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不次糖 发表于 2022-3-28 13:55:12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3(下)



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2年2-3月发表的部分文章,本期内容分为两部分推出。第二部分研究内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内容涵盖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乳腺癌早期复发、认知功能障碍等方面内容。
每月好文(2022.02.10-03.10)之下:

16.Qian Xia, Gaofeng Zhan, Meng Mao, et al. TRIM45 causes neuronal damage by aggravating microglia-mediated neuroinflammation upon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injury. Experimental & Molecular Medicine. 2022, Feb 25; 10.1038/s12276-022-00734-y. PMID:35217833.   
【题目】 TRIM45通过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元损伤
【通讯作者】Xing Li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Yin Zhao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第一作者】Qian Xia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未受控制的神经炎症是缺血性中风等脑损伤中病理级联的关键组成部分。TRIM45是一种泛素E3连接酶,参与多种关键的生物过程。然而,TRIM45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TRIM45蛋白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的梗死周围区域高表达。本研究系统评价了TRIM45在缺血性损伤期间神经炎症调节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我们发现TRIM45下调显著降低原代培养的小胶质细胞经氧-葡萄糖剥夺和复氧(OGD/R)处理后产生的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在机制上,我们证明TRIM45与TAB2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TAB2的Lys-63多聚泛素化,导致TAB1-TAK1-TAB2复合物的形成和激活TAK1,并最终激活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在体外共培养的Transwell系统中,下调TRIM45的表达能抑制OGD/R诱导的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并减轻神经元的凋亡。更重要的是,特异性敲除小胶质细胞TRIM45的小鼠在缺血性卒中后梗死面积显著减少,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和认知功能改善。综上所述,在脑缺血和再灌伤过程中,TRIM45-TAB2轴是控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关键靶点。因此,靶向TRIM45可能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
17.Jing Yang, Hong-Quan Dong, Yan-Hu Liu, et al. Laparotomy-Induced Peripheral Inflammation Activates NR2B Receptors on the Brain Mast Cells and Results in Neuroinflammation in a Vagus Nerve-Dependent Manner. Frontiers in Cellular Neuroscience.2022 Feb 10;10.3389/fncel.2022.771156.PMID:35221919.
【题目】剖腹手术诱导外周炎症激活脑肥大细胞NR2B受体,并以迷走神经依赖的方式导致神经炎症
【通讯作者】姚昊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Na-Na Li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Jing Yang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Hong-Quan Dong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Yan-Hu Liu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
【摘要】背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外科手术引起的神经炎症被认为是POCD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迷走神经在外周损伤信号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CNS)和由此引起的神经炎症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前已经证明,脑肥大细胞(BMCs)作为“第一反应者”在神经炎症和POCD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POCD中迷走神经如何与BMCs通信目前尚不清楚。
方法: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首次强调迷走神经在外科手术诱导的神经炎症传导通道中的作用。在动物模型中,我们研究开腹手术(LP)小鼠中早期接受单侧颈迷走神经切断术组(VGX)是否会比假手术组产生更少的神经炎症。为进一步研究肥大细胞和谷氨酸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利用KitW-sh小鼠和原代骨髓源性MCs再次验证MCs上的谷氨酸- NR2B轴。
结果:结果表明,在LP后4 h,谷氨酸和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化水平就更高。同时,迷走神经切断术可部分阻断其增加和减少急性期外周炎症引起的神经炎症。更令人兴奋的是,抑制NR2B受体和敲除肥大细胞可减轻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炎症。
