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经麻醉科普:深夜麻醉医生和内镜医生的无效沟通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2-2-14 09:45 编辑以下文章来源于小麻是妈妈 ,作者不正经麻醉科普吐槽纯属娱乐,重在麻醉科普!
新年好啊各位读者,又是一个上蹿下跳的夜班。
一位大伯被枣核卡住了,我和消化科医生相遇在急诊内镜室。
一进内镜室,我把吸氧面罩往大伯脸上一带,默默开始“去氮给氧”,换句话说,用宝贵的麻醉前十几分钟,把患者肺泡里的氮气去除,提高氧气含量。
各位宝子们可能要问,“麻醉医生,推‘牛奶’让他睡着吧,磨磨唧唧干啥呢?”
且慢,先要检测麻醉机是否正常、准备抢救药物、抢救工具等等,举个栗子,普金来参加冬奥会,可不是一收到邀请就来,人得带上保镖团,像奥运拳击冠军叶甫根尼和金刚芭比克尔恰金娜等等厉害角色,再提前侦查场地路线,相当复杂。
(图片源自网络)
同样,我们得侦查患者的全身状况,首先,这位大伯在高流量吸氧后脉搏氧饱和度仍然只有98%,别小看98%和100%的细微差别,背后可能隐藏着患者心肺疾患;其次,大伯声音略微嘶哑,我脑海中立马飘过神经麻痹、胃食管反流、喉部结构受损等潜在可能,思维奔逸已经深入骨髓;第三,患者7小时前吃过午饭,没有达到标准禁食时间!
电光火石间,在别人眼里状态很好的大伯,在麻醉医生扫视下,已经拉响警报。
高大帅气的内镜大夫轻松地说,“没事,胃里肯定空了。”我看着这位远古时代的同学,依稀记得动物实验课上曾在一个小组,但现在我们之间的沟通却像隔着太平洋那样让人伤心。
“胃排空时间正常吗?中午排除过大量油腻饮食?胃超声辅助确认过空腹?”我心下思考。
“麻深一点好了。”内镜医生给了我第二次暴击,镜片后睿智的眼神仿佛告诉我,“麻药不就是多推点麻深点,少推点浅点这么简单?”
我思考了一下他的诉求,应该是想让食管松弛,减少生理性蠕动波,实际上内镜操作时患者最多达到深度镇静,谈不上麻醉状态,全身麻醉是人体多系统深度地受到抑制。
如果施加的措施对人体抑制达到如此程度,中枢司令脑子可能把呼吸、心跳、血压这些基操都扔了,直接罢工,对一个不插管自主呼吸的取异物患者,这就完犊子了。
(图片源自网络)
秉承着服务与合作精神,我说“好的,要深的麻醉,咱插管呗。”
有时候人们并不能准确描述自己要什么,就像恋爱中的男女,常常绕着弯说话。我突然怀念起与外科大夫搭台的时候,虽然有时要求是“不够松!不够松!”起码诉求明确,是不?
我们当然没插管,在滴定使用我最爱的普鲁士蓝安剖芬太尼、少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及全身麻醉药后,患者达到了深度镇静状态。
对于老年患者,在达到操作条件和维持生命体征之间,常常是一根钢丝线,稍过一点即可雪崩式塌陷,这位大伯的脉搏氧饱和度轻度地下降,最终保持了稳定,操作顺利进行。麻醉小课堂:1.麻醉并不是on-off的效果,分为“醒着”和“麻倒了”。麻醉深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随着程度地加深,患者的状态发生质的变化,麻醉效果并不和药物多少呈简单线性相关;
2.麻醉不是一个维度,是多维度精密调控的综合效果。
大家常说的“患者睡着了”是全麻药对中枢抑制,意识消失的结果,但这时并不能进行有创操作,因为患者的痛觉系统、神经肌肉反射都还在工作呢!
3.疼痛是需要系统性管理的。人体的痛觉系统仿佛洲际导弹系统,相当复杂,在大脑、脊髓甚至内脏都有司令部,不同部位的疼痛还用不同密码系统(不同受体);
因此麻醉医生对于不同部位的手术或操作,要用不同方式阻断疼痛。
最常见的阿片类药物针对不同的阿片类受体,不同受体被阻断导致各异的临床效果,如捣肠子、刮子宫和切割肌肉的痛是不同的;
就像同样是美国人,分成白人、黑人、少数裔等等,懂王只需要亲和大批白人群体就能上台;
所以麻醉医生很关注操作者的有创操作造成的疼痛性质。
4.再来说说麻醉和操作的关系,麻醉深度和侧重的维度要和操作或手术刺激大小匹配;
例如大爷来拔根鼻毛,麻醉医生都不用出场;而粗粗黑黑的内镜,把它捅进嗓子眼和肠道,刺激也完全不同;
再如劈开胸腹掏心窝子的手术,那样的麻醉深度一般手术就难以望其项背,我们甚至需要在术中给患者大脑降降温。
站在操作者角度,我非常理解其对于在松如肉松、躺如木头的患者身上直捣黄龙的渴望,但是又要患者自己喘气,还要让他在猛龙捣肠中对疼痛毫无反应,臣妾做不到!
所以有次操作医生小手猛捅,患者吃痛动一下,操作者非常严肃地质问我,“患者为什么动了?”我只能弱小无助地说:“因为你捅他了。”
综上,“麻倒了吗?”,“现在就在打麻药了吗?(还在术前准备室)”,“这个少用点麻药好了”
这些是很难回答的问题,我非常惭愧,的确是麻醉科普不够,让大家误会了我们。
欢迎大家常和麻醉医生聊聊啊!
什么?你问我为什么半夜还坐在这里玩物流小车?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在门急诊给患者用了精一的毒麻药,流程复杂地再也不敢用,不说了,送空安剖去了!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