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不次糖 发表于 2021-12-2 23:24:11

去伪存“针”-- 超声引导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1-12-3 22:32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麻醉科,作者陈英圳

研究数据显示,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采用传统脉搏触诊法只有一半左右甚至更低,而采用超声引导法可将一次成功率提高约三成。但另一方面,高达35%的波动范围提示,个人操作水平对一次成功率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此强调一次成功的原因是,不仅多次穿刺会增加各种并发症,而且由于小儿桡动脉本身就偏细,一次不成功后很大概率会发生动脉挛缩,极大地增加后面穿刺的难度。

今天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讲如何有效利用超声提高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超声的基本知识;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重点介绍改良平面外法即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穿刺针相关的超声伪像及如何分辨针尖;最后再介绍一些提高穿刺成功率的小技巧。

常见超声探头的种类及用途,其中的线阵探头(高频)由于具有较高的分辨力,最常用于引导表浅组织的穿刺操作。

分辨力是超声探头的主要特性之一,指的是在空间上分辨两个物体的能力,有别于日常所讲的屏幕分辨率。 虽然超声图像在屏幕上显示为二维的,但超声束其实是三维的,有三种不同方向的分辨力:轴向(纵向)、侧向(横向)和垂直(层厚)。

① 轴向(纵向)分辨力,是区分沿声束轴向分布的两个物体的能力,取决于探头的频率。更高频率轴向分辨力越高,但穿透力越差(图A)。
② 侧向(横向)分辨力,是区分两个垂直于声束排列的物体的能力,在某一特定深度时取决于声束宽度。超声声束呈曲线形(“小蛮腰”),焦区是声束最窄的部分,也是侧向分辨力最佳的区域(图B)。

③ 垂直(层厚)分辨力,是声束厚度范围内区分物体的能力,受声束宽度的影响。相较于凸阵探头,线阵探头有更窄的束宽和更好的垂直分辨力,这个和后面要讲的束宽伪影有关。暂时搞不清这三种分辨力也不要紧,记住高频线阵探头这三种分辨力均是最佳的即可。

声束的频率与波长成反比。高频探头虽然分辨力好,但穿透力较差。举个例子,临床常见的10MHz高频线阵探头,其轴向分辨力约为0.15mm,而最佳穿透力只有3cm。在这个深度范围内,该探头可以清楚地显示套管针的前后壁,因为临床常用的套管针是以1mm为量级的(24G、22G、20G的外径分别为0.7、0.9和1.1mm)。


超声束经过不同的组织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散射、折射、吸收和穿透现象。
这些既是超声成像的基础,也是某些伪影形成的原因。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反射作用,因为它是不同组织得以显影的基础;而不同介质间的声阻差(值),注意不是声阻绝对值,决定了反射量的多少,差值越大,反射越多。反射量并非越大越好,例如由于空气和软组织的声阻差很大,通过在探头与皮肤之间涂上凝胶,消除了两者的声阻差,才能显示皮下组织结构。
表中列举了各种常见组织和材料的声阻。人体软组织的平均声阻约为1.5,而塑料的声阻大概是软组织的2倍,它在超声下既有足够的显影,又不会像骨头或铁器一样,在其后方产生明显的声影。

穿刺针的成像质量还取决于入射角的大小。当入射角等于0°的时候,声束被全部反射至探头,此时成像最好;而当针体与探头成角,也即是入射角(α)增加时,成像变差,因为有部分反射声束未被探头接收。

超声引导动脉穿刺的两种方法:
长轴-平面内法:
优点:“实时”显示整个针体和目标血管,可以避免误伤周围组织(神经阻滞时常用);
缺点:当探测较细血管时,很难确保总能扫到最大直径的切面,并且在穿刺过程中保持针体在这个最佳平面内显现。
所以平面内法实际对操作者的要求比平面外法要高一些,因为后者只需要看到针尖——“点”(两条线vs.两个点)。
短轴-平面外法:
优点:方便显示血管最大直径的部位;
缺点:只能看到针尖,针体在移动过程中容易穿透血管后壁或误伤周围组织。