结论: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迷走神经是外周炎症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的高速通路。BMCs的激活触发神经炎症级联反应。抑制NR2B受体可减少谷氨酸诱导的BMCs激活、神经炎症和记忆障碍,这为POCD提供一种新的的治疗策略。
18.Yiguo Zhang, Li Zheng, Huimin Deng,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Alleviates LPS-Induced ARDS Through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Mediated Inhibition of Ferroptosis.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 Feb 10; 13: 832432. PMID: 35222419
【题目】电针灸通过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抑制铁死亡缓解LPS诱导的ARDS
【通讯作者】吕欣 杨浩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Yiguo Zhang皖南医学院研究生院 同济大学医学院上海肺科医院麻醉科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 是一种不可控制的、进行性肺部炎症性疾病,同时其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危重疾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电针灸(Electroacupuncture,EA)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物理疗法,可以缓解炎症反应。然而,EA治疗ARDS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铁死亡是一种以细胞内铁积聚和脂质过氧化为特征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最近,新证据表明,铁死亡与各种病理因素引起ARDS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探讨EA介导的抑制肺组织中铁死亡能否减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ARDS并探索其潜在机制。我们通过小鼠腹腔内给予LPS以建立ARDS动物模型。随后我们发现EA刺激不仅可以减少肺泡腔中炎症细胞和蛋白质的渗出,还可以显着缓解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同时,我们还发现铁死亡发生在LPS诱导的ARDS小鼠的肺组织中,表现为铁水平升高,ROS产生和脂质过氧化。有趣的是,足三里(ST36)穴位的EA刺激主要通过坐骨神经和颈迷走神经激活肺组织中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nAchR),从而抑制铁死亡发挥肺保护作用。此外,我们研究发现以上影响可被α7nAchR的选择性拮抗剂甲基利卡尼汀(methyl lycaconitine,MLA)消除。在体外实验中,我们发现激活α7nAchR可保护肺泡上皮细胞免受LPS诱导的铁死亡。最后,我们的实验表明EA刺激后的肺保护作用可被铁死亡诱导剂——爱拉斯汀(Erastin)有效逆转。综上所述,我们证明EA刺激通过激活α7nAchR可以抑制肺泡上皮细胞中铁死亡从而缓解LPS诱导的ARDS。靶向调节肺泡上皮细胞中的铁凋亡可能是未来治疗LPS诱导ALI / ARDS的潜在干预方法。
19.Mohan Li, Yuelun Zhang, Lijian Pei, et al. Potential Influence of Anesthetic Interventions on Breast Cancer Early Recurrence According to Estrogen Receptor Expression: A Sub-Study of a Randomized Trial. Frontiers in Oncology, 2022 Feb 10; 12: 837959. PMID: 35223519
【题目】评估不同麻醉方法对有无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早期复发的潜在影响:一项随机试验的子研究
【通讯作者】黄宇光 裴丽坚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Mohan Li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麻醉方法是否影响癌症患者的预后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有证据表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表达为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早期更易复发。我们旨在评估局部麻醉联合镇静、全身麻醉两种麻醉方法是否影响ER阴性、ER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早期复发。
方法:基于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clinicaltrials.gov,NCT00418457),我们纳入了所有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研究中心的乳腺癌患者。本次研究的主要结局是手术后乳腺癌有无复发。我们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各组之间的复发率。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53名乳腺癌患者,其中随访时间的中位数为53个月。在这项研究中,320名患者为ER阴性,933名患者为ER阳性。PPA(椎旁阻滞联合异丙酚全身麻醉)组与GA(七氟醚和阿片类药物全身麻醉)组相比,ER阴性的乳腺癌患者复发风险无统计学差异(19.1% vs.23.4%;调整后的HR:0.80,95%CI:0.50-1.30;P = 0.377)。现普遍认为在乳腺癌手术后的18个月内是常见的早期复发高峰期。在调整是否绝经和肿瘤病理阶段后,PPA组早期乳腺癌复发的减少与GA组相比并不明显(调整HR:0.63,95%CI:0.34-1.14;P = 0.127)。
结论:在我们的研究中,两种麻醉方式(局部麻醉-镇痛和全身麻醉)对ER阴性和ER阳性患者乳腺癌手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相似。为阐明不同麻醉方式对肿瘤预后的影响,需要大量ER阴性患者样本。
