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3.12(上)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1-4 19:40 编辑译者按: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3年11 - 2023年12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内容涵盖器官移植通过L-苹果酸介导的M2巨噬细胞极化减轻小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CD38在炎症诱发的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以及R-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中年患者术后的主观认知和短期记忆障碍等方面(#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每月好文(2023.11.02-12.01)之上
1. Feng CD#, Xu Y#, Chen S#, Song N, Meng XW, Liu H, Ji FH*, Peng K*. Opioid-free anaesthesia reduces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after thoracoscopic lung resectio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Anaesth. 2023 Dec 1:S0007-0912(23)00628-1. doi: 10.1016/j.bja.2023.11.008
【题目】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减少胸腔镜肺切除术后恶心呕吐: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嵇富海 彭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麻醉学院
【第一作者】冯昌栋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苏州大学麻醉学院许玉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苏州相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陈少慕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摘要】背景: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与术后恶心呕吐(PONV)呈正相关,无阿片类药物麻醉(OFA)可能会减少PONV的发生。本研究目的是观察OFA与阿片类药物麻醉相比是否能减少胸腔镜肺切除术患者术后前2天的PONV。
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120例成年患者按性别分层,以1:1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艾司氯.胺.酮+右美托咪定+七氟醚OFA麻醉,另一组接受舒芬太尼+七氟醚阿片类药物麻醉。术中采用手术体积描记指数(SPI) 20 ~ 50进行指导镇痛。所有患者均预防PONV(地塞米松和昂丹司琼)和多模式镇痛(氟比洛芬酯、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和患者自控舒芬太尼)。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48 h内PONV的发生情况。
结果:中位年龄53岁,女性占66.7%。与阿片类药物麻醉相比,OFA显著降低了PONV的发生率(15% vs 31.7%;比值比(OR) =0.38, 95%可信区间(CI), 0.16 ~0.91;需要治疗的人数为6; P = 0.031)。除OFA组呕吐发生率较低(OR=0.23, 95% CI, 0.08~ 0.77)和PACU停留时间较长(差值中位数为15.5 min, 95% CI, 10 ~ 20 min)外,其他次要结局和安全性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在预设的性别、吸烟状况和PONV风险评分亚组中,OFA对PONV的影响无差异。
结论:在预防性PONV措施和多模式镇痛的背景下,SPI指导下的无阿片类药物麻醉可使胸腔镜肺切除术后PONV的发生率减半,但与较长的PACU停留时间相关。
2. Hongtao Zhu#, Xueqing Liu#, Weili Ouyang#, Yingcai Hao, Zheheng Ding, Kezhe Tan, Jianfeng Tang, Jianfeng Zhao, Xiaojun Ding, Zenghui Teng, Xiaoming Deng, Weidong Wu* and Zhaoping Ding*. Sfrp1 as a Pivotal Paracrine Factor in the Trained Pericardial Stem Cells that Foster Reparative Activity.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3, 1-14. PMID: 37936560
【题目】SFRP1在培养的心包干细胞中作为关键的旁分泌因子促进修复活性【通讯作者】Weidong Wu 丹阳市人民医院麻醉与危重症科Zhaoping Ding 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分子心脏病学研究所