为了克服短轴法的这一缺点,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良,就是进针的过程中通过同步移动探头,确保针尖能一直显影,从而达到类似于长轴法实时引导的效果,我们将其称为动态针尖定位法(DNTP)。熟练之后,这个“亦步亦趋”的过程会变成一个连贯的过程。




在该研究中,作者观察了59名超声新手分别应用长轴法与DNTP法在动脉穿刺模拟器上的使用效果,比较两者在置管成功率和成功置管后针尖位置与血管中心的距离。左图圆圈中的亮点为针尖。

上图所示为两种方法针尖位置的分布图。可以看到,DNTP法不仅成功率更高,在水平轴上,其偏离中心的距离和离散度也明显小于长轴法。这可能归咎于(后面将提到的)束宽伪影对两种方法的不同影响。
因此,对于超声新手,个人比较推荐从短轴-平面外法入手。

伪像,顾名思义,不是真的结构。

当超声束碰上高声阻的结构时,会在其后方留下不同程度的阴影,即声影。
左图显示静脉穿刺针的针管后方有弱声影,掩盖了针管后壁和深部的皮下组织。由于穿刺针针管直径较细,所以形成的声影也比较有限。与右图肋骨的强声影形成鲜明对比。

图A:混响伪像产生机制的示意图:部分超声束穿透针管前壁,并在平行的前后壁之间来回反射,从而形成混响伪像。注意只有第一和第二条线(最亮)代表针管的前后壁,其余线均是伪影。
图B、图C:这是一根18G注射针在水浴中所形成的混响伪像,其中图B是针头斜面朝下,图C是针头斜面朝上。留意一下,针的斜面部分不会形成混响伪像,因为它只有一层管壁;混响只发生在具有两层平行结构的针体部分。


混响伪像的另一个例子是肺超声的“A线”,它是由超声束在皮肤-探头界面与胸膜表面之间往复反射形成的。需要注意的是,混响伪像可以掩盖深部组织的正常显影,所以“A线”的存在并不能排除气胸。


彗星尾征实际上是一种由细小物体所产生的混响伪像。
左图所示为CVC导丝所产生的混响伪像(彗星尾征),看起来似乎已“穿透”颈内静脉和颈动脉。这其中蕴含的冷知识是,CVC导丝实际上并非实心,而是一根紧密盘旋、有中空管道的导丝,因为这样的导丝会比较“软”,不容易损伤血管内壁 。
右图为一长针在水浴里产生明显混响伪像的长轴图,当我们把置于针体上的超声探头旋转90°显示针体的短轴图时,长轴图的混响伪像就变成了短轴图的彗星尾征。而针尖或斜面是不产生混响的,所以短轴图上没有彗星尾征。这正是平面外法辨认针尖与针体的依据之一。

“刺刀样”伪像:超声束经过不同声阻的组织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左图箭头所示为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时,在穿透血管前壁的位置出现引导针影朝皮肤表面偏折,实际针体并无弯折;
右图箭头所示为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在穿透腋动脉的位置出现阻滞针影朝皮肤表面偏折,实际针体并无弯折。

通常情况下,线阵探头的层厚是很薄、可忽略的,但实际上,在不同深度的声场还是有一定厚度(宽度)的。特别是当用长轴法(LAX)行小儿桡动脉穿刺时,如果细小的动脉和穿刺针处在束宽范围内,尽管此时图像上看起来似乎针在血管内,但实际有可能只是重叠而已(右图A所示)。相反,短轴法(SAX)就能较好地克服这个问题,因为此时穿刺针与动脉在同一轴线上(右图B所示)。避免层厚/束宽伪像的另一个做法是,尽量将针尖及目标血管显示在焦区所在的深度范围内,这里的垂直分辨力最好。


当针的斜面朝上时,可在针体前壁尖端的前下方看到一小段“离断”的亮线,即为“斜面线”,它所处的平面实际上是针管后壁的延伸。
斜面长度由针的直径以及切割角度决定。小儿桡动脉穿刺常用的24G套管针,它的斜面长度可能不足1.5mm,超声上可能不容易分辨。
留意一下两图中斜面线与血管后壁有多近,假如将针体前壁尖端误认为针尖和斜面,则很可能置入过深而损伤血管后壁。

