不敷出”呢?目前医生的付出与收入是极不相称的,而那些所谓“医院亏本”导致医生福利低的说法实在疑窦重重。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year2009/t-4.htm):
总收入是95,960,692万元,总支出是91,911,902万元,两者相减,有盈利。对于医院,是“入可敷出”,到 ...
御风行者 发表于 2010-1-5 17:51 http://www.xqnmz.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国占30%的一级医院,仅有9%的诊疗人次,5%的住院人数。这部分医院不是入不敷出么?
我国占59%的二级医院,有51%的诊疗人次,58%的住院人数,这部分医院也勉强是入可敷出!
我国占11%的三级医院,有40%的诊疗人次,37%的住院人数,这部分医院......
再有就是政府投入医院的资金。据我听行业内人士讲的(这个有来自学者、医院管理者、政府官员),政府对医院的财政投入不超过医院每年开支的10%。而我国占GDP4%的的卫生支出,其中有绝大部分(这个数据我不能讲,因为都是口头说,没有真实看到过,但数字很大)还用在党政机关干部身上了。
再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费用的分摊问题。
某些医院采购某种医疗设备,一套设备给某一个特定的领导专用,医院有多少个经常打交道的领导就有多少套这样的设备。然后再给医院的常规使用购置几套设备。总和起来用的都是医院自己的费用。这部分费用从哪里来?普通病人的盈利。因此,本来是赚钱的,都可以变成不赚钱。反正给领导也打点了(就是专用设备),相关领导不会仔细追究。他们谁都沒往自己口袋拿钱,但成本却如此高昂!你想不亏本都难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