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制疫情“醉”前线-湖北麻醉抗疫大型线上纪实报告成功举办!
2020年4月20日下午,一场云集了众多抗击疫情的大咖直播会议,在新青年麻醉论坛隆重召开。三位特邀嘉宾,十一位发言人,都是此次疫情中武汉市和湖北省在麻醉科的脊梁人物,有劫后重生的姚尚龙教授,奔赴雷神山的何祥虎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严虹教授等,每一位都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因为英雄们的强大影响力和感召力,现场观看人数突破35多万人次。直播间里更是留言如潮,在麻醉医生们朴实诚恳的讲话中,大家纷纷为抗疫的英雄们送上鲜花、竖起了大拇指,为他们的英雄事迹和贡献点赞。
为了使会议能够成功召开,又不影响各位医生们的工作,此次会议采取的是主会场线下结合线上的模式。由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协同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和新青年麻醉论坛,共同举办。
会议的主会场设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特邀出席的嘉宾有金银潭医院的张定宇院长,湖北省医学会的潘旭初秘书长,还有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王斐副处长。
在田玉科、王焱林两位教授的主持下,在新青年论坛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整场会议进行的井然有序,各个领导和教授相继发言,对本次疫情做出了深入分析,分享了麻醉科抗疫经验和工作体会,并在学术发展做出了很多深远的思考,为我们的麻醉学科在未来的发展上点亮了明灯。
会议首先由张定宇院长、潘旭初秘书长、王斐处长做大会致辞。特邀嘉宾致辞张定宇院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作为麻醉科大夫,我为我们的工作感到自豪。疫情起始我们就冲在最前。以金银潭医院为例,在最早采取7个病人气管内镜的检查,肺泡管血液采取,都是由我们麻醉科医生所执行。这是一次非常好的会议,给了我们总结和回顾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能够提振我们麻醉人的信心!
特邀嘉宾致辞潘旭初秘书长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
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下,我国的新冠疫情现在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相信也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份优异成绩的背后,离不开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不畏生死和辛勤付出。我们的医护人员冲在了一线,特别是我们的麻醉人员,更是一线中的一线。作为麻醉人,我们在抗疫当中,所承受的工作量和工作风险是巨大的,应该得到充分的展示。
今天的会议,不仅是回顾一些学术的问题,和共同分享总结经验以利于未来的工作,同时也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总结。疫情中我们所做的工作应该好好梳理一下,有所记录,有所传承。
特邀嘉宾致辞王斐处长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
这是一次特殊时期特殊形式的会议,又是特殊内容的汇报。在这场对抗疫情的战斗中,我们面对的是非常严峻的挑战,病患数量大,医疗资源有限,重症患者更是我们医疗救治的重中之重。而麻醉和重症永远是分不开的。麻醉作为我们的临床学科,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是我们武汉重症集中收治成立的第一支插管小分队。随后我们的其他医院,也都纷纷成立的插管小分队。为所有的医疗队管理的患者、本院管理的患者,提供气管插管这种高风险的操作服务,也促使了有创机械通气在武汉使用数量快速的增加,为疫情拐点的出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月15号开始,我们重症患者死亡例数在逐渐的下降。这和我们插管小分队,还有有创机械通气设备的使用是有非常大的关系的,也与我们麻醉科义无反顾冲到第一线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麻醉学科发展上方向,我有所思考,目前我们在医疗资源上是重症床位和医生相对欠缺,麻醉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可能与重症进行结合,形成学科发展快速转换的的能力?具体来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是麻醉医生,开展的是服务手术,包括镇痛等工作。但当发生突发事件,需要很多重症救治的时候,我们麻醉科大夫能够快速转化为ICU的医生,开展工作。ICU工作就是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这也是我们麻醉科最擅长的事情。包括这次疫情救治中,很多医疗机构在开展插管工作时会担忧风险,而麻醉科每天都在做着这样的事情,最有经验,也最能快速转换为临床医生,成为重症救治中所需要的力量。
