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不次糖 发表于 2023-12-31 23:24:13

麻醉历史 | 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马月青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3-12-31 23:35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协和医学杂志,作者编辑部

医史钩沉

作者:范新晨1,李乃适2,3,黄宇光4

单位:北京协和医院1人事处2病案科&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中国合作中心 3内分泌科4麻醉科
通信作者:李乃适
基金项目:北京协和医学院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22zlgc0115);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023201501001)
本文拟发表于《协和医学杂志》2024年第2期


马月青(1906—1984)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马月青1(1906—1984),于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2(八年制)医学专业,一开始从事内科学(传染病学)临床工作,后因机缘巧合重返北京协和医院从事麻醉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专职麻醉医师的出现在中国麻醉专业学科化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马月青也对我国麻醉事业作出了一定贡献。本文在收集、整理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麻醉学的发展历程,介绍马月青学术成长经历及在麻醉学方面的主要成就。1马月青,曾用英文名MA Yueh-ch’ing(简写 Ma YC),自1947年赴美后,常用英文名Dorothy Ma或Y. Dorothy Ma(简写Ma D或Ma DY)
2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于1929年因北京城市名改为“北平”而改为“北平协和医学院”与“北平协和医院”,于1949年随城市名改回原名,本文为统一起见,均用“北京协和医学院”与“北京协和医院”称谓

1、专职麻醉医师在中国出现的历史背景
1.1 中国现代麻醉学的缘起

1847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伯驾(Peter Parker)将西方麻醉学引入中国。1848年,伯驾参照James Simpson编写的麻醉手册在中国使用氯仿麻醉。随后麻醉学迅速被引入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大城市。20世纪中期,开放点滴式乙醚(open-drop ether)、开放点滴式氯仿(open-drop chloroform)、局部麻醉和脊髓麻醉陆续在国内用于手术麻醉。Springer出版社出版的《The Wondrous Story of Anesthesia》一书中提到,中国现代麻醉学正式起源于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麻醉管理归属于外科,由护士Helen Holland负责手术室麻醉工作并指导实习医师开展麻醉操作。由低年资实习医师协助麻醉护士施行麻醉,当时全身麻醉主要使用乙醚和氧化亚氮,氯仿也用于外伤患者,同时进行局部及区域麻醉。

1.2 中国聘用专职麻醉医师的萌芽

1923年,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邰乐尔(Adrian S. Taylor)在当年医院年度报告中提出增设专职麻醉医师的设想,强调了专职麻醉医师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院内每一例手术都由一名实习医生作为兼职麻醉医师,在护士Helen Holland监督指导下开展麻醉。麻醉护士和实习医生实施麻醉,无法保证麻醉服务的专业度。随着外科手术量的增加,专职麻醉医师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麻醉服务,故增设一名专业的麻醉医师十分必要。”。

同时,邰乐尔提出了医学生麻醉操作资格认证的教学计划,建议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医学生在获得外科实习资格前,必须获得由外科主任批准的麻醉操作资格认证,获此资格后方可毕业。这说明至迟在1923年北京协和医院就产生了类似聘用专职麻醉医师的想法。然而,这一想法并未付诸实践。

至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各类医院仍未出现专职麻醉医师,缺乏麻醉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和麻醉学术团体,麻醉学专业教科书和麻醉学杂志同样匮乏。当时的手术麻醉多由麻醉护士或内/外科低年资住院医师施行,包括当时欧美医师来中国行医,也多是在外科医师指导下由护士施行麻醉。彼时,中国麻醉学科建制化尚未开始,可见北京协和医院聘用专职麻醉医师的理念已经走在学界前列。

1.3 欧美国家麻醉学的发展

1860—1910年,欧美亦并未配置专职麻醉医师,当时主要是由外科医生、内科医生、护士、技术人员或者医学生兼职进行麻醉。例如,在英国和英联邦由内科医生进行麻醉,在美国由麻醉护士和内科医生负责麻醉,在欧洲和其他国家兼职麻醉医师在外科医生的指导下操作麻醉。