这里显示的是平面外法小儿外周静脉穿刺的过程:
图A:探头未切到针尖,无显示;
图B:探头开始切到针尖,显示一个弱光点(红色圆圈);
图C:探头切到针斜面,由于凹面能更好的聚焦超声束,所以它呈现为一个更大、较亮、不规则的结构(具体决定于针斜面与探头声束所成的角度)。
来回切换动画,完成穿刺置管。

短轴-平面外法的操作要点,就是要识别针尖-斜面-针体这三部分。
针尖:小而弱的高回声结构;

针的斜面:不规则、更大、更亮的结构;有点像UFO。


针体:2个高回声点(针体的前后壁)+彗星伪影。
演示:运用DNTP法行成人桡动脉穿刺置管过程中显示针尖-斜面-针体各部分(20G动脉套管针)。
A 穿刺前,显示桡动脉;
B 开始穿刺,显示针的斜面(亮点)在血管前壁之上;针尖由于显影弱,不容易在皮下组织辨认;
C 保持针不动,滑动探头显示针体部分(双层结构);
D 继续进针,针体抵达动脉前壁,此时尚无回血;
E 继续进针,刺破动脉时有明显突破感,显示位于管腔中心的针尖(小而弱);
F 保持针不动,滑动探头显示针的斜面(更大更亮);
G 保持针不动,滑动探头显示针体部分(双层结构+彗星伪影)
H 退出针芯,置入塑料套管(双层结构,无伪影)。

回声增强针的原理:在针体前端采用CCR(corner cube reflector)技术,保证超声波能被完整反射至超声探头,从而增强显影。

这是日本八光牌的神经阻滞针在水浴里的超声显影(平面内法),左图为斜面朝上,右图为斜面朝下,可以看到针体前端有4个小亮点,方便神经阻滞时定位针尖的位置。

可用于提高置管成功率的一些小技巧:
DNTP血管旁路法;聚焦声影引导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导丝引导动脉置管。

DNTP血管旁路法:为了看清针尖并避免伤到动脉,针尖有意导向血管旁或更深的位置,然后缓慢退针并导向血管的前壁上方,再采用DNTP法将针尖置入血管,并保持针尖在管腔中心送入0.5-1cm。

“聚焦声影引导法”
这是一项来自国人的研究,俗话说得好,水能载舟,亦能煮粥。声影用得巧,也可以用来指导穿刺。不仅提高了一次成功率,还缩短了穿刺时间。

做法:将取自手术纱布的显影金属丝,折成两条窄的平行线置于探头中间(用大敷贴固定),利用超声下形成两条不透光的声影并将桡动脉置于其中,便于从中定位穿刺针。

这是一篇来自日本同行的文章。研究内容并不复杂,但研究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作者首先对102例超声引导小儿动脉穿刺置管做了回顾性的多元回归分析,发现相较于<2mm或≥4mm,动脉深度在2~4mm是较短的穿刺时间和较高的一次成功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设计了一个RCT,比较了盐水注射组(深度增至2~4mm)与<2mm组对穿刺时间和一次成功率的影响,证实了皮下注射盐水可显著缩短穿刺时间和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的优点:增加血管深度(2-4 mm),并提供低回声的背景(相较于皮下软组织)。

皮下注射硝酸甘油的好处:
“一举三得”:生理盐水可适当增加血管深度并提供低回声背景,硝酸甘油可舒张动脉。

可以看到,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后,动脉直径变大,深度合适,且置管后不容易发生血管痉挛。
个人觉得如果B超显示双侧桡动脉都偏小的情况下,可以试一试这种方法。

利用导丝引导(Seldinger法)动脉置管也可以提高成功率。但该研究并没有使用超声引导,可以看到较明显的“天花板”效应(一次成功率76%)。

这是一款Arrow公司生产的带导丝的成人动脉套管针。对于动脉直径较细的情况,在超声+导丝双重引导下可能有助于置管成功率。

这是一例桡动脉较细的成年患者,直径不到2mm,在超声+导丝双重引导下,一次成功置入OD=1.1mm的20G动脉套管针,术中动脉波形和压力未出现问题。




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和探讨!

END

▼ 点击“阅读原文” 下载麻醉医护专属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去伪存“针”-- 超声引导小儿桡动脉穿刺置管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