在三位特邀嘉宾相继做出了精彩致辞后,下一个会议议程由各个医院的麻醉学科专家教授,分别进行专题发言。
武汉疫情相关的主要问题与思考姚尚龙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姚尚龙教授是医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深受大家的敬重和爱戴。特别是在此次的疫情当中,姚教授在工作中受到新冠病毒感染。因为年纪大,身体体质又较弱,一家四口同时受到感染,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是新冠肺炎疾病的高危人群,他也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心。但在他坚强的意志的支撑和积极的配合治疗下,最终完全康复出院。
姚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抗击疫情——麻醉学科的责任与担当”。他首先向全国所有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表达了感谢之情,特别是全国驰援湖北的医生,是大家的精诚合作使这次任务得到了圆满完成。同时,他也对自己在生病期间收到的全国各地人的支持和安慰,向所有人表示感激。
姚尚龙教授引用习总书记的话——“武汉是个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对武汉人民表示了深深的敬意,是武汉人民果断选择封城,76天的等待,换来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
这次疫情是对中国的卫生体制和制度优越的体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两座神山医院挽救了众多重症患者的生命。遏制住了病毒的传播的方舱医院,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仓,在医疗史上也是前所未有,这个成功经验得到了国际上很多国家的认可,都在学习我们的方法。
对抗疫情,我们采用的是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的治疗方式。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我们不断根据治疗的过程做出改变和调整,前后出了7版诊疗方案。面对疫情,我们更是八方来援,以最快的速度组建成了大规模、高效率的救治团队。放眼世界,这些都是极其了不起的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姚尚龙教授特别指出,这次疫情中呼吸科、感染科、麻醉科、ICU,四大品牌学科功勋卓著。其中麻醉科和ICU是分不开的,30%的危重病是由麻醉科救治,我们麻醉学科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现出了许多杰出英雄。
作为麻醉科的老将与先锋,姚教授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做了深刻地思考。他说这次疫情给麻醉学科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麻醉界的同道要有责任、勇于担当,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要谋事、谋时、谋势,发挥学科建设的领军作用,切实加强学科能力和学科内涵的建设,使麻醉学成为名副其实的临床二级学科。在学科社会对位及影响上,都能够发挥麻醉学科的发言权。
从医生到患者,姚教授在病房中不忘自己医生的身份,鼓励同房患者配合治疗,鼓舞医生护士要充满信心。在患病过程中,姚教授始终坚持作为医生自己永远是个战士的信念。住院期间,他在病床做了一次海外连线,和专家讨论了重症相关问题。同时,还发表4篇SCI论文,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也发表了3篇论文,修改了5篇硕士研究生论文,另外还做了包括联系国外捐助等等的一系列工作,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医者和战士。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抗疫工作体会与思考夏中元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夏教授所做的报告主题是“抗疫:亲历、感受、反思”,他诚恳深情地讲述了在这次疫情战斗中所思所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大家一时间里很难应对,患者数量日益增多,为了收治危重病人,医院果断改造疼痛病房。当时有40名重患病人,但仅7名医生,同时还有面临自身被感染的风险。而同事们的一个个自告奋勇,让夏教授感动至深。
