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不分家,脑卒中可引发“完美风暴”!
编译:郑州市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摘要全世界有超过150万人死于神经心源性综合征,此外有害的脑-心互相作用的后果不仅局限于致命的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非致命性冠脉综合征也很常见。脑-心轴与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有关,这些并发症被称为卒中-心脏综合征、心脏性猝死和Takotsubo综合征,以及其他神经心源性综合征。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确认了多种病理生理机制,这些机制有可能成为新的治疗方法的靶点,在目前最新的综述中,我们描述了在了解脑-心轴的解剖和功能方面的最新进展,卒中后的心血管并发症,以及卒中所致心脏损伤的综合病理生理模式。大脑和心脏的互相作用已经被研究了几个世纪,在过去的十年里得到了特别的关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呼吸作用,全世界超过150万人的死亡是由神经心源性机制引起的,包括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癫痫猝死、卒中后应激(Takotsubo)综合征(TTS)和神经源性心脏猝死,重要的,尽管对神经心源性综合征有了更好的描述,但针对脑-心轴的特定疗法的开发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步,以预防心血管并发症和卒中后的死亡。在这篇最新的综述中,我们描述了脑-心轴的解剖学和功能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神经源性心血管并发症的典型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最新的病理生理学模型来解释脑卒中后心血管事件。研究亮点①卒中引起的心脏损伤是由脑-心轴受损介导的自主神经和炎症机制引起的②最近发现的一些机制可能有针l对性地预防卒中的心血管并发症③需要机制研究和临床试验来开发预防神经性心源性综合征的特定疗法
中枢自主神经网络与外源性心脏神经系统(A)传出系统(B)传入系统,红线代表一条平行的内脏感觉通路,来自延髓外侧部A1/C1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向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蓝斑发出投射
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卒中-心脏综合征(SHS)2016年,全球有550万人死于卒中,鉴于五分之一的卒中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据估计,在脑血管事件的幸存者中,每年有100多万人死于卒中后的心血管疾病,尽管如此,心血管死亡只是冰山一角,因为卒中与增加非致命性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有关。卒中后心脏事件在临床上被归类为“卒中-心脏综合征”(SHS),由几种称为“卒中所致心脏损伤”(SIHI)的病理生理机制引起(图2)
图2 脑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与神经源性心脏损伤机制
卒中-心脏综合征(SHS)可分为5大类:(1)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cTn)升高,通常无症状;(2)卒中后急性心肌梗死(AMI);(3)左心室(LV)功能障碍、心力衰竭(HF)和卒中后应激综合征(TTS);(4)心电图改变和心律失常,包括卒中后心房颤动(AF);(5)卒中后神经源性心脏猝死
卒中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特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首次发现无已知心脏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在卒中后30天发生重大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比倾向匹配的患者高25倍,调整了多个协变量后,女性和男性的这种风险是相似的,在第31天到90天之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风险比没有卒中的人高5倍,此后直到第3年,风险会高2倍。卒中后一年,9%的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新诊断的冠状动脉疾病(CAD)、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心血管死亡。根据AIS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时变风险,如果心血管并发症发生在事件发生后30天内,则被认为是SHS的一部分。超过这一时间窗口,心脏事件被定义为可能的长期并发症,因为与卒中的相关性较弱。虽然心脏事件的时变风险只对AIS进行了评估,但我们估计在其他类型的中风中也是如此,因为这些事件在急性脑出血(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也很常见。在4.1%的脑出血患者中描述了严重的住院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脏性死亡,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是后者的两倍,高达9%的病例被发现。这表明,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所有类型的卒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都会增加。
卒中后肌钙蛋白(cTn)升高:缺血性和非缺血性急性心肌损伤:目前的指南建议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入院时监测心脏生物标志物(最好是cTn),这一建议是强有力的(I类),因为及时识别患有心脏病的AIS患者可能会改善预后。
脑卒中后cTn升高的定义和发生率:心肌损伤的定义是心肌肌钙蛋白(cTn)水平高于检测特异性99%的参考上限。在绝大多数有脑血管事件的患者中,cTn抬高是在没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症状(例如胸痛、呼吸困难)、明确的心电图缺血性改变(例如ST段抬高)或超声心动图表现(例如左室壁运动异常)的情况下发生的。在无症状cTn升高和急性冠脉综合征之间,有一些cTn水平高于第99百分位参考上限的患者没有表现出冠脉症状,但仍显示出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或较轻微的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体征。
