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重症和麻醉医生管理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者的实用性建议
译者:梁晨曦 等校对:孙莹杰、郑晶晶 等评述:金强单位: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
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武汉爆发流行,并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地区扩散。截至2月20日,全球累计确诊74680病例,死亡2122病例,其中加拿大共出现8例确诊病例。2019-nCoV感染者(尤其重症)有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可能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因此,在为此类患者提供最佳治疗的同时,须认真实施感控措施以预防院内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感染。目前,尽管确切的传播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2019-nCoV病毒可以人传人,并且在特定的医疗操作过程中能产生气溶胶,故空气传播的风险不容忽视。基于此,加拿大麻醉医师学会在2020年2月的《CANADI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期刊发表文章,对2019-nCoV感染患者的筛查、环境控制、个人防护设备、复苏策略(包括气管插管)及计划实施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方面进行了综述,用以应对新输入病例或局部爆发大的疫情。现将全文翻译如下:关键词:COVID-19
当前状况概述
一种新的冠状病毒,2019-nCoV,已经成为中国病毒性肺炎病例爆发的原因。cognitive dysfunction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此次疫情已迅速演变为全球卫生紧急事件。由于加拿大的两个省出现2019-nCoV确诊或疑似病例,因此已被列入感染国家名单。预计从中国返回的数百名加拿大公民需要隔离,同时需要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此种病毒是单链、正向RNA,并且已经被完全测序,它与其他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的冠状病毒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根据SARS-CoVcognitive dysfunction爆发的经验,目前认为2019-nCoV传播机制包括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基于宿主和环境因素的不确定性考虑,该病的基本传染数(暴露于一名患者后产生的病例数)(R0)最初爆发时估计在2.2~3.6之间,这与SARS-CoV相似,但高于MERS-CoV。根据最新报道的数据,预估病死率为2%,低于非典冠状病毒(约10%)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约40%),但明显高于2009年爆发的pH1N1病毒(0.026%)。在本文撰写之时,全球25个国家已报告了2万多名确诊病例,其中2500多名重症病例,400多名死亡病例。许多人认为这些数字严重低估了新冠肺炎的患病率,而且该疾病正在迅速变化。
此次感染的平均潜伏期尚不清楚,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该疾病的潜伏期为2~10天,典型症状出现前潜伏期为4~7天。一个已公开的病例显示,患者在无症状期间具有传染性,这会给疫情控制带来更大的挑战;但也存在一些争论,质疑这种风险是否真实存在。鉴于该病毒很可能快速在全球传播,各国已经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措施来试图遏制2019-nCoV的扩散。在中国,数百万人被严格限制出行,大量进出中国的国际航班已经被取消。尽管病毒可能来源于动物,但该病毒似乎具有持续的人际间传播能力。院内感染的情况已经被记录在案,第一个公布的死亡病例是一位医生,其在治疗患者过程中受到感染。
