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非日记 | 莱索托工作随笔
援非日记—莱索托工作随笔八月的北半球正经历着炎热酷暑的炙烤,而南半球的莱索托却已是天寒地冻。听着壁炉里木材烧着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周围的一切是如此的宁静。
驻地客厅的壁炉既可以取暖还可以烘鞋
我们第17批援莱索托医疗队于今年3月28日到达莱索托,到今日已四月有余,一年的履职也已过了三分之一,时常想拿起笔记录点什么,但每每因为自己的懈怠又都放弃了。记得上次自己能静下心来写点感悟的时候还是17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进修学习的时候。也许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让自己静下来沉下来,才会去想写点东西,总结也好,感悟也罢,全当是生活的记录吧!
很多同事、亲戚、朋友听说我要参加援非工作,往往第一句话就会问:“听说你要你要去援非了,你为什么要去援非啊?”是啊,职称也升了,家里还上有老下有小,小孩还处于小升初的关键时期,从个人角度来看,选择今年来援非确实不是最佳时期。虽然几年前医院组织援非报名时,我是果断报了名的,但这次医院找到我时,我内心还是有点犹豫,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爱人也很顾虑,特别是小孩的学习,因为小孩的学习一直是我在负责。出乎我意料的是我们家里的老人都非常支持我,这也坚定了我参与援非的决心。特别是我的岳父,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他跟我讲,你是一名党员,援非是党和国家交给你的光荣任务,人的一辈子能代表国家出征一次是多么光荣的事,家里的事有我们帮衬着,你放心!我想每一位援非队员后面,都有一个这样甘于奉献的伟大家庭,爱人默默撑起整个家庭,父母相互扶持,只为支持你能走的更远。是啊,世界那么大,应该出去看一看,遥远而神秘的非洲大陆,也许你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一次机会,身上更是肩负国家的使命,神圣而光荣。
我记得刚下飞机那会,难免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从来未曾踏足的大陆,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遍布丘陵和草地间的小房子。这里的山都是平顶的,横跨草原的公路更是像“天路”一般,没有了城市的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八九十年代的农村,对于我这样一个地地道道从农村走出来的娃儿,一切又都是那么的亲切。有时开车在路上,看着窗外寒冬的景象,日暮西山,袅袅炊烟,甚至会有一种小时候在国内快要过年的感觉。
蓝天、白云、大草原,莱索托的自然风光还是不挺错的
当然在非洲,越是自然往往也代表着贫穷和落后。莱索托是山地国家,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自然资源贫乏,除了山区可以进行一些畜牧养殖外,其他基本没有支柱产业,国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是联合国宣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而且我们医疗队援助的“莫特邦医院”并不在该国的首都,离首都大概还有两个小时的车程。第一次老队员们带我们去医院交接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被医院的大门震惊了。破旧的医院大门口一个大大的水坑,行人和车辆都得绕着走。
医疗队援助的莫特邦医院大门,每到下雨天,大门口就会形成一个大水坑
目前我们在这里工作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这里的缺医少药现象实在是太严重了。在来之前,在国内培训的时候,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是到了这里以后还是被当地极其落后的医疗状况所震惊。莫特邦医院虽然是该国第二大公立医院,但是医疗条件却很差,甚至连国内很多乡镇医院都不如。全院总共只有11个全科医生和1个普外科专科医生。全科医生职业范围比较广,不会固定科室,我在手术室就见到过超声科医生来手术室做了急诊剖宫产手术。
全院只有一台X光机,没有CT、磁共振等大型设备,那台全院唯一的X光机还三天两头出故障,我们来的这几个月已经坏了两次,每次维修都得大半个月,给医院的临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遇到骨折需要拍片的患者,都需要先让患者到别的医院拍了片子再过来就诊。而且放射科不打胶片,要不是患者自己用手机拍照,要不就是我们骨科医生直接联系放射科的医生,要他帮忙把患者的X片结果用微信发过来。偶尔还会遇到放射科电脑数据丢失的情况,只能临时再叫患者去重新拍一次。
医院手术室就两个手术间,没有层流,没有空气消毒设备。由于手术室只有一台电刀,一台能用的麻醉机,所以大手术、儿科手术基本都集中在一间手术室做。国内用的一次性设备,在这里都会被反复消毒后使用,比如麻醉穿刺包、喉罩、电刀、吸氧管等。手术室唯一的一台高压蒸汽消毒锅还经常出故障,导致手术器械无法消毒,有一次甚至因为没有无菌单而不得不取消了当天的全部手术。这些都给我们的诊疗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全院最好的手术间,可以开展全麻手术、小儿手术、骨科手术
但是面对如此多当地老百姓迫切的就医需求,为了能解除患者的病痛,挽救患者的生命,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退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得知当地缺乏医疗物资,我们从国内出发的时候就随身携带了部分过来;钢板和螺丝钉不够用,我们就紧急向省里申请了一批钢板螺钉快递过来;缺乏检查设备,我们就把超声科一台闲置多年的老超声仪修好了拿到手术室继续用;患者很多术前检查做不了,我们手术前就多问,仔细评估,术中多观察;能节省的药品我们绝不浪费,也许一支药就可以多救一个患者。
这台超声成了手术室里得大宝贝,超声检查、神经阻滞就靠它了
国内捐赠,刚刚快递过来得钢板和螺钉
我时常跟队员们讲,如果我们严格按照国内的规定和流程做事,那我们可能这也不能做,那也做不了,虽然我们可以有很多理由不作为,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使命,我们更不能忘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托。作为医务人员,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我们实在不忍看到患者因得不到及时的医治而深受病痛的折磨。只要我们抱着帮助患者、治病救人的本心,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我想我们所做的事就是正确的。
我们工作中遇到的另一大挑战就是这里高发的艾滋病感染率。官方的统计数据,莱索托艾滋病患病率在30%左右,但是在医院手术患者中,我们初步统计可能在80%左右,这就意味着十个手术病人有八个是艾滋病患者。如果按照国内的手术室防护流程,那这里的手术根本就无法正常开展,而且当地医院也没有这么大的物资保障能力。所以我们只能是因地制宜,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手术操作过程中多加注意。但是即使这样,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上个月我在做带教操作时,一不小心划破了手指,那个病人是一位阳性患者。好在每年国内培训时,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处理都是必修课,虽然当时自己很紧张,但没有惊慌,按照标准流程作了紧急处理,又吃了一个月的阻断药,目前检测都是正常的。
医疗队常备有阻断药和检测试剂盒,一旦有需要随时可以使用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前路的荆棘,而停止了前行的步伐。一代又一代的援外医务工作者也正是在“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中国医疗队精神的感召下,前赴后继,来到这片遥远而神秘的大陆,抛洒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道长且阻,行则将至,青春无悔,勇往直前!
中国第17批援莱索托医疗队 王加芳2023年8月5日星期六于非洲莱索托
作者简介:王加芳 第17批中国(湖北)援莱索托医疗队队长 武汉市第一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END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