【第一作者】Hongtao Zhu 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Xueqing Liu 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Weili Ouyang 丹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要】组织损伤通常会引起局部炎症,继而引发一系列后续反应,如干细胞的激活和生长,以维持组织内环境的稳定。该研究的目的是证明使用经过炎症训练的干细胞作为最佳供体细胞来提高细胞治疗效果的可能性。与Sham-pSC相比,动物来源的心肌梗死后心包干细胞(MI-pSC)在移植到损伤心脏后,表现出更强的成肌潜能和修复能力。批量RNA测序分析显示,在MI-pSC中一组成肌和营养基因显著上调,特别是SFRP1作为一种重要的抗凋亡因子在MI-PSC中被强烈诱导。注射MI-pSC可在梗死区产生大量存活的心肌细胞(TUNEL和Casp-3阴性),但这种作用可被pSC中基于siRNA的SFRP1基因沉默显著减弱。心肌梗死大鼠心包液预充的Sham-PSC可模拟SFRP1表达上调,增强pSC的生肌潜能和修复活性。综上所述,我们的结果表明,经过炎症训练的pSC通过上调SFRP1基因有利于修复活性,从而在受损的心肌细胞中赋予抗凋亡活性。因此,干细胞的活性形式可以被用作心脏保护剂来提高干细胞的治疗潜力。
3. Xue Xiao#, Sufang Chen#, Ziyan Huang#, Xue Han, Chaoxun Dou, Jiayi Kang, Tienan Wang, Hanbin Xie, Linan Zhang, Ziqing Hei*, Haobo Li*, Weifeng Yao*. SerpinB1 is required for Rev-erbα-mediated protection against acute lung injury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in mice.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2023 Dec;180(24):3234-3253. PMID: 37350044
【题目】SerpinB1是Rev-erbα介导的脂多糖所致小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所必需的
【通讯作者】姚伟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李浩波 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Corrigan Minehan心脏中心;黑子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Xue Xiao, Sufang Chen, Ziyan Hua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和目的: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严重的、危及生命的肺部炎症,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先前已经证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B1)对原位自体肝移植所致的ALI具有保护作用。然而,SerpinB1在脂多糖(LPS)诱导的ALI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实验方法:对野生型(WT)和serpinB1基因敲除(KO)小鼠进行气管内LPS刺激以建立ALI模型。部分WT和KO小鼠被腹腔注射褪黑激素,一种节律相关蛋白Rev-erbα激动剂。气管内注射LPS后,将WT小鼠暴露于24小时连续黑暗或光照条件下,可引起昼夜节律紊乱。从WT和KO小鼠肺泡灌洗液以及人外周血中分离到中性粒细胞。用LPS和褪黑素处理中性粒细胞。
关键结果:我们发现24小时黑暗或光照条件下的昼夜节律紊乱加重了LPS诱导的ALI,并降低了肺组织中Rev-erbα和serpinB1蛋白的表达,而褪黑素治疗增加了serpinB1的表达,并减弱了LPS诱导的ALI,但在KO小鼠中则没有。在分离的中性粒细胞中,Rev-erbα与SerpinB1共定位,并与其启动子结合以触发SerpinB1转录。此外,LPS刺激可增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褪黑素可逆转WT小鼠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的形成,但对KO小鼠中性粒细胞无明显影响。
结论和意义:在小鼠中,SerpinB1受Rev-erbα的节律性调节,其下调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而加重LPS诱导的ALI。
4.Zhitao Wang#, Heng Ma#, Abdul Nasir, Sufang Liu, Zhisong Li, Feng Tao*, Qian Bai*. TET1-mediated epigenetic regulation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in trigeminal ganglia contributes to chronic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pain . Life Sciences, 2023 Nov 20:336:122283. PMID: 37993094
【题目】TET1介导的三叉神经节肿瘤坏死因子-α表观遗传学调控与慢性颞下颌关节疼痛的关系
【通讯作者】Qian Bai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Feng Tao 德州农工大学牙医学院生物医学系;
【第一作者】Zhitao Wang, Heng Ma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慢性颞下颌关节(TMJ)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三叉神经肿瘤坏死因子-α(TMF-α)在介导小鼠慢性TMJ疼痛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其潜在的表观遗传学机制仍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些表观遗传的复杂性,我们采用了多方面的方法。