1910—1950年,欧美诸国的麻醉学发展迅速,并逐步引入专职麻醉医师。英国、美国和法国相继成立了麻醉学专业学会,Brit J Anesth杂志(1923年)、Anesthesiology杂志(1940年)和Anesth Analg杂志(1957年)等专科杂志相继问世;麻醉设备得到改进、麻醉药物也随之迭代,以适应临床麻醉可控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欧美麻醉学的快速发展对中国现代麻醉学的发展有着借鉴促进作用。

2、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
《The Wondrous Story of Anesthesia》和《当代麻醉学》两本著作中均提及,马月青是北京协和医院自建院以来的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马月青最初并非主攻麻醉专业,得益于我国麻醉学的快速发展和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科室的需求,马月青于1939年受聘并担任协和麻醉专科医师,从此一直致力于麻醉学事业。1942年日军侵占医院后,马月青先后赴上海和美国继续麻醉事业,后通过考试获得美国执业医师执照,在路易斯维尔市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担任麻醉医师直至退休。

2.1 马月青的生平

马月青1906年11月9日出生于上海,1918—1926年就读于上海晏摩氏女校3,1926—1927年就读于金陵女子大学,后于沪江大学完成预科教育。

马月青完成预科教育后顺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33年7月1日至1934年6月30日,她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实习医师,研究方向为肺结核。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3上海晏摩氏女校,今上海北郊中学,校址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延长路,晏摩氏女校与中西女校、圣玛利亚女校合称“三大教会贵族女校”

马月青一生坎坷,她毕业后结婚并生育了2个女儿,丈夫身患肺结核,大女儿体弱多病,小女儿有智力障碍。为了兼顾家庭和事业,马月青一边照顾丈夫和女儿,一边在香山疗养院任职。

1934—1935年,她在香山疗养院4担任内科住院医师,主要研究肺结核疗养治疗。1936—1937年,曾担任香山疗养院院长。丈夫因肺结核逝世后,马月青回到上海并在广仁医院(St. Elizabeth’s Hospital)就职,直至1938年12月。

4香山疗养院(Hsiangshan Sanatorium),原为红十字会创建的医院,1933年方颐积改建为结核疗养院,陈瑞慈、马月青先后任主治医师,裘祖源定期前去会诊

1939—1940年,北京协和医院聘任马月青担任助理麻醉医师(Assistant Anesthetist),期间其协助Helen Holland开展麻醉工作。1940年7月1日起,马月青被聘为麻醉医师,独立主管医院手术室麻醉工作,直至1942年医院被日军侵占被迫关闭。

1940年,马月青的大女儿夭折,尽管大女儿的离世给她带来了沉重打击,但马月青仍然凭借出色的工作获得了协和外科的认可。期间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娄克斯(H. H. Loucks)向医院推荐聘任马月青同时担任麻醉学讲师(Instructor in Anesthesia)和麻醉医师(Anesthetist)。娄克斯在推荐信中提到,“自1940年7月Helen Holland退休后,马月青独立主管医院手术室麻醉工作,期间开展大量麻醉教学和指导工作……马月青能够胜任麻醉学讲师的职位”。

北京协和医院原计划于1942年夏季派马月青前往美国学习,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取消出国留学计划。1942年1月,医院被迫关停,马月青就此离开了协和,1942—1943年期间曾在国立第一助产学校担任教授一职。

1943年,马月青从北京回到上海,原计划前往重庆任教,但并未如愿。1943—1945年,迫于当时上海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马月青并未在医院就职而是以私人开业的形式独立从事麻醉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上海医学院5从重庆迁回上海,马月青于1947—1948年在国立上海医学院担任副教授并负责主持附属中山医院的麻醉工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国家拨款派遣优秀医生到北美进行麻醉培训,学习先进的麻醉学专业知识以带动中国麻醉学发展。1946年冬,马月青通过考试并获得前往美国留学的机会。在娄克斯和 Agnes Pearce (协和代校长Richard Pearce的女儿)的强烈推荐和热心帮助下,1947年,马月青被哥伦比亚大学的长老会医院(Presbyterian Hospital)聘任为助理麻醉医师,聘期2年。1948年,马月青离开了年仅10岁的小女儿,只身一人前往美国长老会医院,在Virginia Apgar6指导下学习和工作。

