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8(上)
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2年7月1日-8月10日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等,内容涵盖与异丙酚相比依托咪酯麻醉不会增加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后镇痛、行胰腺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术中输注利多卡因并没有改善总生存率或无病生存率、声音通过皮质丘脑环路诱导镇痛等方面内容。
每月好文(2022.07.10-08.10)之上
1. Lu Z, Zheng H, Chen Z, et al. Effect of Etomidate vs Propofol for 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on Majo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Older Pati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Surg, 2022, Aug 10. doi: 10.1001/jamasurg.2022.333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947398
【题目】依托咪酯与异丙酚全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影响: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 熊利泽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和脑功能和人工智能转化研究所;董海龙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第一作者】路志红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摘要】背景:依托咪酯可有效维持老年患者全麻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然而,依托咪酯是否会进一步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仍不确定。
目的:验证初步假设:麻醉时运用依托咪酯与异丙酚不会增加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住院并发症发病率。
设计、设置和参与者:这项多中心、平行组、非劣效性随机临床试验(依托咪酯与异丙酚的院内并发症「EPIC」)于2017年8月15日至2020年11月20日在中国22家三级医院进行。参与者年龄在65至80岁之间,计划进行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和结果评估者对分组不知情。数据分析遵循修正的意向治疗原则。
干预: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接受依托咪酯或异丙酚靶控输注进行全身麻醉。
主要结果和指标:主要结果是主要的院内术后并发症(非劣效性范围为3%)。次要结果包括术中血流动力学测量;术后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自我报告的术后疼痛、恶心和呕吐;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死亡率。
结果:共有1944名参与者被随机分组,其中1917人(98.6%)完成了试验。患者被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n=967;平均年龄,70.3岁;578名男性)或异丙酚组(n=950;平均岁,70.6 岁;533名男性 )。依托咪酯组967名患者中有90名患者(9.3%)和丙泊酚组950名患者中的83名患者(8.7%)达到非劣效性标准(风险差异 ,0.6%;95% CI,-1.6%至2.7%;P=0.66)。在依托咪酯组中,与异丙酚组相比,手术结束时平均(SD)皮质醇水平较低(4.8 μg/dL vs 6.1 μg/dL;P<0.001),手术结束时的平均醛固酮水平较低,分别为0.13 ng/dL vs 0.15 ng/dL;P=0.02)和术后第1天(0.14 ng/dL vs 0.16 ng/dL;P=0.001)。依托咪酯组和异丙酚组在术后第6个月(2.2% vs 3.0%;RD,-0.8%;95%可信区间,-2.2%至0.7%)和12个月(3.3% vs 3.9%;RD,-0.6%;95%置信区间,-2.3%至1.0%)的死亡率无差异。依托咪酯组的肺炎患者多于异丙酚组(2.0% vs 0.3%;RD,1.7%;95%可信区间,0.7%到2.8%;P=0.001)。结果在符合方案的人群中是一致的。
结论和相关性:本试验结果表明:与异丙酚相比,尽管依托咪酯会短暂抑制肾上腺皮质功能,但依托咪酯麻醉不会增加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病率。
2. Donghang Zhang, Yujiao Yang, Yaoxin Yang, et al. Severe infammation in new-borns induces long-term cognitive impairment by activation of IL-1β/KCC2 signaling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BMC Medicine, 2022, 20(1): 235. PMID: 35883093
【题目】新生儿脓毒症在早期发育中通过激活IL-1β/KCC2信号传导通路引起远期认知功能损害
【通讯作者】黄瀚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周诚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麻醉与危重症医学实验室危重急救研究室【第一作者】张东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麻醉与危重症医学实验室;杨宇焦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阳垚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转化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麻醉与危重症医学实验室