最近一项研究介绍了99名感染2019-nCoV患者的情况,以男性为主,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一半患者伴有严重的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发烧、咳嗽和呼吸急促;值得注意的是,17%的患者在就诊时没有发烧。影像学典型的改变符合双侧肺炎病症,17%的患者符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3%的患者需要住进重症监护病房(ICU),在25天的观察期内死亡率为11%。13%的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4%需要机械通气,3%需要体外膜氧合。重要的是,目前对中国数千名潜在(但轻微)感染患者进行检测的能力有限,这意味着这些比率可能被高估,因此我们预计最终的重症率和死亡率会更低。
感染2019-nCoV患者发生呼吸衰竭需要重症监护支持治疗的风险非常大,因此重症和麻醉医生必须做好持续治疗和护理的准备。本文简要总结了一些关键实用的建议,有助于为感染2019-nCoV的危重患者提供最佳救治方案,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医护人员、其他患者和公众的安全。
潜在病例的筛查和准备
目前,疑似感染2019-nCoV需要两个要素:发烧和呼吸系统疾病症状,以及与病毒有流行病学关联。这些关联包括:14天内疫区旅行史,14天内与确诊(疑似)2019-nCoV感染的患者在社区或医院的密切接触史,与患有急性呼吸道疾病并在发病前14天内去过疫区的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有实验室2019-nCoV相关生物材料的暴露史。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大多数(但并非所有)患者出现发热症状,因此即使无法确诊,也应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例如,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双侧肺炎,近期有疫区旅行史但无发热症状)。尽管武汉市作为该病毒的爆发地是一个重点疫区,但中国境内外的其他许多地区可能也有足够多的病毒感染病例,从而引发潜在的流行病学联系。由于确诊病例的定义和标准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随着我们对该疾病认识的不断完善,强烈建议临床医生密切关注公共卫生部门和防疫部门公布的最新情况。尽管如此,大量缺乏准确的流行病学关联或难以确定流行病学关联的患者导致疾病的传播有增无减,因此有必要采取高度怀疑谨慎的态度和措施。随着病毒扩散到不同的国家,通过旅行史来判断2019-nCoV潜在感染的作用可能会减弱。一旦病毒在一个新的国家发生了多代传播,可能就没有旅行史这种明显标记来判断个体的潜在感染风险。如果病毒出现更大范围的流行,加强隔离和感控预防的范围可能会扩大到不明原因的发热性呼吸道疾病。无论如何,对于发热性呼吸系统疾病,严格遵守常规预防措施进行预防,可以降低2019-nCoV感染患者(即使不能确诊)带来的潜在风险。
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可直接从社区或院内转到急诊。在首次接触患者急救时、在急诊室以及病房包括ICU,应仔细询问、筛查患者的2019-nCoV暴露风险,以采取适当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空气隔离和个人防护设备)来处置患者,这一点至关重要。但是当患者病情危重需要紧急救治,或在院内转送患者时,可能出现对潜在风险的询问信息不准确或不完整的情况。如果是疑似病例,在感染被控制及医务人员能够进一步搞清病史前,对不明原因发热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应采用预防接触和飞沫传播的措施,如果进行高危操作,应在此基础上增加预防空气传播的措施。应允许一线工作人员根据现有的最新信息将患者作为可疑的2019-nCoV病例进行治疗,而不是等待授权才能隔离患者。每个急诊科和ICU都应该备有一个能进行空气隔离的病床,可将疑似2019-nCoV感染的患者立即进行隔离。地方医疗体系可能希望将隔离能力更好的定点医院作为急救中心和公众的首选医院。对患者进行电话或远程医疗筛查,有助于指导他们前往最合适的医疗机构,同时急救电话的接听和处理中必须包含对2019-nCoV风险的适当筛查。
感染控制预防措施:环境
加拿大公共卫生部门发布了关于2019-nCoV的临时感控建议。尽管主要的传播机制是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但在进行重症监护和麻醉操作时,可能会发生空气传播。此外在个别患者的粪便中也检测出了2019-nCoV,因此也可能存在粪-口传播的风险。潜在空气传播的风险因素包含患者和治疗干预手段两个方面。重症患者的传染性更强,其中一些患者有可能成为“超级传播者”。在进行面罩通气、无创通气和给有自主呼吸的患者行气管插管时,局部会产生气溶胶,可通过空气传播并感染操作者。
目前,除了接触隔离和飞沫隔离外,各地对疑似或确诊感染2019-nCoV患者进行常规空气隔离的措施各不相同。上述隔离措施是基于新型病毒传播的有限数据,同时各地也是为了限制输入病例传播而制定的。随着疾病在各地社区的传播和流行,本指南会随时更新,所建议的感控措施也会进一步完善。