20.Lu Ding, Xiaoyu Yang, Xiaohuan Xia, et al. Exosomes Mediate APP Dysregulation via APP-miR-185-5p Axis.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2 Feb 11; 10: 793388. PMID: 35223832
【题目】外泌体通过APP- miR -185-5p轴介导APP失调
【通讯作者】夏骁寰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刘健慧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郑加麟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丁露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杨小宇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在触发复杂的病理级联反应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的错误表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引起阿尔茨海默病(AD)。但在病理条件下,目前尚未清楚机体是如何调控APP的表达。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从AD小鼠大脑中分离出的外泌体可促进神经元N2a细胞中的APP表达。此外,异位表达APP的N2a细胞外泌体(APP-EXO)也可诱导正常N2a细胞中APP失调。令人惊讶的是,APP-EXO对受体细胞中APP表达的影响并不是由APP基因产物的直接介导。相反,APP-EXO的作用很可能是通过降低外泌体miR-185-5p的表达水平。我们发现APP转录本的3'UTR与miR-185-5p结合,因此抑制了miR-185-5p对外泌体的分选。miR-185-5p含量较少的N2a细胞源性外泌体在APP表达中的作用与APP-EXO相似。最后,与对照组相比,我们发现AD患者和AD小鼠的血清外泌体miR-185-5p显着下降。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APP外泌体依赖性调节的新机制,这意味着外泌体和外泌体miRNAs是AD治疗和诊断的潜在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
21.Jin Wang, Chunhua Yu, Yuelun Zhang, et al. A Prediction Model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fter Pericardiectomy: An Observational Study. Front in Cardiovasc Med, Volume 2022; 9: 790044. PMID: 35224038.
【题目】一项观察性研究:心包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预测模型
【通讯作者】于春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Jin Wang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急性肾损伤是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切除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患者预后较差,医疗费用较高。本文研究目的是调查潜在的风险因素和结果,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我们选择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单独接受心包切除术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本研究排除同时接受联合手术或重复心包膜切除术以及终末期肾病患者。我们根据KDIGO标准对术后的急性肾损伤进行诊断和分类,并比较术后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最终,我们建立一个基于多变量回归分析的预测模型。
结果:211例患者中95例(45.0%)发生术后急性肾损伤,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43例(45.3%)、28例(29.5%)、24例(25.3%)。29例(13.7%)患者接受血液滤过治疗。9例(4.3%)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均为急性肾损伤组(9.5%)。11例(5.2%)患者在术后6个月随访中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其中8例(72.7%)患者出现术后中重度急性肾损伤。经过单变量分析发现,和无急性肾损伤的患者相比,急性肾损伤患者年龄较大(差异8岁,P<0.001),体重指数较高(差异1.68 kg·m−2,P=0.002),吸烟(OR=2, P=0.020)、高血压(OR=2.83, P=0.004),肾功能不全(OR=3.58, P= 0.002),中心静脉压升高(差异3 cm H2O, P<0.001),同时心脏指数较低(差异−0.23 L·min−1·m−2,P< 0.001)。经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 1.03,P=0.003)、高体重指数(OR 1.10,P=0.024)、术前房性心律失常(OR 3.12,P=0.041)、肾功能不全(OR 2.70,P= 0.043)、高中心静脉压(OR1.12,P=0.002)和低心脏指数(OR 0.36,P=0.009)均与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高风险相关。本研究根据回归结果建立列线图。模型拟合良好(Hosmer-Lemeshow检验P=0.881),曲线下面积为0.78 (95% CI: 0.71, 0.84, P<0.001)。
结论:该预测模型有助于早期识别、处理和减少心包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
22.Jingjuan Hu, Fan Deng, Bingcheng Zhao, et al. Lactobacillus murinus alleviate 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through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interleukin-10 from M2 macrophages via Toll-like receptor 2 signaling. Microbiome, 2022 Mar 3;10(1):38. PMID: 35241180.