【摘要】背景:新生儿脓毒症可在青少年时或成年时诱发远期的认知功能损害,但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在早期发育过程中,K+-Cl-共运体2(KCC2)的表达在氨基丁酸能从去极化到超极化的转变起着关键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研究新生儿脓毒症引发的认知功能损害是否与早期发育过程中KCC2的表达有关。方法:给出生后3天(P3)的大鼠腹腔内注射大剂量脂聚糖(LPS,1 mg kg-1)使其发生新生儿脓毒症。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恐惧条件反射测试来研究远期认知功能。采用ELISA、RT-PCR和蛋白印迹法检测促炎细胞因子和KCC2的表达水平。采用穿孔膜片钳记录来确定氨基丁酸能的转变。
结果:新生儿脓毒症可导致大鼠远期认知功能损害。同时,给大鼠注射LPS后,其海马中发现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持续升高直到出生后30天。注射LPS后,在P7-P10和P14-P16可以观察到大鼠CA1海马锥体神经元中KCC2的表达和GABA超极化逆转电位(EGABA)的表达升高。特异地敲减IL-1β mRNA可在P7-P10和P14-P16抑制KCC2的表达升高以及EGABA的超极化。因此,特异性下调IL-1β或KCC2可改善新生儿脓毒症引起的认知功能损害。 结论:海马IL-1β的持续升高可能在发育早期通过上调KCC2导致认知功能损害。
3. Mingyang Sun, Jui-An Lin, Chia-Lun Chang,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long-term opioid use and cancer risk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2022, 129(1): 84-91. PMID: 35597621
【题目】慢性疼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和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一项倾向评分匹配的队列研究
【通讯作者】张加强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吴思远台北医科大学万芳医院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亚洲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食品营养与健康生物技术系台湾宜兰罗东博爱医院罗许医学基金会大数据中心台湾宜兰罗东博爱医院罗许医学基金会放射肿瘤科亚洲大学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医疗管理系台湾台北辅仁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第一作者】孙铭阳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Jui-An Lin台北医科大学万芳医院区域麻醉与疼痛医学中心台北医科大学万芳医院麻醉科台湾台北国防医学中心医学院麻醉科台北医科大学医学院医学院麻醉学系台北医科大学万芳医院疼痛研究中心台湾中山医科大学医学院麻醉学系台湾中山医学大学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尚不清楚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是否是癌症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人群队列研究,以比较使用和不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慢性疼痛患者的癌症发生率。
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数据来源于中国台湾地区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根据是否使用阿片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两组,并按4:1的比例进行匹配。确定特定癌症的发病率比。
结果: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63610例患者:50888例使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组),12722例未使用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组)。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与非阿片类药物组相比,阿片类药物组癌症的校正风险比(95%置信区间)为2.66(1.44–2.94;P<0.001)。阿片类药物组的肺癌、肝细胞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头颈部癌、胰腺癌、胃癌、食管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87(1.41–2.43),1.97(1.56–2.50),2.39(1.87–3.03),2.43(1.75–3.33),2.00(1.35–3.03),1.79(1.14–2.86),1.87(1.13–2.12),2.43(1.52–3.85),1.82(0.92–3.70),和2.33(1.01–5.55)。
结论: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与慢性疼痛患者的癌症发展之间存在关联,这一结论尚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得到证实。
4. Xin Huang, Jiao Wang, Juntao Zhang, et al. Ultrasound-guided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Anaesth, 2022 Jul 5:S0007-0912(22)00252-5.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5803754