加拿大公共卫生署的指南建议将需要辅助通气的疑似或确诊2019-nCoV患者进行空气隔离。如有条件,这些患者应该立即在隔离病房进行空气隔离(单人间、负压、频繁换气)。如果没有空气隔离病房,患者应安置在一个可以关门的单人病房。在达不到空气隔离标准时,可以采取便携式高效空气过滤器或负压装置降低感染风险。应在空气隔离室附近提供足够的空间来穿脱个人防护设备;否则,应设立临时休息室。
病房内层流会显著影响某些冠状病毒株(如SARS)在医院内传播的风险。在SARS爆发早期,医院层流隔离能力超负荷,因此创建了负压层流隔离病房来改善整个医院的通风系统。在特殊情况下,不仅可以改造某一特定病房,还可将ICU整体转换为负压层流重症监护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在此病房工作时,应穿戴完整的防止空气/接触/飞沫传播的个人防护设备,这避免了单独设立空气隔离区(红区)。由于该病毒可能通过空气传播,可从未进行空气隔离的病房传播到相邻公共区域,所以医护人员在进入临时负压重症监护病房前,应在病房外(缓冲区)佩戴干净的N95口罩,隔离衣和手套。在ICU之外(安全区)不需要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各地应该根据本地区现有能力和条件制定相应措施,从而应对2019-nCoV患者的剧增,如有必要可以应用SARS时的感控策略。
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个人防护设备(PPE)
与确诊或疑似2019-nCoV感染的重症患者接触时,推荐穿戴的个人防护设备包括防护服、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和经过安全测试的N95口罩(图1)。此外,还应戴好发套或帽子。如有条件最好使用长袖手套,以防手套滑脱暴露手腕。或者可以用胶带垂直粘贴,将防护服和手套固定。并非必须像化学防护服那样将手套和袖口扎紧,那样会给脱防护服和手套带来不便。眼部防护应使用侧面带有防护罩的护目镜,防止侧面暴露。防护面屏既可以保护眼睛,又可以避免面部和口罩受到污染。在脱防护服时,一次性鞋套可能会增加自身污染的风险。应穿防水并可消毒的鞋子。在个人防护设备内,医护人员应穿手术服或全身式工作服。带有一体式头罩的工作服可简化个人防护设备的穿着流程,此时应选择易于穿脱,并在穿脱过程中被污染概率较小的防护设备。部分病例是在脱个人防护设备时,手部无意间触碰被污染的表面而感染,因此在脱个人防护设备后,应再进行手消毒。
目前使用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PAPR)代替N95口罩的观点尚存争议。尽管PAPR与N95口罩相比具有更好的保护性能,但尚无确凿证据表明PAPR降低了病毒空气传播的概率。尽管如此,在需要长期救治时,佩戴PAPR比N95口罩更舒适,并且在救治躁动患者时也不易脱落移位。与经典防护设备搭配N95口罩相比,带有一体式覆盖整个头部和颈部的PAPR(图2)是可以提供更完善的防护。由于仍然有配戴N95口罩的医护人员在SARS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受到感染,所以对于确诊或疑似2019-nCoV感染的患者进行高风险操作时,使用PAPR防护更合理。将PAPR纳入PPE中面临以下挑战:培训临床医生在穿脱设备过程中不被感染;制定具体明确的消毒方案,以反复使用;由于某些医疗保健人员无需使用PAPR,因此可以对PPE进行两个层次的管理。表1汇总了关于是否将PAPR纳入加强型防接触/飞沫/空气传播PPE时的考虑因素。
无创氧合支持和雾化药物应用
有轻度呼吸系统症状的2019-nCoV感染患者,可采用常规设备供氧,避免湿化氧气以减少潜在的病毒传播。在空气隔离前或转运期间,对患者的支持及治疗方式可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以最大程度地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给患者进行鼻导管吸氧时,可在鼻导管外戴上外科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吸入高浓度氧气可选择带有呼气过滤器的非重复呼吸式面罩。然而,由于许多面罩/过滤装置的感控效果并不确切,因此不得据此降低隔离和个人防护级别。自SARS爆发以来,高流量鼻导管(HFNC)吸氧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最近一项研究表明,使用HFNC不会增加细菌通过飞沫传播的可能性,但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目前只有对空气隔离的患者才可应用HFNC吸氧。雾化有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尤其在未进行空气隔离的患者,因此应避免采雾化给药方式,支气管扩张药可利用定量吸入器给药。