【题目】鼠乳杆菌通过Toll样受体2信号通路促进M2巨噬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0,从而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
【通讯作者】刘克玄 李偲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胡敬娟 邓凡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关键因素。人群对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敏感性不同;然而,这种种群间的差异是否与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异有关尚不清楚。为阐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对C57BL/6小鼠术前粪便进行16S DNA测序,并对无菌小鼠进行粪便微生物群移植(FMT)实验。为探讨其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机制,本研究分别建立从对照组小鼠提取的小肠类器官和从对照组小鼠或Toll样受体2 (TLR2)缺陷小鼠或白细胞介素10 (IL-10)缺陷小鼠中提取的巨噬细胞的共培养体系。
结果:根据 I/R小鼠的不同存活结局,首次定义肠I/R敏感(Sen)和肠I/R抵抗(Res)小鼠。肠缺血前Sen和Res小鼠粪便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存在差异。鼠乳杆菌(L. murinus)在物种水平上的相对丰度Res组显著高于Sen组。临床上,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术前粪便中鼠乳杆菌的丰度与术后肠道I/R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依赖于巨噬细胞的参与,鼠乳杆菌治疗显著预防了肠道I/R诱导的肠道损伤,提高了小鼠的存活率。此外,体外实验表明,通过TLR2促进巨噬细胞释放IL-10可能是鼠乳杆菌减轻肠道I/R损伤的潜在机制。
结论:肠道菌群与肠I/R的术后结局有关。鼠乳杆菌通过巨噬细胞减轻小鼠肠道I/R损伤,通过TLR2促进巨噬细胞释放IL-10可能是鼠乳杆菌减轻肠道I/R损伤的潜在机制。本研究揭示了肠I/R损伤的新机制,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策略。
23.Xu Zhang, Jingwen Zhai, et al. Isoflurane and Netrin-1 combination therapy enhances angiogenesis and neurological recovery by improving the expression of HIF-1α-Netrin-1-UNC5B/VEGF cascade to attenuate cerebralischemia injury. Exp Neurol, 2022 Mar 2;352:114028. PMID: 35247371.
【题目】异氟醚和Netrin-1联合疗法通过改善HIF-1α-Netrin-1-UNC5B/VEGF级联反应的表达促进血管生成和神经恢复,减轻脑缺血损伤
【第一作者】Nian Li,Xu Zhang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通讯作者】Xiwei Dong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王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可续与医学部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脑卒中(IS)造成许多疾病和死亡。然而,目前的单一治疗策略并不令人满意。因此,探索可行的综合治疗方法迫在眉睫。虽然异氟醚(ISO)和Netrin-1 (NT-1)均具有血管生成和神经保护作用,但ISO与NT-1联合使用是否具有积极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光化学(PTI)方法建立小鼠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随后用ISO和NT-1治疗小鼠1周。研究采用脱胶实验、Morris水迷宫实验、改良神经系统严重程度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等方法检测治疗效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染色(IF)和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血管生成。结果提示,ISO联合NT-1治疗PTI损伤的疗效优于ISO或NT-1治疗(均P<0.01)。与其他组相比,ISO+NT-1组VEGFA、CD34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均P<0.05)。IF和IHC也显示,ISO+NT-1组血管生成明显改善(均P<0.01)。在ISO和NT-1联合治疗前后,YC-1 (HIF-1α抑制剂)和Unc5B siRNA抑制HIF-1α和Unc5B的表达。联合抑制组不仅表达最低的VEGFA、CD34,而且HIF-1α、UNC5B、FAK、β-catenin表达量也最低(均P<0.05)。最重要的是,抑制HIF-1α和UNC5B也显著降低了血管生成和神经恢复(均P<0.05)。综上所述,ISO联合NT-1可通过激活HIF-1α-Netrin-1-UNC5B/VEGF级联反应,促进血管生成,恢复长期神经行为功能,减轻脑缺血损伤。