【题目】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后镇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杨静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一作者】Xin Huang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Jiao Wang四川绵阳肆零肆医院麻醉科;Juntao Zhang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腹腔镜肝切除术与创伤和严重疼痛相关。我们拟通过此研究验证:在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患者中,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双侧超声引导下单次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 (ESPB) 是否可以改善术后镇痛。
方法:50名成年患者随机接受单纯自控静脉镇痛或联合双侧单次注射ESPB(罗哌卡因0.5%,每侧15ml)。主要结局是术后3小时的静息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包括术后6、12、16、20、24、48和72h休息和运动期间的VAS评分;术中使用阿片类药物;术后抢救镇痛;睡眠质量;首次下床活动的时间;ESPB相关并发症;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
结果:ESPB组术后3小时静息VAS评分较低(均数[标准差]),2.0(0.5)vs 4.3(0.7),P<0.001,在术后6-24小时,休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此外,ESPB组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少,术后72h内抢救性镇痛药的消耗量减少,睡眠质量较高。ESPB受试者比对照组提前10h行走。所有ESPB受试者均未出现ESPB相关并发症,亚组分析显示,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
结论: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改善接受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促进恢复。
5. Hao Zhang, Mengdi Qu, Kefang Guo, et al. Intraoperative lidocaine infus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ancreatectomy for pancreatic cancer: a mechanistic,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Br J Anaesth, 2022, 129(2): 244-253.PMID: 35697547
【题目】行胰腺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术中输注利多卡因:一项机械性、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Juan P. Cata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麻醉和围手术期医学系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麻醉学和外科肿瘤学研究小组;Wankun Chen,缪长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市围手术期应激与保护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Hao Zhang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市围手术期应激与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背景:据推测,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通过抗炎、抗肿瘤或两者兼有的作用提高胰腺癌手术后的长期生存率。我们研究了术中使用利多卡因是否可以提高胰腺癌患者胰腺切除术后的生存率,以及利多卡因是否调节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形成,高水平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与预后不良有关。
方法:行胰腺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配到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输注组(麻醉诱导时给予1.5 mg/kg−1推注后,术中持续输注2 mg/kg−1h−1)或生理盐水安慰剂。共同主要结局是术后3年生存率/无病生存率。次要结局(对治疗方法设盲:评价次要结局的研究者不知晓患者术中的治疗分组)包括术中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剂量、术后并发症以及循环和肿瘤相关的NETs(免疫荧光测定、酶联免疫测定或两者兼而有之)。
结果:共有563名参与者(34.6%为女性;中位年龄,64岁)完成了3年的临床随访。283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利多卡因输注组,280名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安慰剂组。注射利多卡因没有改变总体生存率(风险比 =0.98;95%置信区间 ,0.81-1.17;P=0.79)或无病生存率(HR=0.91;95% CI,0.71-1.17;P=0.44)。与安慰剂组(68.4μg ;P<0.001)相比,利多卡因输注组(47.6μg)降低了术中舒芬太尼的平均用量,但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和住院时长相似。术后3天注射利多卡因后,循环中的NETs较低,但与肿瘤相关的 NETs 并未因术中治疗而改变。
结论:在行胰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中,术中输注利多卡因并没有改善总生存率或无病生存率。循环NETs形成减少的情况在胰腺肿瘤组织中没有出现。