采用羟甲基化DNA免疫沉淀(hMeDIP)和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结合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研究了小鼠慢性TMJ疼痛模型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去甲基化及其通过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T1)的调节作用。测定弗氏完全佐剂(CFA)或生理盐水处理后小鼠三叉神经节(TG)和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Sp5C)中5-羟甲基胞嘧啶(5hmc)的整体水平和TNFa启动子区域5hmc的百分比。通过TET1基因敲除和疼痛行为测试,探讨TET1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观遗传调控在慢性TMJ疼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的发现显示,在CFA处理的小鼠的TG和Sp5C中,TNFa启动子区域的5hmc增加。TET1在小鼠TG中表达上调,ChIP结果显示TET1直接与TNFa启动子结合,且在CFA处理组中结合效率更高。免疫荧光显示TET1在三叉神经细胞中占优势表达。TG中TET1基因敲除可明显逆转CFA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上调,并减轻慢性TMJ疼痛。
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表明TET1是一个重要的表观遗传学调节因子,通过三叉神经TMF-α信号传导参与慢性TMJ疼痛。靶向TET1为TMJ疼痛管理的表观遗传学干预提供了希望。
5. Hui-Chen Zhu#, Zhong-Xue Su#, Hong-Mei Zhou, Jian Lu, Xue-Fei Li, Xiang-Rui Wang, Zhong-Hua Ji, Shi-Biao Chen, Xiu-Hong Wang, Ming Yao, Ya-Ping Lu, Wei-Feng Yu, and Dian-San Su*. Remimazolam dosing for gastroscopy: a randomized noninferiority trial. Anesthesiology, 2023 Dec 1. PMID: 38039392
【题目】用于胃镜检查的瑞马唑仑剂量:一项随机非劣效性试验
【通讯作者】Dian-San Su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Hui-Chen Zhu,,Zhong-Xue Su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瑞马唑仑是一种超短效苯二氮卓类药物,可为内镜检查提供足够的镇静作用,同时引起的心血管功能或呼吸功能障碍比异丙酚更少。虽然建议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体重影响中央室的容积,从而影响第一次剂量可达到的镇静深度。我们的目的是比较在胃镜检查中应用不同剂量的瑞马唑仑和异丙酚镇静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该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非劣效性试验从五个中心招募患者,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2年7月。共1883例计划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0.15 mg/kg瑞马唑仑组、0.2 mg/kg瑞马唑仑组和1.5 mg/kg异丙酚组。非劣效性界值设为5%。主要结果为镇静的成功率。记录不良事件以评估安全性。
结果:0.2 mg/kg瑞马唑仑组镇静成功率并不低于1.5 mg/kg异丙酚组(98.7% vs. 99.4%,风险差为−0.64%;97.5%置信区间(CI),- 2.2% ~ 0.7%,符合非劣效性标准)。然而0.15 mg/kg瑞马唑仑组镇静成功率为88.5%,1.5 mg/kg异丙酚组镇静成功率为99.4%(风险差为−10.8%;97.5% CI,- 14.0%至- 8.0%),显示出劣效效。同时,瑞马唑仑的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异丙酚,瑞马唑仑组的心动过缓、低血压、亚临床呼吸抑制、缺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异丙酚组。
结论:该试验确定了瑞马唑仑(0.2 mg/kg,而不是0.15 mg/kg)与异丙酚(1.5 mg/kg)的镇静成功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6. Zhan-Li Liu#, Zhi-Ming Shan#, Hao-Yi Yang#, Yan-Mei Xing, Wei-Jie Guo, Jing Cheng, Yuan-Xu Jiang, Song Cai, Chao-Ran Wu, Jessica Aijia Liu, Chi Wai Cheung and Yun-Ping Pan*. Quercetin, Main Active Ingredient of Moutan Cortex, Alleviates Chronic Orofacial Pain via Block of 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 Anesth Analg, 2023 Nov 17. PMID: 37968831
【题目】牡丹皮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通过阻断电压门控钠通道缓解慢性口面部疼痛
【通讯作者】Yun-Ping Pan 深圳市口腔医院牙周病口腔黏膜科;
【第一作者】Zhan-Li Liu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Zhi-Ming Shan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临床医学系麻醉学系疼痛实验室和临床研究所;Hao-Yi Yang 深圳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深圳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摘要】背景:慢性口面部疼痛(COP)治疗具有挑战性,因为目前缺乏有效的医学治疗手段。牡丹皮(MC)是一种广泛用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的传统中草药。然而,MC在COP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MC的活性成分及其在COP治疗中的具体潜在机制。