24.Yue Wang, Bingyue Cai, Dalong Ni, et al. A novel antibacterial and antifouling nanocomposite coated endotracheal tube to prevent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 2022 Mar 05;20(1).PMID: 35248076                                                             【题目】新型抗菌防污纳米复合涂层气管导管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通讯作者】姜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王刚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纤维与聚合物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Wang Yue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Cai Bingyue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纤维与聚合物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背景:气管内插管(ETT)是确保机械通气或全身麻醉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医疗设备。然而,长期插管最终会导致(其被气道分泌物)完全闭塞;ETT也会导致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TTs主要由医用聚氯乙烯(PVC)组成,微生物上附着其上形成生物膜。因此,我们开发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制备CS-AgNPs@PAAM-明胶纳米复合涂层的气管导管,以实现抗菌和防污双重效果。
结果:PAAM-明胶(PAAM=聚丙烯酰胺)分子链凝胶具有良好的亲水性互穿网络,与聚氯乙烯-ETTS形成了很强的共价键,其中以纳米银为抗菌剂。CS-AgNPs@PAAM-明胶涂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的抵抗力和抗菌效果。通过细胞、蛋白质和血小板黏附实验测试其防污能力。此外,使用体外人工支气管-肺模型和活体猪机械通气模型对这两个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估。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CS-AgNPs@PAAM-明胶涂层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耐污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结论:CS-AgNPs@PAAM-明胶纳米复合涂层通过提高抗菌防污性能,有效防止PVC-ETTS的堵塞和生物被膜感染,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潜力。
25.Yanqiong Wu, Zeyong Yang, Shanchun Su, et al. Differential epi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modulation in the brain of neonatal mice exposed to isoflurane or sevoflurane. Cell Biol Toxicol, 2022 Mar 06. PMID: 35249202
【题目】异氟醚或七氟醚暴露对新生小鼠大脑的表观转录组差异和蛋白质组调节
【通讯作者】金卫林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肿瘤神经科学研究所柯昌斌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与疼痛研究所【第一作者】Yanqiong Wu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与疼痛研究所Zeyong Yang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新生儿反复接触麻醉药可能会干扰神经发育并导致神经心理障碍。m6A基因修饰参与了麻醉剂对小鼠胚胎神经发育的基因调控。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麻醉暴露神经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
方法:小鼠在产后(PND)7-9天期间每天暴露于异氟醚(1.5%)或七氟醚(2.3%)2小时;在产后21天对突触发生、表位转录组m6A和脑区蛋白质组进行测定;在产后30-35天评估社交能力、空间工作记忆和焦虑样行为。
结果:异氟醚和七氟醚均可导致青少年期(小鼠)社会行为异常,且每组的社交模式不同。七氟醚暴露组小鼠海马区CA3区突触生成增加。两种麻醉药都导致了许多持续性m6A诱导大脑改变,其与关键代谢、发育和免疫功能有关。异氟醚暴露改变的蛋白质主要与癫痫、共济失调和大脑发育有关;七氟醚改变的蛋白质与社会行为有关。
结论:异氟醚或七氟醚特异性地改变了社交行为、m6A修饰的调控模式和蛋白质表达,揭示了可能的脑损伤分子通路以及新生儿反复暴露于麻醉剂后行为障碍的机制。
26.Yujie Song, Weijia Du, Yiyi Tao, et al. Optimum programmed intermittent epidural bolus interval time between 8 mL boluses of Ropivacaine 0.1% with sufentanil 0.3 μg/mL with dural puncture epidural technique for labor analgesia: A biased-coin up-and-down sequential allocation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22 Mar 04;79. PMID:35255351
【题目】0.1%罗哌卡因复合0.3μ g / mL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最佳硬膜外给药时间研究:偏置硬币上下序贯分配试验
【通讯作者】徐振东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妇幼医院麻醉科刘志强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妇幼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Yujie Song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妇幼医院麻醉科Weijia Du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妇幼医院麻醉科Yiyi Tao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第一妇幼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硬膜外穿刺(DPE)技术和程序化间歇性硬膜外推注(PIEB)是一种新型分娩镇痛方案,可提供快速镇痛并改善镇痛质量。然而,使用DPE技术的最佳PIEB设置仍不清楚。