6. Long Zhao, Hao Luo, Yu Ma, et al. An analgesic peptide H-20 attenuates chronic pain via the PD-1 pathway with few adverse effec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22 Aug 2; 119(31): e2204114119. PMID: 35878019
【题目】镇痛肽H-20通过PD-1途径减轻慢性疼痛且副作用很少
【通讯作者】陈罡南通大学附属医学院麻醉科【第一作者】Long Zhao南通大学医学院基础研究中心;Hao Luo南通大学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
【摘要】多年来,缺乏有效安全的镇痛药一直是慢性疼痛管理的问题,与人们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由于镇痛肽没有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副作用,最近显示出显著的治疗潜力。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PD-1)在神经元中广泛表达。PD-L1激活PD-1 可调节神经元兴奋性并引起显著的镇痛作用,使其成为疼痛治疗的潜在靶点。然而,作用于PD-1的小分子镇痛肽的研发尚未见报道。在这里,我们使用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出了肽H-20。体外实验数据表明,H-20以微摩尔亲和力与PD-1结合,引起含有Src 同源2结构域的酪氨酸磷酸酶1 (SHP-1)磷酸化,并减少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的伤害性疼痛信号。使用H-20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减轻野生型小鼠的疼痛。在多种动物疼痛模型中通过脊髓给予H-20显示出有效且更持久的镇痛作用,耐药性、滥用倾向、便秘、瘙痒和运动协调障碍减少或未发生。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20是一种有潜力的候选药物,在临床可用于慢性疼痛的治疗。
7. Yanhong Xing, Xiangqing Wei, Yucheng Liu, et al. Autophagy inhibition mediated by MCOLN1/TRPML1 suppresses cancer metastasis via regulating a ROS-driven TP53/p53 pathway. Autophagy, 2022 Aug; 18(8): 1932-1954. PMID: 34878954
【题目】MCOLN1/TRPML1介导的自噬抑制通过调节ROS驱动的TP53/p53通路抑制癌症转移
【通讯作者】王午阳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曹君利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Jiansong Qi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达尔豪西大学药理学系【第一作者】Yanhong Xing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巨自噬/自噬在调节转移级联的多个步骤中起重要作用;然而,自噬在转移中的确切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表明,由MCOLN1/TRPML1诱导的自噬抑制通过诱发ROS介导的TP53/p53通路来抑制癌症转移。首先,我们发现MCOLN1介导的自噬抑制不仅在体外显著抑制恶性黑色素瘤和神经胶质瘤细胞系的迁移和侵袭,而且在体内抑制黑色素瘤转移。其次,我们的研究表明,由MCOLN1诱导的自噬抑制导致受损的线粒体积累,随后ROS大量释放。第三,我们证明了自噬抑制导致的的ROS升高随后激活TP53,进而调节其下游靶标的表达,包括MMP成员和TWIST,以抑制转移级联反应。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建立了自噬抑制通过ROS-TP53信号通路抑制转移的机制。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刺激MCOLN1来抑制自噬显然是抵抗癌症转移的潜力治疗方法之一。
8. Ce Zhang, Yuan Han, Xiaojun Liu, et al. Odor Enrichment Attenuates the Anesthesia/Surgery-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n Surg, 2022 Jul 18. doi: 10.1097/SLA.0000000000005599.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35848747
【题目】气味丰富可减轻麻醉/手术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申远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精神心理科;曹君利徐州医科大学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谢仲淙马萨诸塞州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麻醉科【第一作者】Ce Zhang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麻醉科;Yuan Han复旦大学附属眼科耳鼻喉科医院麻醉科;Xiaojun Liu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在患者和啮齿动物中确定嗅觉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联。
背景资料概述: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包含神经认知恢复延迟(dNCR)。嗅觉功能对dNCR的作用尚未确定。目前仍未清楚气味丰富可否减轻 dNCR。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确定嗅觉障碍与患者dNCR之间的潜在关联。我们使用嗅觉阻滞实验和巴恩斯迷宫实验评估了麻醉/手术对小鼠嗅觉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我们测量了小鼠血液、鼻上皮和海马中的白介素6、嗅觉生成蛋白、GAP43、成熟的嗅觉神经元和嗅觉神经元前体、PSD-95和突触素。在相互作用实验中使用了气味丰富、白介素6抗体和白介素6敲除。