图1加强型防飞沫/空气传播个人防护设备,使用通过测试的N95口罩,可用于对疑似或确诊2019-nCoV感染患者插管时的防护。图示为医护人员准备进入房间为疑似或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使用防水防护服覆盖头颈部,防护面屏遮挡面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暴露皮肤的污染。面罩下方的护目镜可避免结膜暴露于面屏周围的气溶胶。N95口罩可防止吸入空气中的病毒。将手套固定在防护服上可防止在救治患者中手套滑落,暴露手腕。
图2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PAPR)的加强型防飞沫/空气传播个人防护设备,用于模拟2019-nCoV患者气管插管。带过滤器的PAPR吹风机系在医务人员腰间(后视图如左图),通过软管连接到头罩上。同时医务人员穿防护服和一次性手套以避免飞沫和接触传染。
在这种情况下,须在PAPR防护头套下佩戴合适的N95口罩,以防在脱个人防护设备(PPE)期间吸入空气中的病毒颗粒,有助于在没有单独空气隔离室的情况下进行气管插管。
表1选择PAPR vs N95口罩作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患者时医护人员个人防护装备的考虑因素
PAPR潜在优点PAPR潜在缺点
保护系数更高在去除动力空气净化器时污染风险更大
面部头部全面覆盖与N95口罩相比,成本更高
复苏或转运患者时长时间配戴更舒适,不易移位一次性过滤器无法在患者间重复使用,过滤器需求量大
无需进行N95合适测试(尤其是对面部特征无法进行合适测试的人)需要明确的程序来净化和回收风机机组以供下次使用
无需供应各种N95口罩以满足测试需求供应不足时,反复的消毒和再利用,可能会破坏一次性组件(例如防护罩、软管),增加感染风险
可用于面部毛发旺盛和/或无法进行合适性测试的医务人员风扇噪音导致员工之间沟通困难
如不频繁使用,需经常对使用人员进行培训
PAPR: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
尽管一些有SARS治疗经验的医疗机构报道了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双水平气道正压(CPAP/BiPAP)通气的安全性,但也有病例显示,远距离使用BiPAP仍有相当大的SARS传播风险。理论上,对于感染2019-nCoV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有效空气隔离,采用带有呼气过滤器的CPAP/BiPAP装置行呼吸支持是可行的。但是,CPAP/BiPAP面罩泄漏率高,可能导致过滤不完全。此外,使用CPAP/BiPAP可能会增加病情延迟恶化的风险,导致需要紧急气管插管,而紧急情况下穿戴个人防护设备出现错误的风险更高。总之,2019-nCoV患者应避免使用CPAP/BiPAP通气模式,尤其是在未采取有效空气/飞沫传播隔离措施的时候。
气道管理和通气支持
医护人员感染与SARS-CoV重症患者气管插管直接相关。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重症患者高水平病毒脱落排出,复苏或气管插管等操作可能产生气溶胶,医护人员防护级别不够(重症患者+高风险操作=更高级别的防护)等等。因此,对于需要气管插管或复苏的患者应在空气隔离病房谨慎进行。房间中的所有人员都必须使用空气/飞沫防护装备,包括合适的N95口罩或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操作前必须做好详细的预案,技术娴熟的医生采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技术,以提高首次插管的成功率。反复携带设备进出房间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因此所有必要的设备和药物应在插管前在空气隔离室内备好,插管时房间内的人员数量应尽量减到最少。
如同置入喉镜引起患者呛咳产生气溶胶一样,插管前的气囊面罩控制通气也会产生气溶胶,因此应在面罩或气管插管与呼吸囊之间安装呼气过滤器。同时置入喉镜前使患者在自主呼吸下充分预吸氧,避免使用气囊面罩控制通气。给予患者充分镇静防止躁动强行扯下医护人员防护设备,使插管人员面临风险。强烈建议选用可视喉镜进行气管插管,最好使用显示器和镜片分离的可视喉镜,以避免插管人员面部接近患者。可预知困难气道患者,采用显示器和镜体分离的纤维支气管镜进行气管插管。由于配戴个人防护设备,尤其是PAPRs时无法进行听诊,所以须通过呼气末二氧化碳来确定导管的位置。在等待床旁X线检查期间,可以先通过观察双侧胸廓起伏来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与深度。另外,便携式超声也可用于判断气管导管的深度。