在整场战疫中,麻醉科大夫起到了主导和指导作用,体现了麻醉学科的救治能力和综合能力。作为麻醉医生夏教授在与卫健委讨论方案时,提出了重视血氧程度和对氧合指数的检测,并提出要重视缺氧对多脏器的损伤,为新冠疫情的救治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在对麻醉学科的思考中,夏教授认为学科参与上还需要被进一步的认知和认可。在学科发展上,这次疫情可能是发展麻醉ICU的一次机遇。学科的影响上,仍待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以院士和麻醉学专门们来共同领军,扬起麻醉学科的旗帜。
武汉同济医院麻醉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汇报及思考罗爱林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这次疫情发生时,从2019年12月下旬新冠病毒患者就在同济医院出现。同济医院最早发现这种不明原因的疫情,并立即做出了紧急反应。
同济医院的中法、光谷院区作为重症肺炎定点医院,最多的时候收治了超过1000多个重症病人。国家援助队伍有20支在中法和光谷院区,和同济医院的医护人员共同战斗。同济医院在职的1万名职工中,有5000名的医护人员直接参加了一线救治。我们麻醉科也先后在中法和光谷院区成立了插管小分队。
在学术上,同济麻醉科联同其他3家医院,在BJA上发表了论文,对202名新冠肺炎患者气管插管情况做了研究。这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在气管插管上也会起到帮助作用。另外,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患者救治管理的经验,也被国务院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部门作为模范对象而推广。
罗爱林教授说,虽然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的麻醉学科受到了国家和卫健委的高度认可。但是因为麻醉未参与全程救治,仿佛我们麻醉专家有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所以我们的麻醉学科如何发展、建设,值得我们去深思。
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抗疫工作体会与思考
陈向东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以陈向东教授为代表的协和医院麻醉科,率先在全国通过了新型冠状肺炎麻醉手术的流程,并于临床麻醉学推广发布,引起了全国麻醉界的积极反响。 作为中国民主党派的致公党湖北省委常委和政协委员,陈向东教授在此次疫情中积极地向湖北省防控指挥部,提出了重要的提案和宝贵的意见。在提案中,他首先提出,对于新冠感染的检测不仅要进行核酸检查,还要重视抗体的检测。同时,他提出重症病人不止是呼吸系统的问题,也包括了对其他脏器功能的影响。除此之外,陈教授还强调,救治中不光要重视呼吸科和感染科,也要发挥重症麻醉的作用。 陈向东教授说,过去的两个多月里有30多天我们是在一种极端高压和特殊气氛走过,回想起来仍是浮想联翩、历历在目。全国有近千名的麻醉医生支援湖北,与我们共同工作。我们麻醉医生也被人们称为“距离死神最近的人”、“离新冠病毒最近的医生”。 作为武汉协和医院麻醉团队,我们在疫情中大概上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在本部,我们支援发热门诊,负责隔离病房和急诊手术。另外还托管了红十字会定点医院,管理了两个方舱医院。在协和西院,我们810张床收治了1394名重症患者。协和肿瘤医院850张床也收治了800多人的重症病人。武汉协和医院麻醉科与各外科、产科合作,完成了300多例急诊手术和亚急诊手术,其中相当比例是确诊和疑似病人。 后来,因为病人从方舱医院返回社区,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反响和担心。陈向东教授在收集了大量的相关信息后,又向防控指挥部提出,因为家庭治疗的不便,病人还需继续进行隔离。在其他的问题上,如慢性病人用药等等,陈教授也提出了许多的重要的建议。 对于麻醉科在此次中的作用和地位,身处前线的陈教授深有体会,他说刚开始进入隔离病房时,面临了不少的挑战,因为许多综合性的事务不是我们麻醉医生所擅长的。但是在中后期时候,麻醉医生的作用就凸显了出来,以至于要求我们麻醉医生24小时排班。