结果:发生dNCR患者的气味识别能力比没有dNCR的患者差 [术前:7 (1.25, 9)vs 10 (8, 11),中位数(四分位距),P<0.001;术后:8 (2.25, 10) 对 10 (8, 11),P<0.001]。在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术前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和神经心理学测试天数前后,患者的嗅觉障碍均与 dNCR相关。麻醉/手术导致嗅觉和认知障碍,血液和鼻上皮中白介素6水平升高,鼻上皮中嗅觉受体神经元及其标志物的数量减少,小鼠海马中突触标志物的数量减少。气味丰富和白介素6抗体可减弱这些变化。
结论:麻醉/手术引起的嗅觉障碍可能导致患者dNCR的发生和小鼠术后认知障碍。气味丰富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干预措施。
9. Wenjie Zhou, Chonghuan Ye, Haitao Wang, et al. Sound induces analgesia through corticothalamic circuits. Science, 2022, 377(6602): 198-204. PMID: 35857536
【题目】声音通过皮质丘脑环路诱导镇痛
【通讯作者】张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科;陶文娟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刘元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美国国家辅助综合健康中心国家 牙科和颅面研究所 躯体感觉和疼痛单元【第一作者】周文杰, 叶崇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科;王海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 神经生物学与生物物理学系 听觉研究实验室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毛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与疼痛科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包括音乐和噪音在内的声音可以缓解人类的疼痛,但其潜在的神经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发现在小鼠中,声音镇痛效果依赖于相对于环境噪声低(5分贝)的信噪比(SNR)。在自由活动小鼠中,病毒示踪、显微内窥镜钙成像和多路四极记录显示,低信噪比的声音抑制了从听觉皮层(ACxGlu)到丘脑后核(PO)和腹后核(VP)的谷氨酸能传入。光遗传或化学遗传抑制ACxGlu→PO和ACxGlu→VP环路分别模拟了低信噪比声音对后爪炎症和前爪炎症的镇痛作用。主动激活这两个环路可消除声诱导的镇痛作用。我们的研究通过破译听觉系统在疼痛处理中的作用,揭示了声音促进止痛背后的皮质丘脑环路机制。
10. Yangyang He, Yi Yan, Jiwang Chen, et al. Plasma metabolomic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of defect repair in patients with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associated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cta Pharmacol Sin, 2022, 43(7): 1710-1720. PMID: 34848852
【题目】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缺损修补术围术期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通讯作者】韩志岩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Yangyang He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药学院;Yi Yan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学心血管预防研究所德国心血管研究中心
【摘要】心脏缺损修补术和个体化治疗极大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CHD-PAH)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然而,术后存活的患者仍然存在持续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其预后可能比未手术的患者更差。因此,在分流矫正术围手期中临床动态监测是必不可少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本研究中,我们研究13例CHD-PAH患者在缺损修补术围术期的血浆代谢产物。分别麻醉后体外循环(CPB)开始前(Pre)、CPB开始后即刻(T0)、术后24 h(T24)和48 h(T48)4个时间点采集血浆。采用基于UPLC Q-TOF 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策略检测代谢物。在不同的时间点共检测到193种不同的代谢物,包含支链脂肪酸氧化在内的多种通路发生变化。我们发现,与Pre相比,在T48时有17种代谢物的改变与平均肺动脉压(MPAP)的降低显著相关。舒张期肺动脉压(DPAP)梯度、桡动脉碳酸氢盐(aHCO3)、上腔静脉碳酸氢盐(svcHCO3)、桡动脉溶解二氧化碳分压(aPCO2)与MPAP梯度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临床测量梯度与分流矫正相关代谢物的改变相关。总之,在17种被鉴定的代谢物中有12种在T24和T48时在缺损修补术术中均增加(所有P < 0.05,除了丙酰肉碱)。相反,肌醇半乳糖苷水合物、鸟苷磷酸一酯和羟苯乙酰甘氨酸在T24和T48时有下降趋势(仅仅肌醇半乳糖苷水合物在T48时P<0.05)。总之,17种对分流矫正术有反应的代谢物包括DPAP、aHCO3、svcHCO3和aPCO2等可以作为合适的无创标志物和临床指标,在疾病监测和未来治疗措施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11. Haiying Ji, Chengmi Zhang, Fengying Xu, et al. Inhaled Pro-Efferocytic Nanozymes Promote Resolution of Acute Lung Injury. Adv Sci (Weinh), 2022, 20: e2201696. PMID: 35859230