设计:偏置硬币上下序贯分配设计。情景:分娩镇痛。患者:4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
干预:25号穿刺针穿刺硬脊膜,首剂为0.1%罗比卡因+0.3μg/mL舒芬太尼。镇痛开始1h后,使用相同配方8mL固定体积的药液维持分娩镇痛。第一个患者的给药时间间隔为60min,随后患者的给药时间根据偏向硬币设计(60、50、40和30组;间隔分别为60、50、40和30分钟)而定。
测量:主要结局是充分镇痛,即在硬膜外镇痛开始后6小时内或直到母体子宫颈完全扩张(以先到者为准),患者不需要自控或医务人员追加镇痛药。次要结局包括感觉阻滞水平、运动强度、母亲低血压和瘙痒。
结果:结果:用截断Dixon和Mod方法和等张回归方法估计的有效间期分别为41.5min(95%可信区间39.5~43.5min)和40.5min(95%可信区间33.7~47.5min)。在30、40、50和60组中,感觉阻滞平面达到或超过T6的患者比例分别为60%、26%、27%和0%。1例患者Bromage评分为1。在所有不需要血管加压剂治疗的组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很低。
结论:当使用DPE技术时,8 mL0.1%罗哌卡因和0.3μg/mL舒芬太尼之间的最佳PIEB间隔时间约为41分钟。
27.Rui Dong, Yuqiang Han, Linhao Jiang, et al. Connexin 43 gap junction-mediated astrocytic network reconstruction attenuates isoflurane-induced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mice. J Neuroinflammation. 2022 Mar 07;19(1). PMID: 35255943
【题目】缝隙连接蛋白43介导星形胶质细胞网络重建减轻异氟烷诱导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顾小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夏天娇南京大学医学院马正良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 Rui DongYuqiang Han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麻醉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全身麻药异氟烷有潜在的致神经毒性并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确切机制仍不清楚。在成人大脑中,星形胶质细胞通过缝隙连接(GJs)形成互联网络,缝隙连接蛋白主要由连接蛋白43(Cx43)构成,在脑内稳态和记忆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GJ-cx43介导的星形细胞网络在异氟烷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中作用尚未明确。
方法 4月龄雄性C57BL/6小鼠长期暴露于异氟烷以诱导认知功能障碍。体外实验将小鼠原代星形胶质细胞长期暴露于异氟烷中,模拟异氟烷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本研究采取Y形迷宫和恐惧条件反射测试评估小鼠认知功能;采用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x43不同功能结构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GJs-Cx43细胞形态学变化;用ELISA法检测IL-1β和IL-6水平;用荧光黄色染料转移法检测GJs-Cx43介导的细胞间通讯能力。溴化乙锭摄取分析法用于测定Cx43半通道的活性。透射电镜观察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和三联突触的超微结构。
结果 长期异氟烷麻醉后,小鼠海马和原代星形胶质细胞中Cx43生成的GJs明显减少,GJs功能受损,半通道活性增强,IL-1β和IL-6水平升高,小鼠出现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使用新型GJ-Cx43增强子ZP1609后,GJ-Cx43介导的星形细胞网络功能增强,神经炎症减轻,并改善长期异氟烷吸入所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然而,ZP1609通过促进Cx43形成GJs而增强了星形细胞网络,但并不影响半通道活性。此外,我们的数据显示,长期暴露于异氟烷不会改变三联突触的结构。
结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揭示GJs-Cx43介导的星形细胞网络参与异氟烷诱导的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这为POC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机制和潜在治疗靶点。
28.Jia-Yan Li, Shao-Jie Gao, Ran-Ran Li, et al. A neural circuit from the paraventricular thalamus to the 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 for the regulation of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during sevoflurane anesthesia in mice. Anesthesiology. 2022 Mar 09. PMID: 35263424
【题目】从脑室旁丘脑到终纹床核的神经回路调节小鼠七氟烷麻醉期间的意识状态
