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糖不次糖 发表于 2024-9-21 21:55:58

推荐 | 腹内压增高时对机体的影响是什么?病理生理示意图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9-21 21:57 编辑

以下文章来源于重症学习,作者重症学习
个人学习体会:
这幅图展示了腹内压升高对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的多方面不良影响,反映了腹腔高压(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以下是对图中各部分的详细解释:

1. 颅内压增加,脑灌注压减少
腹腔内压力增高会通过几种机制影响颅内的压力。腹内压升高时,膈肌被向上推压,导致胸腔压力升高。由于胸腔压力的增加,颈静脉回流受到阻碍,颅内静脉的回流也因此受到限制,导致颅内静脉压增高。随着颅内静脉压的增加,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也随之升高。颅内压的升高会压迫脑组织,进一步减少脑部的血流灌注,降低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CPP),可能导致脑缺血或脑功能受损,严重时会导致脑组织损伤甚至死亡。

2. 腹内压推挤膈肌向胸腔,导致肺功能受损
腹内压升高使膈肌向上移动,压迫肺部。这一过程会引发一系列的肺部并发症。首先,膈肌的上移使得胸腔内的有效容积减少,肺的扩张受到限制,导致肺顺应性下降(即肺部扩张的能力减弱)。这直接影响到呼吸功能,导致肺活量减少,肺泡通气不足。由于膈肌压迫肺部,肺泡可能会塌陷,导致低氧血症(血氧浓度低),甚至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此外,胸腔压力升高也可能增加心脏的后负荷,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 增加肠管的水肿与缺血
腹内压升高会导致肠道受到压迫,引发一系列肠道问题。肠壁中的血管受到挤压,血流受阻,导致肠道缺血。肠道缺血可能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增加了肠道内细菌和毒素进入血液的风险,容易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败血症。同时,肠壁血液循环不畅还会导致组织水肿,即肠壁变厚、肿胀,进一步加重肠道功能障碍。这种肠管水肿与缺血的恶性循环可能引发严重的消化道并发症,包括肠坏死等。

4. 中心静脉压升高,心输出量减少
腹内压升高不仅影响呼吸系统,还对循环系统产生重大影响。腹腔压力增高会压迫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IVC),导致回心血量减少。下腔静脉的回流受阻使得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升高,这意味着右心房的压力也在增加。心脏前负荷不足,心脏不能有效地充盈,导致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CO)减少。这会引起全身性低灌注,血压下降,器官缺血。此外,中心静脉压的升高还会影响静脉系统的排血能力,进一步加重腹腔器官的静脉淤血。

5. 下腔静脉回流增加
腹腔压力升高对下腔静脉的影响比较复杂。虽然下腔静脉受到压迫导致其回心血量减少,但腹腔的高压也可以通过压迫下腔静脉下游的部分,促使其回流动能增加。然而,这种增加的回流并不足以抵消因膈肌抬高和胸腔压力升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总体上,回心血量减少仍是主要影响。

6. 肾滤过量减少,肾静脉压升高
腹腔压力升高还会影响肾脏的功能。腹腔内的高压通过挤压肾脏和肾静脉,导致肾静脉压升高,这将直接影响到肾脏的滤过功能。肾小球的滤过压下降,导致尿量减少,即少尿或无尿现象。这种情况若持续存在,可能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或肾衰竭。肾脏的功能下降不仅影响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还会使得代谢废物的排出受阻,导致毒素在体内积累。

7. 腹水增加
腹内压升高常常伴随着腹水的形成与增加。腹水是指腹腔内液体的异常积聚,通常与门静脉压力升高、血管内液体向腹腔渗出有关。腹水的增加进一步加重了腹内压的升高,形成恶性循环。腹水的存在不仅压迫周围器官,还会使得腹腔脏器功能进一步恶化,特别是对于肝脏、肾脏和肠道等器官而言。


总结:
这幅图整体展示了腹腔内压升高对人体多个系统造成的影响,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颅内压增高、脑灌注压降低)、呼吸系统(膈肌上移、肺功能受损)、消化系统(肠水肿、缺血)、心血管系统(中心静脉压升高、心输出量减少)、肾脏系统(肾滤过减少、肾静脉压升高)等的影响。腹腔高压综合征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其管理需包括解除腹腔内压的增加,如通过腹腔穿刺引流腹水、改善器官灌注等方式。这种病理机制的理解对临床上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 Cullen DJ, Coyle JP, Teplick R, et al. Cardiovascular, pulmo‐nary, and renal effects of massively increased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rit Care Med,1989,17(2):118‐121. DOI:10.1097/00003246-198902000-00002.
2. Rastogi P, Iyer D, Aneman A, et al.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and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patho‐physiological and non‐operative management. MinervaAnestesiol,2014,80(8):922‐932.3. Copur S, Berkkan M, Hasbal NB, et al.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n often overlooked cause of acute kid‐ney injury. J Nephrol,2022,35(6):1595‐1603. DOI:10.1007/s40620‐022‐01314‐z.4. Hecker A, Hecker B, Hecker M, et al. Acute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current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options. Langenbecks Arch Surg,2016,401(1):15‐24. DOI:10.1007/s00423‐015‐1353‐4.5. Pereira BM.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 and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Curr Opin Crit Care,2019,25(6):688‐696. DOI:10.1097/MCC.0000000000000665.6. Rajasurya V, Surani S. 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often overlooked conditions in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s. World J Gastroenterol,2020,26(3):266‐278. DOI:10.3748/wjg.v26.i3.266.
END
▼点击“阅读原文”更新最新版APP6.1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 | 腹内压增高时对机体的影响是什么?病理生理示意图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