5国立上海医学院(National Shanghai Medical College),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6Virginia Apgar,美国麻醉医师,麻醉学领先学者,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麻醉科主任,在1953年首先提出Apgar评分,用于快速识别需要呼吸支持或其他复苏措施的婴儿

1949年,马月青不幸罹患肺结核,于当年顺利康复后返岗并继续在长老会医院工作。在长老会医院工作期间,马月青参与了十余次胸腔内手术以及长老会医院开展的大部分心脏手术的麻醉。

在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学业后,马月青在Bushwick Hospital工作。1952年,马月青在Bushwick Hospital担任主治麻醉医师(Chief Anesthetist),同年被Presbyterian Hospital聘为麻醉讲师和主治麻醉医师。此后,马月青在美国申请了肯塔基州的行医执照,并于1956年被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聘用。马月青是第一个获得美国行医执照的协和毕业生。

马月青在美国麻醉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工作能力得到认可。20世纪60年代,马月青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Veterans Administration Hospital担任麻醉科主任,同时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School of Medicine)担任麻醉学系讲师。尽管马月青在专业上得到了认可并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却因美国联邦法律明令禁止智力障碍的移民入境美国,马月青与她在香港的小女儿分别长达14年。1984年5月18日,马月青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逝世。

2.2 马月青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的契机

根据北京协和医院年度报告,自1936年起,协和外科住院患者总数、手术量和手术难度持续增加。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于残酷的战争,医院收治了大批病情极其危重的患者,其中包括167名身负严重枪伤的难民,这对当时的外科提出了更高要求。1938年7月至1939年6月,胃肠手术量达到历史巅峰,神经科、骨科手术量大幅增加,而在肿瘤手术领域,外科先后开展了27例针对恶性乳腺肿瘤的乳房全切手术。

在外科手术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时,麻醉难度也相应增加,低年资实习医师协助麻醉护士施行麻醉已无法满足复杂外科手术的麻醉要求。同时,北京协和医院主管麻醉工作的护士Helen Holland将于1940年退休,因此医院计划引入专职麻醉医师。1938年,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娄克斯向院长王锡炽推荐由马月青担任专职麻醉医师。娄克斯在推荐信中给予了马月青高度认可:“马月青充分展示了她的医学专业能力、创造力、稳定性和勤奋,她能够胜任麻醉医师的工作。同时,她具备麻醉医师需要具备的灵活性和合作能力”。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1945年)期间,有约1000万男性应征入伍,导致男性医学生数量短缺,这为女性提供了接受医学教育和从事医疗工作的机会。在大批女性医生加入麻醉专业的时代大背景、协和对麻醉专职医师的需求以及娄克斯向院长极力推荐等综合因素推动下,马月青于1939年1月受聘于北京协和医院担任助理麻醉医师。而这一时刻也标志着中国有了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

1939年1月1日至1940年6月30日,马月青协助Helen Holland开展麻醉工作,并由Helen Holland 对马月青进行麻醉学专业知识及相关操作的培训。1940年7月1日起,马月青被聘为麻醉医师(Anesthetist),独立主管医院手术麻醉工作,直至1942年北京协和医院被日军侵占而被迫关闭。

3、马月青的主要成就
3.1 临床工作

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协和医院配备有先进麻醉设备开展麻醉工作,如Heidbrink麻醉机(Heidbrink anesthesia machine)和McKesson间歇性流动麻醉机(McKesson intermittent flow anesthesia apparatus)等。马月青对这些先进设备的掌握极为熟练,并很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众多临床工作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胸腔手术的麻醉工作。马月青在中国参与了100余例胸腔内手术麻醉操作,其中肺癌、肺脓肿、支气管扩张、肺结节、肺放线菌病、支气管胸膜皮瘘的全肺、肺叶和肺节段切除术约占60%。