原因就是麻醉医生在病房中的危机管理、跟进、氧疗,还有中心静脉穿刺等等,很多的操作和技能上,都让内外科医生刮目相看。 因为麻醉学科在这次疫情中的贡献,国家卫健委特别要求增加麻醉科未来发展的管理方案。 根据这次疫情中的救治经验,以及麻醉科医生发挥的巨大作用,陈向东教授又特别向国家卫健委提出建议,希望国家充分利用麻醉医生的专业上和数量上优势,在平时就发挥麻醉医生的重症管理经验。这样既能够缓解重症救治管理上的压力,又能够使麻醉医生人尽其能,才尽其用。 最后,陈教授认为这次疫情,对我们既是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是巨大的机会。挑战是巨大的,需要我们在混乱中做出独立的判断和思考。机会也是巨大的,我们麻醉学科可以发挥专业作用,进行学术创新。
武汉雷神山医院麻醉医生抗疫工作体会与思考何祥虎教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疫情爆发之初,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情况,总体统筹和精细部署,中南医院麻醉科成立了麻醉手术新冠肺炎防控小组,负责动态掌握科室人员和学生健康情况,掌握每日手术病人情况,进行院感管理和防护培训,并且为医院筹集物资,响应号召,支援抗疫。
一区人员中,由张宗泽主任总负责,柯剑娟副主任具体负责,带领我们麻醉科医生坚守在手术一线,共完成了各类手术200多台次。
2020年2月8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正式接管雷神山医院,2月15日14名麻醉科人员支援雷神山ICU,18日插管小分队进驻雷神山医院。在雷神山医院里,麻醉科医护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有条不紊地迅速展开救治工作。
在整个疫情救治中,我们麻醉科医生将我们的专业优势发挥了出来,大大缓解了ICU医生的紧缺。雷神山插管小分队的气管插管和指导呼吸机使用的工作,也大大减少了新冠肺炎死亡率。
在这次大战中,何祥虎教授深刻地体会到,统一指挥、聚力抗疫是成功的根本保障,党员干部做先锋,齐心协力让我们的工作进行的更加稳健,重症病人的抢救治疗,我们麻醉技术的优势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麻醉学科的发展,何教授也有很深的思考。首先,他提出我们麻醉科如何由被动转为主动?又怎样将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学科整体优势?最后麻醉科的根应该扎在哪片土壤里?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麻醉人去思考。
疫情中心的麻醉科抗疫经验分享严虹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
武汉市中心医院离华南海鲜市场不到2公里的距离,较早的接触到了新冠肺炎的患者。1月中旬至2月中旬,医院的门诊量达到了1500人/天,其中发热的每天就有900人。
此次疫情救治当中,麻醉科医生由于许多操作都要近距离接触患者,感染的风险极高。医院在最早期就指导医护人员加强防护。作为麻醉科主任,严虹教授很早就做了防护措施,购买了医疗防护口罩和防护面屏,帮助麻醉科的医护人员及时有效地避免了感染。
1月23日,医院防控领导小组号召党员带头组建“医护突击队”,随时准备投入到抗击疫情第一线。通知下发后,麻醉科里的医生纷纷报名,39名麻醉医生,17名麻醉护士迅速组成了“医护突击队”,并在抗疫前线持续奋战了2月多月。
因为医疗资源短时间的紧缺,麻醉科医护人员为了节省防护服,穿上了纸尿裤。新冠肺炎的气管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在一线支援的麻醉医生达成了共识,只要当天病房有突击队成员在,就自行承担插管工作,减少其他成员暴露的风险。
有一名70岁的重症患者,需要转诊重症定点医院,当时救护车上没有呼吸机,突击队员余裕在40分钟的车程中,一刻不停地挤压呼吸气囊,保证患者氧供,确保患者安全进入了病房。
最后,严虹教授分享了她的抗疫经验。她说,我们要秉持“信”的精神,首先要有信心,坚信必胜的信念,再者我们也要信任和关心我们的医护人员,给予他们安全和信念。只有在这种精神的支持下,我们才能够完全战胜疫情。
恩施抗疫与基层抗疫的现状与思考
王在平教授恩施州中心医院
恩施州在此次疫情中,是感染人数最少的地区。王在平教授报告的主题是:“恩施抗疫与基层抗疫的现状与思考”。
王在平教授说,作为医生我们在这场战疫中是专业的,而环境和防护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环境安全就是生命。我们的经验,首先是优化发热门诊和分诊,这是抗疫的第一道关口,守住了这道关口对疫情的治疗和传播控制有着重要作用。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级预检分诊,二级预检分诊,还有三级预检分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还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帮助快速分诊,减少人员聚集。对住院病人的排查也严格的按照流程进行,不得绕行。