【通讯作者】 梅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 Jia-Yan Li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关于神经回路在七氟烷诱导的意识调节中的作用研究甚少。我们推测,在七氟烷麻醉期间,脑室旁丘脑-终纹床核通路在调节意识状态中起着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狂犬病病毒的跨突触追踪技术提示从脑室旁丘脑到终纹床核的神经通路。我们采用化学遗传学和光遗传学方法,结合皮层脑电图(EEG)记录,研究了该通路在七氟烷麻醉诱导、维持和苏醒中的作用。本研究同时使用雄性和雌性小鼠。
结果:终纹床核内的GABA能和谷氨酸能神经元均接受脑室旁丘脑谷氨酸能神经元投射。脑室旁丘脑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化学发生抑制延长了七氟烷麻醉的苏醒时间(平均值±SD,hM4D CNO与mCherry CNO,281±88与172±48秒,P<0.001,n=24),并减少了七氟烷麻醉的诱导时间(101±32与136±34秒,P=0.002,n=24)和EC50七氟烷麻醉下的翻正反射(平均;MACLORR,1.16vs.1.49vol%,P<0.001,n=20;MACRORR,0.95vs.1.34vol%,P<0.001,n=20)。在抑制脑室旁丘脑终纹床核通路的过程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使用光遗传学激活此通路产生了相反的效果。此外,在七氟烷麻醉维持期间,对该通路的短暂刺激有效诱导行为唤醒,并在七氟烷诱导的暴发抑制期间降低麻醉深度。
结论:在小鼠中七氟烷麻醉期间,从脑室旁丘脑神经元到终纹床核的轴突投射起到调节意识状态的作用。
29.Pengfei Yuan, Fuhu Song, Pian Zhu, et al.Poly (ADP-ribose) polymerase 1-mediated defective mitophagy contributes to painful diabetic neuropathy in the db/db model. J Neurochem. 2022 Mar 08. PMID: 35263449
【题目】 PARP1介导线粒体自噬缺陷导致db/db糖尿病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通讯作者】 刘中杰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黄理金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三院神经外科【第一作者】袁鹏飞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宋伏虎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三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表明,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参与糖尿病的病理过程。线粒体自噬通过溶酶体降解受损的线粒体维持活性氧稳态的过程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PARP1在线粒体自噬相关的线粒体氧化损伤与糖尿病病理性神经痛(PDN)作用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瘦素基因敲除(db/db)小鼠建立PDN模型,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研究PARP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作用机制。通过对坐骨神经传导速度(SNCV)、机械缩足阈值(MWT),反射潜伏期(TWL)评估db/db小鼠PDN模型。结果表明,在小鼠PDN模型中,PARP1活性和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的线粒体损伤均增加,且线粒体自噬功能受损。我们发现PARP1介导了PDN小鼠 DRG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损伤。PARP1抑制剂(PJ34或AG14361)减轻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痛觉过敏,恢复DRG神经元线粒体自噬,减少线粒体氧化损伤。溶酶体脱酸剂(DC661)引起的线粒体自噬损伤加重糖尿病诱导的DRG神经元线粒体氧化应激与损伤。综上所述,我们的数据发现PARP1诱导的DRG神经元线粒体自噬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的关键机制。抑制PARP1与修复线粒体自噬功能可能是治疗PDN潜在的靶点。
检索:姚芷君
翻译:孙瑶
校对:贺梦娇
指导:李凤仙

指导老师简介:


李凤仙,麻醉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博士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从事临床麻醉十余年,研究方向为感觉神经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通路,神经肽、神经免疫与脑卒中相关性疾患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要参与2项。近年来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nesthesiology等学术期刊上。现学术任职: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等。

《珠江视界》,关注专业,追求卓越,与世界同行!



珠江视界 | 严敏教授: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2(下)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2(上)
珠江视界 | 彭勇刚教授:房颤和心电装置麻醉管理的机遇和挑战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科论著摘要 2022.1(下)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科论著摘要 2022.1(上)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3(下)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