方法: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C在COP治疗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和复合-靶点网络。成年雄性SD大鼠口服粘膜脂多糖(LPS)诱导COP。在神经节注射后,通过口面部机械性伤害性评估以评估疼痛行为。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对LPS预处理的人牙周韧带干细胞(hPDLSCs)和大鼠原代培养三叉神经节(TG)神经元的体外炎症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利用Schrödinger软件验证槲皮素与关键靶点的分子对接。采用全细胞记录电生理方法评价槲皮素对大鼠TG神经元电压门控钠(Nav)通道的影响。
结果:汇总的化合物-靶点网络由4个化合物和46个靶点组成。槲皮素作为MC的活性成分之一与大多数靶点相关,缓解LPS诱导的COP大鼠机械性痛觉超敏模型(给药后机械痛异常阈值中位数(IQR)0.5 h:1.3g vs槲皮素7.0g,P = 0.002)。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表明,免疫反应和膜功能在MC-COP治疗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鉴定出5个相关靶点为核心靶点。槲皮素可能通过阻断TG感觉神经元Nav通道发挥镇痛作用(峰值电流密度中位数:LPS−850.2[−983.6 ~−660.7]mV vs LPS +槲皮素−589.6[−711.0 ~−147.8]mV, P = 0.006),同时下调促炎细胞因子- fos(标准化信使RNA水平平均值±标准误差: LPS vs LPS +槲皮素,P = 0.034)和TNF-α(标准化mRNA水平平均值±SEM: LPS vs LPS+槲皮素 ,P < 0.0001)。
结论:确定Nav作为槲皮素的分子靶点,阐明MC的镇痛机制,并为开发新型具有选择性、高效性的慢性止痛药提供思路。
7. Dong-Chen Yuan#, Jing Hu#*, Xiao-Man Ju#, Eva Maria Putz, Si-Min Zheng, Stephane Koda, Guo-Wei Sun, Xiao-Ran Deng, Zhi-Peng Xu, Wei Nie, Yang Zhao, Xian-Yang Li, William C. Dougall, Si-Min Shao, Yan Chen, Ren-Xian Tang, Kui-Yang Zheng* and Ju-Ming Yan*. NMDAR antagonists suppress tumor progression by regulating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3 Nov 21;120(47):e2302126120. PMID: 37967215
【题目】NMDAR拮抗剂通过调节肿瘤相关的巨噬细胞抑制肿瘤进展
【通讯作者】Jing Hu 徐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系,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遗传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遗传学系;KuiYang Zheng 徐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Ju-Ming Yan 徐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第一作者】Dong-Chen Yuan 徐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Jing Hu 徐州医科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系,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遗传与转化工程研究中心遗传学系;Xiao-Man Ju 徐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摘要】神经递质受体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离子通道N -甲基- D -天冬氨酸受体(NMDAR)在巨噬细胞上的表达已有报道,但NMDAR在肿瘤微环境(TME)中对巨噬细胞的作用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发现NMDAR的激活引发钙内流和活性氧的产生,从而促进肝细胞肉瘤和纤维肉瘤肿瘤环境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免疫抑制活性。NMDAR拮抗剂MK-801、美金刚胺和镁可有效抑制TAMs中的这些过程。单细胞RNA测序分析显示,阻断NMDAR在功能和代谢上改变TAM表型,从而可更好地促进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NMDAR拮抗剂联合抗PD -1抗体治疗可消除大多数已建立的临床前肝脏肿瘤。因此,我们的研究揭示了NMDAR在肝细胞肉瘤TME中调节巨噬细胞的未知作用,并为靶向NMDAR用于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8. Kai Su#, Xin-Tao Li#, Fang-Xiao Hong, Mu Jin, Fu-Shan Xue. Lidocaine pretreatment attenuates 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protects against sepsi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via inhibiting potassium efflux-dependent NLRP3 activation. Inflamm Res. 2023 Dec;72(12):2221-2235. PMID: 37930383.