对新冠肺炎病毒,恩施州中心医院设置了“十关卡”,每一个关卡均有多部门协作配合严格把控,在保障了患者得到救治的同时,尽力地做到了让病毒“无处藏身”。
为了做到良好的医患配合,恩施州中心医院对就诊病人发放就诊告知书,同时宣传上也突出了病人的配合作用,使医患关系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保障了患者权利,更加快了疫情的确诊与治疗。
医院防护上,为了最大限度了防止病毒传播,对住院病人,医院要求不仅白天需要佩戴口罩,夜间也不能放松。救治上,恩施州中心医院组建了巡诊救治专家组,做到了早介入、早诊断、早转诊和对所有出院病例进行复核确认。为了方便城区孤寡老人,行动不便的慢性病人得到及时就医,恩施州中心医院选派医护人员到各社区开展巡回义诊免费送医送药活动。
正是因为全方面的措施办法,恩施州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的传播,保持了湖北省最少的感染记录。
宜昌抗疫与基层抗疫的现状与思考占乐云教授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
宜昌市在此次抗疫中,涌现出了几名事迹感人的英雄医生。占乐云教授首先对在此次中作出巨大贡献的本地及外来援助的医护人员,作出了诚挚感谢,没有他们的努力和奋斗,就没有这次疫情战斗中的胜利成果。他也特别感谢了福建省委省政府向宜昌捐助了100辆救护车,这大大强化了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急救能力,对疫情的控制就救治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对基层麻醉的主要问题和思考中,占乐云教授指出我们麻醉医师在感染控制方面意识相对薄弱,应当建立相应管理体系,加强演练和培训,尤其是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的防护。并且在防疫物资上,我们一定要有常规的数量储备,以防不时之用。
在抗疫工作上,麻醉人员也显现出了人员不足,无法参与隔离病房倒班的困难。另外,麻醉医生长期处于插管待命状态,心理压力大。隔离病房病人的心肺听诊也存在困难,需要加强超声心肺检测技术。
基层医疗机构在这次疫情中,也反映出了发热门诊建设不规范,无隔离观察病房的问题。医疗废物车污水处理站建设不规范,甚至都没有进行处理。还有,我们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和突发重大卫生事件制度,培训力度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基层医疗机构的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荊州抗疫与基层抗疫的现状与思考
夏瑞教授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夏瑞教授演讲的主题是:“所做、所见、所想”。这场疫情中,我们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们的恐慌期,这时候我们面临的是“如何保护”的问题。因为我们对疾病认识不足,而且物资缺乏,各种信息又造成了大家的紧张恐慌,所以首先要向首批的“逆行者”致以崇高敬意!
第二阶段,是坚守攻坚期,这一阶段,我们面临的是“如何救人”的问题。这时候我们作为麻醉人,第一时间进驻ICU,面对病毒和死神我们表现的从容淡定,毫无畏惧。第三个阶段,是联合作战期,我们与广东的支援队,一起联合作战相互合作,共战疫情。
疫情发生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第一时间里,由我们呼吸、ICU、麻醉科三位主任,成立了新冠肺炎重症专家救治小组。我们的职责是每天查房、对每个患者进行详细讨论、制定和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抗病毒、抗感染、氧疗及呼吸支持、激素、调节免疫、器官保护、容量管理、营养和镇静等等。并且我们也会与患者视频,为他们加油,增强信心。
这之间也发生了很多感人的事情,我们的医护人员全员参与,甚至瞒着家人参加了作战。退休老同志返岗,女性医护人员,为了方便工作也将秀丽的头发剪掉了……
整场的疫情救治中,体现了我们麻醉科与ICU一家亲,上阵亲兄弟!麻醉科派出了3批医生,参与ICU值班,还有麻醉护士8人,也参与ICU护士值班。我们麻醉医生充分发挥特长,及时补短板,将救治工作快速顺利进行。
对于基层医院麻醉学科,夏教授认为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以德为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更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练好看家本领!