急性心肌损伤与慢性心肌损伤:尽管cTn水平在识别和量化心肌损伤方面有很高的特异性,但潜在的病因包括各种不同的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病因。第一个关键步骤是通过连续测定cTn来鉴别急性和慢性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损伤表现为cTn水平的升高和/或下降,而临床稳定的结构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肌损伤则不存在这种动态模式。大约85%的卒中患者cTn持续升高,代表慢性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损伤与慢性心肌损伤相比具有更高的短期死亡率。因此,应及时确定卒中后急性心肌损伤的潜在原因,以改善预后(如下图)。
图:卒中至心脏损伤的局部机制: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体循环和交感神经末梢到达心脏,损伤心肌细胞(收缩带坏死)和心内膜下组织(局部出血),刺激巨噬细胞,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变成肌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IL)-1和炎症细胞通过体循环进入心脏,进一步刺激肌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内皮功能障碍。心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交感神经释放神经生长因子,触发交感神经萌发,进一步放大长期的肾上腺素能反应。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解偶联损害收缩能力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增加需氧量。在氧需量增加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壁改变的背景下,神经元死亡导致的“细胞死亡信号”增加了坏死/凋亡。心肌细胞坏死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导致纤维化增强。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指导cTn升高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多中心研究的目标应该是改进临床算法,重点确定哪些患者需要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此外,发病前结构性心脏病和卒中相关因素在卒中后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有多少相互作用还有待阐明。这一问题将通过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表述(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来具体解决。值得称赞的是,根据现行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cTn抬高超过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值的AIS患者将接受及时的诊断冠状动脉造影。作为cTn升高原因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终诊断将由盲目终点委员会确定。在普通人群和心房颤动患者中,cTn升高与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提示在卒中后血管风险分层中有潜在作用。更多关于卒中后慢性心肌损伤预后效用的数据是有根据的。
进一步提高我们对TTS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心源性综合征的一般机制。注册数据将必须回答以下问题:继发于神经疾病的TTS是否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以及某些治疗是否可以改善TTS后的短期和长期结果。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经被提出,但数据有限,无法对它们的真正临床价值提出强有力的建议。这些药物类别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TTS以改善预后的作用应该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有患TTS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的风险的个体,心律失常是TTS的相关并发症,并与卒中后猝死和癫痫有关。
神经源性AFDAS的概念挑战了传统观点,即卒中患者诊断的所有类型的房颤都有相似的潜在病理生理和结果。尽管如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AFDAS患者使用口服抗凝剂进行二级卒中预防,正如当前临床指南所建议的那样。需要提高对这一相对新颖的视角的了解。PARISE(AIS后检测到的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和风险)倡议是一种包括基于人群、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翻译方法,将提供对卒中后神经源性房颤机制的更好理解。
虽然二级卒中预防涉及到对心血管疾病共有的血管危险因素的严格控制,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卒中后的心血管并发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这些机制。我们不知道有任何正在进行的或计划中的临床试验,旨在通过靶向大脑和心脏的连接来预防中风后的心血管并发症。需要精心设计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更好地了解SIHI机制,并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性冠状动脉缺血以外的治疗靶点。通过抑制IL-1来靶向炎症和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应该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
结论神经性心源性综合征正变得越来越被认识,并且目前对他有了更好的理解,随着对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脑心互相作用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不断增加,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新的治疗方法,鼓励心脏病学家、神经学家、临床前研究人员、流行病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合作。
获取更多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醉美玉兰
专业知识|病例讨论|新闻资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醉美玉兰欢迎您的关注!地址: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16号24小时服务热线:96595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