【题目】吸入型促胞葬作用纳米酶促进急性肺损伤修复
【通讯作者】李玮伟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石学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 【第一作者】Haiying Ji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
【摘要】急性肺损伤(ALI)是导致脓毒症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因素。ALI以炎症失控和肺内过度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胞葬作用(巨噬细胞清除凋亡细胞)受损是ALI加重的原因之一。胞葬的巨噬细胞通过特异性受体的识别和下游信号的激活,能有效地吞噬死亡细胞,避免细胞随后释放炎症性内容物,从而促进炎症的消退。受胞葬作用的内在恢复机制的启发,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凋亡细胞膜(ACM)包被的抗氧化剂纳米酶(AOzyme),从而获得了可吸入的促胞葬作用纳米酶(AOzyme@ACM)。值得注意的是,AOzyme@ACM可以通过凋亡小体模拟和清除细胞内过量的活性氧(ROS),结合增强的巨噬细胞对“内化作用(eat me)”信号的识别,有效地增强凋亡细胞的清除。与AOzyme组相比,AOzyme@ACM组能显著抑制内毒素血症小鼠的炎症反应,促进巨噬细胞M2型极化,进而减轻ALI。通过恢复胞葬作用来明确脓毒症相关ALI发病中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基于ACM抗氧化纳米酶有望为治疗这一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疾病提供一种有前景的策略。
12. Bi L. LiYan P. Guan, Vivian M. Yuen, et 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of Intranasal Dexmedetomidine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Anesthesiology, 2022, 137(2): 163-175. PMID: 35503980
【题目】婴幼儿经鼻使用右美托咪定的群体药代动力学
【通讯作者】宋兴荣,Guo P. Zhong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第一作者】Bi L. Li,Yan P. Guan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麻醉科
【摘要】背景:经鼻右美托咪定为儿科患者提供无创、有效的程序性镇静,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然而,在儿科临床研究中,其应用的剂量变化了4倍。为了验证合适的给药方案,本研究调查了中国3岁以下儿童经鼻右美托咪定的药代动力学。
方法:对接受介入放射学手术的单纯血管畸形儿童经鼻给予2 μg.kg-1的右美托咪定。使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来自优化稀疏抽样设计的数据进行群体药代动力学分析。使用异速生长标度和矫正年龄成熟模型对清除率进行建模。进行蒙特卡罗模拟以评估不同的给药方案。
结果:共有来自137名3至36个月大的儿童的586份样本被纳入试验。数据由一阶消去的二室模型充分描述。体重、异速生长比例和成熟功能是右美托咪定清除率的显著协变量。作者研究中中位数受试者(体重10 kg,矫正后年龄101周)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表观中心分布体积7.55 I,中心室表观清除率9.92 I h-1,表观外周分布体积7.80 I,表观内部清除率61.71 h-1。模拟表明,在2 μg kg-1的剂量下,95%的模拟个体在20 min内可以达到0.3 ng · ml−1 的目标治疗浓度。平均峰浓度0.563ng.ml-1可在61分钟时达到。
结论:在3至36个月的中国儿童患者中对右美托咪定经鼻腔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评估。2 μg kg-1的循证给药方案可达到预设的轻度至中度镇静治疗阈值,并持续2小时。
13. Bo Chen, Guangcheng Qin, Jingyu Xiao, et al. Transient neuroinflammation following surgery contributes to long-lasting cognitive decline in elderly rats via dysfunction of synaptic NMDA receptor. J Neuroinflammation, 2022, 19(1): 181. PMID: 35831873
【题目】手术后短暂的神经炎症通过突触NMDA受体功能障碍导致老年大鼠长期认知能力下降
【通讯作者】刘红亮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第一作者】Bo Chen, Guangcheng Qin, Jingyu Xiao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功能紊乱(PNDs)被认为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然而,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手术引发的神经炎症是导致PND发展的主要因素。神经炎症可影响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的表达或功能,这与认知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假设手术后短暂的神经炎症诱导的NMDAR表达或功能的持续变化与PNDs的发生发展有关。