【题目】利多卡因预处理通过抑制钾离子外流依赖性NLRP3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和抵御脓毒症引起的急性肺损伤
【通讯作者】Fu-Shan Xue 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Kai Su,Xin-Tao Li,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脓毒症常常可能导致急性肺损伤(ALI),其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现有证据表明,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以诱导巨噬细胞炎症在ALI的炎症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利多卡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我们假设利多卡因可以通过抑制钾离子外流依赖性的NLRP3激活,减轻炎症反应和脓毒症导致的ALI。
方法:C57BL/6N小鼠被随机分为六组(每组6只),接受不同的治疗。通过埃文斯蓝染色、支气管肺泡灌洗分析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评估肺血管通透性和肺部组织学变化。J774A.1巨噬细胞分为12组,接受不同的处理。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中NLRP3炎症小体激活相关蛋白和P2X7的表达。通过电压膜片钳技术测定细胞电流。
结果:LPS处理导致小鼠ALI,肺损伤评分增加(0.54 ± 0.09),而利多卡因预处理显著减轻了这一情况(0.20 ± 0.08, P < 0.0001)。利多卡因预处理显著降低了巨噬细胞中NLRP3的激活和IL-1β的释放。此外,利多卡因预处理降低了P2X7受体的表达,抑制了LPS和ATP诱导的钠离子(Na+)内流,并保持了巨噬细胞中的K+水平。此外,钠离子(Na+)流入的激活并未消除利多卡因的抗炎效果。NLRP3的激活可以通过细胞外K+水平以剂量依赖的方式被抑制。然而,利多卡因预处理消除了K+外流诱导的NLRP3激活和IL-1β释放,并减少了LPS/ATP导致的巨噬细胞K+外流和外部K+水平。
结论:利多卡因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K+外流依赖性NLRP3激活的抗炎机制,减轻脓毒症导致的ALI。
9. Wang, Yu MD#; Wang, Chenchen MD, PhD#; Yang, Xuli MD, PhD; Ni, Kun MD, PhD*; Jiang, Li MD†; Xu, Li MD, PhD*; Liu, Qi MD, PhD*; Xu, Xuan MD*; Gu, Xiaoping MD, PhD*; Liu, Yue MD, PhD*; Ma, Zhengliang MD, PhD* Inhibition of Cyclophilin A-Metalloproteinase-9 Pathway Alleviates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athic Pain by Promoting Repair of the Blood-Spinal Cord Barrier. Anesth Analg, 2023 Nov 23. PMID:38009963
【题目】抑制亲环蛋白A-金属蛋白酶-9通路通过促进血脊髓屏障的修复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进展
【通讯作者】Zhengliang Ma, Yue Ma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Yu Wang, Chenchen Wang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麻醉科;
【摘要】背景:血脊髓屏障(BSCB)功能障碍导致神经性疼痛(NP)的发生和发展。既往研究表明,亲环蛋白A(CypA)-金属蛋白酶-9(MMP9)信号通路的激活会破坏血脑屏障(BBB)的完整性并加重神经炎症反应。然而,NP中CypA-MMP9信号通路在BSCB的作用尚无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CypA对NP小鼠BSCB结构和功能以及疼痛行为的影响。
方法:首先创建了小鼠慢性压迫损伤(CCI)模型,然后腹腔内注射CypA抑制剂环孢菌素A(CsA)或溶媒对照。检测小鼠疼痛行为、BSCB结构和功能、CypA-MMP9信号通路的参与、小胶质细胞活化和促炎因子表达水平。
结果:CCI小鼠表现为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和热痛觉过敏,BSCB通透性受损,紧密连接蛋白下调,CypA-MMP9信号通路激活,小胶质细胞活化,促炎因子上调,抑制CypA可显著缓解。
结论:综上所述,CypA-MMP9 信号通路通过损害 BSCB 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激活小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来影响CCI诱导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进展。
10. Xue Zhou#, Xinbo Wu#, Yan Wu, Liuyue Yang, Eleanor Shi, Weihua Ding, Liang Chen, Xu Shi, Xia Feng, Chienwen Su, Zerong You, Jianguo Xia, Cynthia Chen, Vladimir Yeliseyev, Lynn Bry, Suyun Xia, Peigen Huang, Jiawei Meng, Timothy Houle, Oluwaseun Akeju, Jianren Mao, Robert Gerszten, Qian Chen*, Zhongcong Xie*, Shiqian Shen*. Indole-3-Propionic Acid, a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 Protect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nn Surg. 2023 Dec 1;278(6):e1164-e1174. PMID: 37185230.