食管癌手术在当时颇具挑战性,1940年以前在中国尚未有成功案例,该手术的麻醉操作也极具挑战性。当时北京地区收治的中国食管癌患者较多。1940年4月26日,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治医师的吴英恺在娄克斯的指导下带领手术团队为1例58岁的男性食管癌患者成功实施了经胸食管癌切除术及胸内食管胃弓下吻合术,第一助手由外科总住院医师范乐成担任,马月青负责麻醉。

患者在术后第3周顺利出院,这是国内首次报道的食管手术,仅比西方同类手术报道晚了2年。这样的成就离不开当年两代外科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也离不开当时协和先进的麻醉方法以及抗休克、抗感染治疗等综合医疗技术的支持。自第一例食管癌手术成功后,1940—1941年期间,马月青为吴英恺进行了12例该类手术的麻醉。

3.2 学科建设

20世纪40年代,麻醉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从基本麻醉工作开始重建,如开放滴注乙醚(open-drop ether)、开放滴注氯仿(open-drop chloroform)和局部/脊髓麻醉(regional/spinal anesthesia)。马月青作为当时难得的一名专职麻醉医师同其他医生、学生、护士、修女和技术人员一起积极推动麻醉学的医疗、教学、研究和科普工作,麻醉学也开始从上海和北京等大城市向外省市传播。

1946年11月,马月青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麻醉术发明百年念纪”,以麻醉术发明一百周年为契机,介绍了自1846年美国人William T. G. Morton在麻省总医院成功应用乙醚吸入法进行外科手术麻醉至1946年国内外麻醉学在麻醉剂、麻醉术和麻醉器械方面的历史及发展历程,阐述了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的区别和具体操作,强调了麻醉术运用得当与手术顺利的密切关系。

在美国初期,马月青将英文版本的麻醉学专业书籍翻译成中文,努力推广国际先进的麻醉学知识,便于麻醉学知识在中国传播,这一做法得到了娄克斯的称赞和鼓励。

1947年,马月青翻译了Schwartz 和Rosenblum关于麻醉患者管理的论文,强调了麻醉时和麻醉后处置与外科手术的重要关系,分析了麻醉时和麻醉后因疏忽导致的肌肉、韧带、神经和血管等方面的并发症,强调了临床麻醉医师应接受专业训练、熟悉各种手术、负责保护患者、避免意外损伤。该篇译文于发表于《上医月刊》,促进了先进麻醉学理念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国内的传播。同年,马月青翻译了Hamilton Bailey发表于Lancet杂志的关于临床麻醉时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论文,将全麻患者忽然停止呼吸的病情分为两类:紫窒息(病在呼吸)和白窒息(病在心脏),并介绍了全麻患者恢复呼吸和心跳的临床救治操作方法,对当时的麻醉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3.3 科研工作

除翻译重要麻醉学论文外,马月青还努力在艰苦条件下开展科研工作。1933年,马月青与 George Montelius(1929—193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口腔科主任)和John F. McIntosh(1928—193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教授)合作,进行牙釉质白垩斑和棕色染色的化学研究,确认了牙釉质白垩斑和棕色染色并非来自血红蛋白。这一研究为日后氟斑牙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马月青还曾积极开展动物实验研究。1938年,马月青与童村(北京协和医学院1934届毕业生)在Proc Soc Exp Biol Med杂志发表论文,通过锥虫感染的动物对照研究,揭示了原生动物感染后的急性期可引起实验动物贫血及出血事件,并促进了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发生。但当实验动物存活3~4周后,其血脂水平基本恢复稳定,该研究为日后被原生动物感染后的患者血脂水平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1948年3月,马月青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论文“脊髓麻醉与血压”。当时医师普遍认为脊髓麻醉必然会引起血压降低,并通常在麻醉操作中注射增强血压剂——麻黄素以避免休克,同时视血压较低的患者为脊髓麻醉术的禁忌。马月青根据临床观察发现血压较低的患者在脊髓麻醉手术中,血压变化不大;而血压较高的患者,在注射麻黄素后,血压仍然快速下降。

马月青通过353例的临床试验,揭示了脊髓麻醉和血压的关系,提出了血压高者应避免施行脊髓麻醉、正常血压者施用脊髓麻醉时可不用麻黄素的结论,并提出在脊髓麻醉中患者血压剧烈下降时使用麻黄素和肾上腺素等有效增加血压的临床操作方法,从而为临床麻醉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有效参考。