气管插管后应立即采用肺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目标潮气量6mL/kg(预测体),平台压力≤30cmH2O,目标SaO2 88-95%,目标pH≥7.25]。所有呼吸机排出的气体均需过滤处理以防病毒传播。鉴于一些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SARS患者常合并气胸,临床医生采用机械通气治疗2019-nCoV患者时如发现呼吸功能突然恶化,应考虑是否发生气胸。空气隔离病房内不方便拍摄胸片(等待时间长),可采用便携式超声快速协助诊断气胸。
2019-nCoV患者的手术/麻醉建议
手术室的正压层流环境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不适于2019-nCoV感染患者进行手术。院方应咨询工程师是否可以通过改变气流将某几间手术室改成负压环境。正压环境中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极易产生气溶胶造成病毒扩散传播。SARS爆发期间,一些外科手术是在空气隔离的ICU病房中进行的,这既避免了对患者进行院内转运,同时也不需要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改造。在ICU环境中,静脉麻醉优于使用具有挥发性、需要依靠麻醉机的吸入麻醉,特别是考虑到术后患者不会快速苏醒并气管拔管。
急救复苏/呼吸或心脏骤停的预防和管理:蓝色保护代码(PCB)
应密切监测2019-nCoV感染患者呼吸恶化的早期症状,以进行有准备的选择性气管插管而非紧急插管。如果可能的话,在采取空气隔离措施的前提下将患者安置于重症监护区而非隔离病房内,便于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和生理指标。因为在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评估的频率势必会减少。
“蓝色保护代码”(PCB)是在SARS期间提出的概念,用以区分常规复苏和需要特殊程序和防护措施的复苏。PCB的演示程序可以在http://sars. medtau.org/ simulated protectedcodeblue.pps网站上查阅到,并且在https://emergency medicine cases.com/ biohazard-preparedness-protected-code-blue/网站上进行演示和讨论。一旦确定需要2019-nCoV隔离,PCB的应用可确保急救复苏小组自身的安全。由于一些急救操作会产生气溶胶,复苏应在空气隔离室内进行。复苏小组的所有成员必须穿着防止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的个人防护设备。在急救过程中感染风险更大,强烈推荐给经过专门培训的急救复苏成员配备PAPRs。紧急情况下,先行救治的急救人员可穿着普通级别的防止空气/飞沫/接触传播的个人防护设备,抢救重点应该放在最紧要且病毒传播风险最低的操作措施上(见表2)。PCB小组成员穿戴好防护设备,经感控人员检查穿戴合格,随即进入房间。PCB成员组成应尽量精简,以避免非必要的病毒接触,该团队通常由四个指定角色的医疗人员组成。在急救时,若普通抢救车被推入隔离病房,后续对抢救车及内部设备物品的消毒非常困难,可以考虑采用包含模块化器材包的专用推车,由PCB成员自己携带必要的除颤器和器材包进入隔离室,而不是将整个急救车推入。复苏之后,PCB成员离开隔离室,应该在感控人员的严密监督下,对着清单顺序小心脱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自身感染。
其他注意事项
在未来几周或几个月里,加拿大的各重症监护医疗机构应保持高度警惕,以应对2019-nCoV防控失败后出现的快速增加的医疗资源需求。目前疫情演变迅速,各个医院和医疗组织都应对其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情况进行审查,随时准备接收救治感染患者。地区、省和联邦当局应实时掌握其医疗机构的危重症救治能力,包括具有空气隔离功能的重症病房的数量。为应对2019-nCoV在加拿大境内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情况,应修订和更新增加ICU收容量的计划。与研究人员合作开发潜在患者登记册,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在加拿大的流行特征。加拿大有国际一流的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应该有更快捷的评估和救治流程。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2019-nCoV对医护人员和公众,特别是对已确诊或疑似感染患者的心理影响。政府和卫生医疗机构应做到疫情信息公开透明。加拿大在应对SARS时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希望这些经验教训有助于在2019-nCoV爆发流行时保障医护人员的安全,并为感染2019-nCoV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救治。