【题目】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吲哚-3-丙酸可预防术后谵妄发生
【通讯作者】Chen Qian 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Zhongcong Xie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科Shen Shiqian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科;
【第一作者】Zhou Xue; Wu Xinbo,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科;
【摘要】目标:本研究旨在确定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展相关的术前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并在啮齿动物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背景:在接受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中,POD的发生率为9%至50%,但缺乏有效的治疗或预防措施。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的高通量代谢组学加速了与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我们在人类中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以识别与POD相关的潜在代谢生物标志物,并在啮齿动物中检验了潜在机制。
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以检查与POD发展相关的代谢组变化。然后通过在啮齿动物中干预肠道微生物,重现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代谢组变化。使用包括新物体识别实验、Y迷宫实验、旷场实验和埋藏食物实验在内的一系列行为测试来评估小鼠POD。利用化学遗传学检查肠道微生物相关代谢组变化如何影响POD。
结果:吲哚-3-丙酸(IPA)是一种属于吲哚家族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在103名(17例)人类个体中,IPA的基线血浆水平与POD的发病显著负相关。这种关系在POD的临床前小鼠模型中得到验证:通过肠道微生物干预降低IPA水平促进了POD样行为。更重要的是,IPA的给药抑制了POD样行为。将不产生IPA的突变型艰难梭菌定植于无菌小鼠中,促进了POD样行为。化学遗传学研究表明,IPA在小鼠中的保护作用部分由海马中间神经元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共激活因子1-α介导。
结论:肠道微生物源IPA是与POD发病机制相关的重要分子,有被用于POD预防的潜力。
11. Wang Y#, Wang T#, Xiang Q#, Li N, Wang J, Liu J, Zhang Y, Yang T, Bian J*. GPR116 promotes ferroptosis in sepsis-induced liver injury by suppressing system Xc-/GSH/GPX4. Cell Biol Toxicol. 2023 Dec; PMID: 37266730.
【题目】GPR116通过抑制Xc-/GSH/GPX系统促进脓毒症介导的肝损伤中的铁死亡
【通讯作者】Bian Jun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Ying Wang,Ting Wang,Qian Xiang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科
【摘要】
脓毒症是由感染引起,可导致多器官损伤。脓毒症的早期征象之一是肝损伤,铁死亡在该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G 蛋白偶联受体 116 (GPR116) 在维持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稳态中至关重要,并已被证明在脓毒症相关肺损伤中起保护作用。但它在脓毒症相关肝损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脓毒症期间的肝细胞铁死亡伴随着GPR116的上调。体内实验也证明肝细胞特异性GPR116基因缺失可预防肝铁死亡,从而减轻脓毒症介导的肝功能障碍,提高小鼠存活率。在过表达实验中,GPR116通过抑制Xc-/GSH/GPX4系统加重肝细胞中的线粒体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总之,我们已确定GPR116在脓毒症介导的肝损伤铁死亡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它将是脓毒症的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
12.Haidong Wei#, Luming Zhen#, Shiquan Wang, Liufei Yang, Shuyue Zhang, Yuanyuan Zhang, Pengyu Jia, Tianyue Wang, Kui Wang, Yan Zhang, Lei Ma, Jianrui Lv, Pengbo Zhang*. Glyceryl triacetate promotes blood–brain barrier recovery after ischemic stroke through lipogenesis-mediated IL-33 in mice. J Neuroinflammation. 2023 Nov 15. PMID: 37968698
【题目】三乙酸甘油酯通过脂质合成介导的IL-33促进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脑屏障恢复
【通讯作者】Pengbo Zhang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Haidong Wei,Luming Zhen 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 Shiquan Wang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摘要】背景:脂质代谢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修复中起关键作用。我们近期发现,脂质合成介导的白细胞介素-33(IL-33)上调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脑屏障(BBB)修复。然而,操纵其反应中的关键酶——脂肪酸合酶(FASN)以增强脂质合成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三乙酸甘油酯(GTA)被用于提供乙酸基团并作为乙酰辅酶A的前体,而乙酰辅酶A是FASN催化脂质从头合成的关键底物。因此,我们假设GTA 可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后梗死周围组织脂质合成,并通过其介导的IL-33促进BBB修复。
方法:对 C57BL小鼠进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处理,并在 MCAO 后第2天和第4天给予GTA(4 g/kg)灌胃。在MCAO术后第3天,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分别检测梗死周围区域FASN蛋白水平、脂滴和脂肪酸产物含量,来评估脂质合成。在MCAO后第7天,通过Evans blue、IgG和葡聚糖的外渗实验以及梗死周围区域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水平来评估BBB通透性。并且对 MCAO后第7天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和脑梗死面积测量。其次还分析了MCAO术后第30天小鼠的脑萎缩情况及术后的长期感觉运动能力。通过应用FASN抑制剂(C75)和病毒转载的FASN shRNA来验证FASN催化的脂质合成在GTA改善的BBB修复中的作用。最后,评估重组IL-33对血脑屏障修复和神经恢复的治疗潜力。
结果:我们发现GTA处理增加了脂滴水平和月桂酸含量,但不能增加FASN蛋白水平。MCAO后,GTA处理可使梗死周围区域的IL-33水平升高, BBB通透性降低。然而,GTA 对MCAO术后第7天梗死面积和神经系统缺损评分无明显改善作用,但对远期感觉运动功能和脑萎缩的恢复有改善作用。使用C75或FASN shRNA可抑制脂质合成从而逆转GTA的有益作用。最后,外源性给予IL-33改善了脑卒中后血脑屏障修复和远期功能恢复。
结论:总的来说,我们的结论是使用GTA干预促进了缺血性脑卒中后的血脑屏障修复和脑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脂质合成和IL-33的表达。
13. Ping Huang#, Yuwei Qiu#, Ting Xu#, Xiaoqiong Sun#, Zhixing Lu, Yunyun Zhang, Jiangli Yu, Jingxiang Wu, Diansan Su*, Zhenling Huang*. GlideScope versus C-MAC D-blade videolaryngoscope for double-lumen tube intub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ticipated difficult airway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Anesth. 2023 Dec. PMID: 37801823.