马月青在赴美深造及执业期间还积极参与了部分麻醉学临床研究。20世纪50年代,马月青与Duncan A. Holaday和Emanuel. M. Papper合作开展了关于呼吸抑制对麻醉患者酸碱平衡直接影响的研究。该研究观察了25例患者采用一氧化二氮、环丙烷、乙烯、硫喷妥和/或区域阻滞麻醉前后的酸碱平衡变化及时间进程,发现18例患者在麻醉期间二氧化碳张力升高至10 mm Hg(1 mm Hg=0.133kPa)或更高,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伴有代谢性酸中毒,且代谢性酸中毒与二氧化碳滞留程度成正比,这些变化在终止麻醉后迅速消退。研究得出结论,麻醉呼吸抑制引起的二氧化碳张力升高,其即时反应是代谢性酸中毒。该论文于1957年发表于J Clin Invest杂志。

马月青在潜心研究麻醉过程中酸碱平衡变化规律的同时,还深入研究心血管手术过程中的循环变化。1960年,马月青与Robert P. Bergner合作开展脊髓麻醉中异丙嗪对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并在Anesth Analg杂志发表了534例患者采用脊髓麻醉期间异丙嗪循环作用的对照试验,证实了异丙嗪使用的安全性。该项研究弥补了临床研究领域的空白。

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低血压是外科医生和麻醉医师面临的难题之一,同时肾功能是否受到系统性循环的影响当时仍是未解之谜,故马月青通过狗的动物对照实验,采用Kay Cross旋转盘氧合器进行体外循环时,观察狗肾脏循环灌注的动态变化。实验揭示了在体外循环期间,肾小球滤过率或肾血浆流量的变化仍属正常范围,对肾脏无有害影响。该研究于1961年发表于Anesthesiology杂志,该研究明确了体外循环对肾脏的影响,为该领域临床研究提供了证据基础。

3.4 科普工作

除专业工作外,马月青积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1929年,马月青在预科期间翻译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康普顿效应”的发明者、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rthur H. Compton发表于《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上的“What Things Are Made of?”一文,译文“万物之构造”于1929年发表在《科学丛刊》,向大众科普了物质构成的物理学原理。

马月青在上海期间积极参与推进妇女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社会工作及健康科普,广受好评和欢迎。1946年,马月青在《妇女(上海1945)》发表文章,详细介绍了儿童游戏和玩具的分类及重要性,为广大女性读者提供培养子女的参考。1949年,马月青受邀主持上海《妇女(上海1945)》月刊“医药问答”栏目,采用读者提问和医师答复的形式解答关于常见妇科疾病的问题,为女性读者提供健康咨询。

4、结语
马月青生活于一个麻醉学快速发展的时代,并机缘巧合成为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她为中国的早期麻醉事业做了很多开拓性工作,促进了先进麻醉学知识在国内的传播,贡献不可磨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行医期间,她凭借自身能力成为同行广为认可的麻醉专科执业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的研究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

