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药物的髓鞘发育毒性---全麻药物毒理机制的下一个基础研究热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姜虹教授团队于2019年5月份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首次在国际范围内原创性提出了全麻药物对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的髓鞘发育毒性和其甲基化机制。之所以说是首次原创,是因为早先的全麻毒性研究主要关注在神经元的凋亡、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突触可塑性改变等方面,未见有涉及髓鞘发育毒性的研究,零星的几个研究也就是观察到了异氟烷可以引起少突胶质细胞凋亡。由于少突胶质细胞仅仅是组成髓鞘的基本单位,加之未涉及机制,所以很难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和体系。该研究则是第一篇系统性报道了全麻药物对髓鞘发育的远期损伤以及其功能的影响,同时使用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啮齿类动物研究了全麻药物的髓鞘发育毒性的表观遗传机制(甲基化修饰的改变),所以说是首次原创。三个月后,也就是2019年8月,麻醉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y》发表了来自约翰霍普金斯麻醉科的文章“Early Postnatal Exposure to Isoflurane DisruptsOligodendrocyte Development and Myelin Formation in the Mouse Hippocampus”。该文章也是提出了全麻药物的髓鞘发育毒性这个概念,但是比我们晚了三个月。《Ebiomedicine》是文章接受后两周左右就会online,《Anesthesiology》则相比较会慢很多,一般会两个月,因此推测两个研究可能完成的时间差不多,庆幸《Ebiomedicine》的快捷发表,在正值中美贸易战正酣之际,让我们把这一概念的首次原创留在中国上海九院,而不是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霍普金斯。即使后续美国有人深入研究其机制,发表在CNS上,但其原创在中国上海九院。2019年5月,MASK研究的二次分析发表在了《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将2019年原始数据利用更精确的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归纳。结果发现多次麻醉组与儿童处理速度、运动协调和视觉运动整合方面相关的得分降低(p<0.001),且统计学差异显著性明显高于2018年研究中相关题目(最低项目p=0.048)。髓鞘的完整性是保证大脑处理速度和运动协调功能的关键结构,该研究更加提示了全麻药物髓鞘发育毒性基础研究和临床现象的相关性。我们都知道少突胶质细胞---髓鞘---脑白质这是个神经逐步发育的过程,2017年麻醉领域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y》刊登了婴儿期接受过麻醉及手术的患儿,后续成长中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疾患和危险因素时,其脑白质结构的完整性及体积的减少可能与早期麻醉和手术有关。2019年6月,就全身麻醉药物对于儿童髓鞘发育的影响的临床研究再次发表在了顶级杂志JAMA Oncology(IF=22.416)上。该研究发现全麻药物暴露剂量越大,麻醉累积时间越长,胼胝体白质完整性越差,与观察到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相关。(表明全麻药物等可能影响大脑半球间的白质连接,破坏神经元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处理速度和注意力受损)。这几项研究相互呼应,揭示全麻药物可能会影响少突胶质细胞---髓鞘---脑白质的神经发育过程以及全麻药物的髓鞘发育毒性机制可能是下一个基础研究热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