【题目】GlideScope与C-MAC D-blade可视喉镜在预期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气管插管中的比较: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Diansan Su, Zhenling Hua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Ping Huang,Yuwei Qiu,Ting Xu,Xiaoqiong Sun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
【摘要】研究目的:可视喉镜广泛用于显露困难气道。我们的目的是比较 GlideScope和C-MAC D-blade可视喉镜在困难气道患者中双腔管(DLT)插管的效果。
设计: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设置: 2020年12月5日至2021年11月4日,三所大型三级综合医院。
受试对象:我们纳入了348例接受择期胸外科手术的预期困难气道成年患者。
干预因素: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GlideScope和C-MAC D-blade组。麻醉诱导后,使用不同的可视喉镜进行DLT插管。
观察指标:主要结局是DLT插管的首次成功率。所有其他结果均记录为次要结局。
主要结果:GlideScope和C-MAC D-blade两组之间的DLT插管首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6.21%和89.66%;P = 0.323)。然而,与 GlideScope相比,C-MAC D-blade的Cormack-Lehane喉镜暴露分级更低(P < 0.001)、需要喉外按压的情况更少(48 vs. 15,P < 0.001)、术后咽痛的发生率更低(26 vs. 8,P < 0.001)。使用C-MAC D-blade时,可视喉镜插入口腔直至暴露声门、插管进入主支气管过程难度的数值评分更低(P < 0.001)。此外,C-MAC D-blade组的DLT插管用时更短(81 s vs. 95 s ,P < 0.001)。每组各有两名患者在三次尝试使用电子喉镜插管失败后选择了纤支镜引导插管。
结论:在困难气道的患者中,GlideScope和C-MAC D-blade在DLT插管中的首次成功率相似;但是,C-MAC D-blade可视喉镜提供了更好的声门视野,更轻松、更快速的插管以及更低的咽痛发生率。
14. Lu Zhou#, Wating Su, Yafeng Wang, Yuefu Zhang, Zhongyuan Xia*, Shaoqing Lei*. FOXO1 reduces STAT3 activation and causes impaired mitochondrial quality control in diabetic cardiomyopathy.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1–13. PMID: 37961034
【题目】FOXO1抑制STAT3激活并导致糖尿病性心肌细胞线粒体质量稳定能力受损。
【通讯作者】夏中元, 雷少青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Lu Zhou 武汉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目的:探讨FOXO1在STAT3激活和糖尿病心肌损伤中线粒体质量稳定的作用。
方法:单次腹腔注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60 mg/kg诱导1型糖尿病(T1DM) 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 35 mg/kg和高脂喂养诱导2型糖尿病(T2DM)大鼠。原代新生小鼠心肌细胞和H9c2细胞分别暴露于低糖(5.5 mM)或高糖(HG;30 mM), 给予或不给予FOXO1抑制剂AS1842856 (1μM)处理24小时。另外,分别给予糖尿病db/db小鼠(8周龄)和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非糖尿病db-/+小鼠AS1842856或载体连续灌胃15天,剂量5 mg/kg/d。
结果:T1DM或T2DM大鼠心脏细胞FOXO1激活过度,并伴随STAT3活性降低。对分离培养的心肌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和免疫沉淀分析显示,FOXO1和STAT3存在共定位和关联关系。FOXO1选择性抑制剂AS1842856或转染FOXO1 siRNA改善经高糖处理的心肌细胞的STAT3活性、改善线粒体自噬和细胞凋亡;减少离体心肌细胞线粒体融合和线粒体分裂。转染STAT3 siRNA可进一步减少高糖处理的分离培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融合和线粒体裂变。AS1842856减轻糖尿病db/db小鼠的心功能障碍、心肌病理损伤、改善STAT3的活性、改善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动力学。此外,AS1842856改善线粒体功能,表现为增加高糖处理的分离培养心肌细胞的线粒体膜电位和三磷酸腺苷,减少活性氧的产生。