荆门抗疫与麻醉实施的ECMO的体会杨昌明教授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杨昌明教授演讲的主题是“荆门抗疫与麻醉实施的ECMO的体会”。
杨教授首先列举了麻醉科的几大优势:首先,我们麻醉科医生兼具内科医生的审慎分析和外科的操作能力,被誉为内外兼修的“千手观音”;再者,呼吸、循环及内环境的调节,血管活性药物的把控是我们麻醉医生的拿手好戏;体外循环技术是也是我们麻醉人的强项,而ECMO就是体外循环的“延伸”。
新冠肺炎最主要的影响是肺的通气换气功能,二氧化碳不能排出,氧气无法进入血液出现低氧高二氧化碳,ECMO就是提高氧,排除二氧化碳的最好武器。
作为麻醉科医生,我们在新冠的救治当中,有着我们独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因为专业不同,我们与其他医生有着思维和思路上的碰撞,能产生好的火花。第二,因为角度不同,我们的观点和理念也会产生碰撞,也能产生更好的方法。正是基于这两个优势,使我们麻醉科在这场战疫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为疫情的控制与重症救治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最后,杨昌明教授对麻醉工作提出了思考,他说我们是麻醉医生,具备这从幕后走向前台的实力,但是需要一个舞台,而这个舞台得靠我们自己去搭建。我们麻醉应变成真正意义的围术期医学,ECMO支持就是和我们麻醉意义,给临床医生缓冲余地和容错机会。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我的抗疫故事吴耀华教授黄冈市中心医院
黄冈市在此次疫情中,是仅次于武汉的最大爆发区。吴耀华教授满怀感慨地说道,这次会议一下子将他的思绪拉回了两个月前的那场烽火岁月。
在疫情爆发后,黄冈市中心医院几乎所有的麻醉科医护人员都参与了进来,早期主要是战斗在大后方,疫情最为严重的时候,麻醉科的十多名医务人员都冲进了战疫最前沿,也是新冠病毒的暴风眼——ICU。在当前麻醉科并不非常有利的情况下,我们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我们的尊严。或许之前大家对我们麻醉有少许的偏见和误解,但经此一役,我们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吴耀华教授被黄冈市纪委作为唯一的表彰候选人即是明证。
黄教授开始是以志愿者的身份进入老院区的ICU,每天的吃喝都在ICU中度过,他密切地观察着新冠疫情患者的病情特征,和同行进行分享。随着重症患者的不断增加,ICU不堪重负,这时候麻醉科医生果断向ICU进行支援,黄教授以“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句诗,鼓励大家的战斗意志。
在疫情救治过程中,吴教授也做出了很多的思考,他认为今天的医疗模式,使得我们麻醉科医生局限在了手术室中,缺乏和患者的接触,因此难以独立胜任重症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我们麻醉人在本次重症肺炎患者救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夜郎自大,唯有与相关学科的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发挥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并且在冷静之余,我们也要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面对大自然我们应当持有敬畏之心。疫情无情,人间有情,这场疫情的发生也彰显了人间大爱,给了我们很多的感动。
他引用了黄宇光主委的话,说:“和平时期不需要英雄,平静的社会也没有人需要争当英雄,所谓英雄都是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一群普通人,他们是有着普通人的所有特征、却让所有人为之感动的另一群普通人。”
整场直播会议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6:30,因为各位教授医生的精彩演讲,会议比原计划延长了一个小时,但大家没有丝毫的不耐,听完后都仍是激动不已,仍有余味。
各个教授医生作为新冠疫情最一线的人员,向我们讲述了疫情中发生的种种细节,言语朴实,真挚感人。并且在麻醉学科方面,更是干货满满,让人听了收获甚多。
这场由我们麻醉人专门召开的会议,是麻醉学科一次难得的会议。各位领导和医生学者们,对抗击疫情中和疫情之后麻醉学的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意义的思考和建议,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最后,祝愿麻醉学科未来的道路能够越走越宽广,越走越稳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