表2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蓝色保护代码的复苏流程风险考量
低风险复苏干预措施高风险复苏干预措施(更有可能产生气溶胶和/或增加工作人员感染病毒的风险)
放置口咽通气道高流量鼻导管供氧
给患者佩戴带呼气过滤阀的氧气面罩(如果有条件的话)简易球囊面罩通气
胸外按压CPAP/BiPAP
胸外心脏除颤、电复律、放置经皮起搏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
建立静脉或骨髓腔输液通路支气管镜检查
静脉注射复苏药物胃肠镜检查
CPAP/BiPAP:持续正压通气/双水平正压通气
点评
2019-nCoV是一种可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新型病毒,与SARS-CoV和MERS-CoV同属于人致病性冠状病毒科。其传染性强、致病性高,且可能导致严重器官功能障碍引发患者死亡。由于该病毒被发现的时间尚短,临床资料非常有限,因此对其流行病学特点、防治手段并不完全清楚。基因测序显示,2019-nCoV与SARS-CoV有78%同源性,二者临床表现均包括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传染方式也颇为相似(包括飞沫、接触和气溶胶传播等)。因此,临床上对于2019-nCoV应启动相似的类SARS防控策略。而本文正是以上述背景为依据,对疫情期间可能近距离管理2019-nCoV患者的重症和麻醉医生给予了实用性的建议。
一切传染性疾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于此次疫情,不到2个月的时间,无论确诊人数还是死亡例数,均大幅高于整个SARS疫情。表明,2019-nCoV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均明显高于SARS-CoV。因此,早期识别并控制传染源是控制该病毒传播的重中之重。基于此,本文对可能参与接诊的重症和麻醉医生给出了第一个建议——“潜在病例的筛查和准备”,强调虽然“发热和呼吸道疾病症状,以及与病毒的流行病学联系,是疑似感染2019-nCoV的两个要素”,但对于可疑的不明原因发热性呼吸系统疾病,即便无法确定流行病史,也应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
2019-nCoV感染者常需重症或麻醉医生进行必要的治疗,此时,“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将成为阻止病毒发生院内感染的关键。根据对2019-nCoV传播途径的有限了解和SARS防护经验,本文强调“重症患者+高风险操作=更高级别的防护”,并对相关问题的处理给出了一系列具体建议,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切断飞沫、接触、气溶胶、粪口等传播途径。包括:对病人的空气隔离、全套的防护设备(PPE)、减少特殊情况下(如无创氧合支持、雾化治疗、气道管理、通气支持、手术麻醉、急救复苏)病毒传播风险等,并特殊阐述了电动空气净化呼吸器(PAPR)的优缺点和是否选用的参考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是基于有限的2019-nCoV临床资料和应对SARS疫情的经验所给出的“当下”建议,由于疫情演变迅速和对2019-nCoV认识的深入,针对性的共识和指南将不断发布和更新(可参考:疑似及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麻醉和手术室护理操作常规——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气管插管安全实施专家建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气道管理学组;麻醉科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工作建议——北京市临床麻醉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专家组等),以利于有效防止病毒的医院内感染和遏制疫情的蔓延。
-END-
推荐阅读:推荐关注 | 疑似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麻醉与护理操作规范及流程
值班必看:一线医护人员防护的个人经验(第二版)
武汉协和感染专家:如何早期识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及自我处理推荐关注 |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珠江医院麻醉科暂行规定(2.0版)
看完不要尖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图像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