方法:18个月大的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在七氟醚麻醉下接受腹部手术,以建立PNDs动物模型。然后,在术后第1-20天我们通过ELISA、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和小胶质细胞形态学分析检测促炎细胞因子和小神经胶质细胞蛋白激活水平来确定暂时性神经炎症。在术后1-59天通过检测NMDAR亚单位的蛋白水平确定NMDAR表达的持续变化。随后,通过高尔基染色检测树突棘的结构可塑性来评估突触NMDAR的功能障碍。使用下拉分析和western blot检测Raci-GTP、磷蛋白-cofilin和Arp3的蛋白水平,这有助于调节树突棘的结构可塑性。最后,给予抗炎剂甘草酸苷,以进一步探讨暂时性神经炎症诱导的突触NMDAR功能障碍在PND神经病变中的作用。
结果:手术诱导的短暂神经炎症导致背侧海马中突触NR2A和NR2B亚单位持续下调,并导致选择性长期空间记忆缺陷。同时,神经炎症对突触NMDAR功能的有害影响表现为学习过程中树突棘的结构可塑性受损和Rac1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此外,抗炎治疗逆转了突触NR2A和NR2B的下调和功能低下,从而挽救了长期空间记忆缺陷。
结论:我们结果表明手术后短暂神经炎症诱导的持续突触NR2A和NR2B下调和功能低下是老年大鼠PNDs发生的重要因素。
14. Yucheng Liu , Xinyan Wang , Wucheng Zhu , et al. TRPML1-induced autophagy inhibition triggers mitochondrial mediated apoptosis. Cancer Lett, 2022, 541: 215752. PMID: 35644286
【题目】TRPML1诱导的自噬抑制触发线粒体介导的凋亡
【通讯作者】齐剑崧,邢燕红,王午阳 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作者】刘宇程,XinyanWang,WuchengZhu,ZhonghengSui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
【摘要】先前的研究表明,自噬密切调节细胞凋亡。然而,自噬调节凋亡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自噬抑制-线粒体转换破坏-活性氧升高-DNA损伤-p53反式激活-凋亡”轴,该轴解释了自噬调节凋亡的过程。我们发现,TRPML1(一种定位于溶酶体中的阳离子通道)诱导自噬抑制,通过阻断人类黑色素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溶酶体的自噬通量,导致受损线粒体的积聚。破坏的线粒体转换导致活性氧升高,进而导致这些癌细胞中DNA的严重损伤。TRPML1介导的自噬抑制导致的DNA损伤随后激活p53,p53最终通过调节这些癌细胞中的促凋亡和抗凋亡蛋白触发线粒体介导的凋亡。因此,通过触发细胞凋亡,TRPML1诱导的自噬抑制在体外和体内都能极大地抑制人黑色素瘤和胶质瘤的生长。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定义了凋亡中自噬抑制调节的机制,并将TRPML1作为临床治疗黑色素瘤和胶质母细胞瘤的新靶点。
检索:骆佳铭吴范灿翻译:陈观霞王然生校对:赖露颖
指导老师简介:
张庆国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十、十一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分会第九、十届委员会血流动力学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麻醉学专业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意大利SIENA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术后谵妄与认知功能障碍,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局麻药神经损伤机制与防治。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主要进行Anesthesiology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翻译推介工作,现推出《每月好文》栏目,与同行分享我国麻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翻译小组每月第一时间检索最近文献,组织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进行翻译和校对,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审阅并集体讨论定稿后,发布在《新青年麻醉论坛》公众号的《珠江视界》栏目。至此,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全体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珠江视界》文献推送栏目已走过了五百多个日夜。未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国内外麻醉学相关学术成果,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本栏目的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珠江视界》,关注专业,追求卓越,与世界同行!
珠江视界 | 严敏教授: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珠江视界 | 左明章教授:携手CASA之产科课程(五)产科困难气道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7(上)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2.7(下)
珠江视界 | 廖琴教授:围术期肺CO₂栓塞
珠江视界 | 董良教授:高龄老年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之我见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