本文编辑:李娜
参考文献
Edmond I Eger II, Lawrence JS, Rod NW. The Wondrous Story of Anesthesia . Springer, 2014: 51, 55, 63, 346-347.
14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21-1922: 9.
杭燕南,王祥瑞,薛张纲,等. 当代麻醉学 . 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7.
15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22-1923: 39.
晏摩氏女校之人材:马月青女士, 图画时报.上海图书馆,馆藏索取号:15157/59452_61; 7205, 分类号:C55, 1926,308: 1.
26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3-1934: 11.
福梅龄. 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 闫海英, 蒋育红, 译.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4: 231.
33rd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40-1941: 16.
S. T. Wang Information Desk, May 25, 1940 .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档案号1941-2364: 30.
H. H. Loucks, May 19, 1941 .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档案号1941-2364: 43.
H. H. Loucks to Henry K. Beecher, July 8, 1947 .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档案号1941-2364: 65.
Virginia Apgear’s personal letter to Agnes Pearce, October 27, 1947.洛克菲勒档案馆, 档案号MA, D-MA, R, M. 1938-1966 1927 84-594.
Dorothy Yueh-ching Ma’s personal letter to Charles V. Wynne, Novermber 15, 1955.洛克菲勒档案馆,档案号MA, D-MA, R, M. 1938-1966 1927 84-594.
H. H. Loucks’ personal letter to Dorothy Ma, September 28, 1956 . 洛克菲勒档案馆,档案号MA, D-MA, R, M. 1938-1966 1927 84-594.
29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6-1937: 40.
30th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7-1938: 20.
31st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8-1939: 40.
H. H. Loucks to Hospital Superintend, November 22, 1938 . 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档案号1941-2364: 9.
马月青档案.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档案号1941-2364: 14, 65.
31st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8-1939: 17.
32nd Annual Report of the Medical Superintendent of the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 Peip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1939-1940: 16.
吴英恺. 学医、 行医、 传医 70 年 (1927—1997) .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70- 71.
高尚志, 刘彦国, 耿庆, 等. 中国胸外科发展简史 . 中华外科杂志,2015,53: 27-32.
马月青. 麻醉术发明百年念纪 . 中华医学杂志,1946,32: 439-440.
H. H. Loucks’ personal letter to Dorothy Ma, July 27, 1949. 洛克菲勒档案馆,档案号MA, D-MA, R, M. 1938-1966 1927 84-594.
Schwartz AL, Rosenblum E. The Management of the Anesthetized Patient . Anesthesiology, 1947, 8: 395–401.
马月青. 麻醉病人处置术 . 上医月刊, 1947, 1: 20-21.
马月青. 死里逃生 . 上医月刊, 1947, 1: 3-4.
Hamilton Bailey. Impending Death under Anaesthesia . Lancet, 1947, 249: 5-9.
Montelius G, McIntosh JF, Ma YC. Chemical Investigations of Mottled Enamel and Brown Stain . J Dent Res, 1933, 13: 73-79.
T’ung T, Ma YC. Hyperlipemia in Experimental Trypanosomiasis of Rabbits .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38, 38: 103-106
马月青. 脊髓麻醉与血压 . 中华医学杂志,1948, 34:113-116.
Holaday DA, Ma D, Papper EM. The immediate effects of respiratory depression on acid-base balance in anesthetized man . J Clin Invest, 1957, 36: 1121-1129.
Bergner RP, Ma D. The circulatory effects of PROMETHAZINE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a clinical study . Anesth Analg, 1960, 39: 46-54.
Ma DY. Renal Function Studies During Extra Corporeal Circulation . Anesthesiology, 1961,22:137.
马月青. 万物之构造 . 科学丛刊, 1929, 2: 9-11.
马月青. 学龄前儿童的游戏和玩具 . 妇女(上海1945), 1946, 7: 20.

作者贡献
范新晨负责文献检索及论文撰写;李乃适负责论文构思及修订;黄宇光负责选题设计及论文审校。
志谢
感谢北京协和医学院档案馆、美国洛克菲勒档案馆提供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北京协和医院
范新晨
北京协和医院人事处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生。工作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招聘。

通信作者

北京协和医院
李乃适教授
病案科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系(八年制)医学博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学系理学博士。北京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科技史学会医学史专委会常委。

编辑 丨刘洋 赵娜
审校 丨李娜 李玉乐 董哲 李慧文
监制 丨吴文铭

END
新青年APP 1.3版来了https://v.qq.com/x/page/a3353t0vrhs.html?sf=uri麻醉医生的朋友圈也很精彩,欢迎关注!https://m.xqnmz.com/新版APP更新内容:
1、全面优化内核,提高流畅度
2、首页增加视频、指南、讲座、招聘、资讯等专题,专题显示可自定义
3、增加恶性高热救援系统、医学公式、检验助手、AI翻译等实用工具
4、开放麻醉医护朋友圈,增加浏览记录、字体设置、夜间模式等功能
5、开放手机绑定,全平台支持手机号、微信登录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版A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麻醉历史 | 中国第一位专职麻醉医师马月青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