结论:糖尿病会激活FOXO1并降低STAT3活性,随后损害线粒体质量,最终促进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15. Anyu Zhang#, Yongxin Zhou, Xi Zheng, Weichao Zhou, Yu Gu, Zeyong Jiang, Yonghua Yao, Wei Wei*. Effects of S-ketamine added to 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 on early postoperative pain and recove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oracoscopic lung surger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24 Feb:92:111299. PMID: 37939610
【题目】艾司氯.胺.酮用于患者术后自控镇痛对胸腔镜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与康复的影响: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Anyu Zhang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Wei Wei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麻醉科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联合使用s -氯.胺.酮能否减少使用氢吗啡酮术后自控镇痛的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中至重度术后疼痛,并提高恢复质量(QoR)。
研究设计: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
单位:三甲大学附属医院。
患者:接受胸腔镜肺手术的患者242例。
干预:患者随机接受单用氢吗啡酮或氢吗啡酮联合s -氯.胺.酮(0.5 mg/kg/48 h, 1 mg/kg/48 h,或2 mg/kg/ 48 h)静脉自控镇痛(IV-PCA)。
测量指标:主要结局是术后2d内出现中度至重度疼痛患者的比例(数字疼痛评分咳嗽时疼痛评分≥4分)。同时记录术后恢复评分QoR和其他预设的结局。
主要结果:入组患者242例,最终纳入分析220例。结果表明,氢吗啡酮组与联合s -氯.胺.酮组术后中至重度疼痛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绝对值差27.9%;95%置信区间,11.7%至42.1%; P < 0.001)。术后第1天 (POD1; 中位差1和1, P< 0.001)和术后第2天(POD2; 中位差1和1, P < 0.001),无论休息和咳嗽时,使用了s -氯.胺.酮的患者NRS疼痛评分均较低。 术后第一天(平均差异6, P < 0.001)和术后第二天(平均差异6, P < 0.001),联合s -氯.胺.酮组术后QoR-15评分均高于氢吗啡酮组。较高剂量的s-氯.胺.酮于较深的镇静相关。本研究没有发现其他安全性结果的差异。
结论:在氢吗啡酮IV-PCA的基础上添加s -氯.胺.酮可显著降低术后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提高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术后恢复质量QoR。
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中心注册(标识符:ChiCTR2200058890)
检索:骆佳铭、尹梦宇翻译:王然生、张倩倩校对:刘婕、赵伟
指导老师简介:
叶靖
麻醉学博士,学术型硕导,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麻醉科基地教学主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外麻醉分会委员,
匹兹堡大学访问学者,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课题 10项,发表论文25篇,参编专著6部。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自2020年5月成立以来,主要进行麻醉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翻译推介工作,现推出《每月好文》栏目,与同行分享我国麻醉学科最新研究进展。翻译小组每月第一时间检索最近文献,组织各研究生导师课题组进行翻译和校对,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审阅并集体讨论定稿后,发布在《新青年麻醉论坛》公众号的《珠江视界》栏目。至此,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全体研究生导师课题组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珠江视界》文献推送栏目已走过了七百多个日夜。未来,我们将继续分享国内外麻醉学相关学术成果,也欢迎国内外同道对本栏目的内容提出建设性意见。
《珠江视界》,关注专业,追求卓越,与世界同行!
珠江视界 | 严敏教授:非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3.11(上)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3.11(下)
珠江视界 | 车昊教授: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孕产妇麻醉管理策略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3.10(上)
珠江视界 | 每月好文:国内麻醉学科文摘2023.10(下)
珠江视界 | 邱郁薇教授:非插管胸科手术的麻醉
声明本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