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失败“七问七答”:原因剖析与处理之道!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4-10-11 23:10 编辑以下文章来源于围术期医学论坛,作者叶新
椎管内分娩镇痛是一种通过在腰背部特定位置放置柔软导管,并将极低浓度药物注入体内的镇痛方式。这种方法能有效降低甚至消除分娩疼痛,且对母婴安全性高,被广泛认为是理想的分娩镇痛方式。本文深入探讨了分娩镇痛中的诸多关键问题,包括穿刺点选择、胎方位对分娩镇痛及穿刺的影响、局麻药的过敏与抵抗、麻醉平面过高及阻滞效果过强、肩胛间疼痛以及复杂脊柱问题,为临床分娩镇痛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参考与思考。
专家介绍
叶新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
1.穿刺点选择L2~3还是L3~4/L4~5?椎管内镇痛穿刺在国内外存在显著差异。在国内,麻醉医生倾向于选择L2~3的穿刺点,穿刺所用时间更短,患者采取侧卧位进行穿刺,有助于迅速完成操作。然而,在国外,尤其是美国和新加坡的多数医院中,患者采取坐位进行穿刺,增加了麻醉操作的复杂性。穿刺点选择L3~4或L4~5,部分原因是考虑到10%的人群脊髓终止于腰2水平,也可能是因为国外麻醉医生在分娩镇痛前进行更为详尽的检查,尽可能保证药物效应能够全面满足产程中的需求。美国一项研究显示,局麻药在硬膜外腔的分布主要受压力影响,其中2/3的药液会向头侧扩散,而1/3则向尾侧扩散。这意味着,选择较高的穿刺点能够迅速起效,但会增加第二产程加药的可能性。相反,选择较低的穿刺点则起效较慢,降低第二产程加药的机会。就个人经验而言,曾经选择L3~4或L4~5的穿刺点起效慢,尤其是对于体型瘦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多药量才能达到胸10平面。现在更倾向于选择L2~3穿刺点,起效时间约10 min达到胸10平面。
这一变化为我们带来启示:在阅读和理解国外文献时,应关注概念的形成。在第二产程中,骶神经根具有直径更大、被更厚硬膜包裹且离硬膜外导管尖端更远等特点,这使得药物难以扩散至骶神经。在国内,部分麻醉医生会在第二产程给药后让患者呈坐位,借助重力作用使药物更好地向尾端扩散。而在国外,若麻醉医生三次手动给予补救剂量后患者仍镇痛不满意,便会考虑低位穿刺置管。如无有效处理,部分患者可能因疼痛而导致中转剖宫产。
临床难题:为了达到充分的骶部镇痛,替代方案是使用更高的浓度、更大剂量的局麻药,但代价是增加运动阻滞的风险,使得盆底肌肉无法形成充分的正反馈,不能有效帮助胎头进行旋转,最终可能导致产程停滞。就个人经验而言,会尽量选择1%利多卡因进行高浓度补救措施,原因在于其作用时间相对较短,即便对产程进展产生影响,其时效性带来的不良影响也相对较小。
2.胎方位国内外报道显示,2/3产妇分娩时胎儿以枕横位入盆,这与人体解剖结构相关,此为头位分娩正常衔接方位。因此,在判断产妇进行分娩镇痛时穿刺点的选择问题上,需要考虑骨盆的形态特征。非洲人与亚洲人骨盆结构有差异,非洲多扁平骨盆,胎儿枕横位入盆可能出现前不均倾的情况,增加难产风险,需评估骨盆入口、中、出口平面及胎儿头部旋转过程,以确定最佳的穿刺点,确保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枕横位中,若胎儿呈前不均倾位,尤其在扁平骨盆(如非裔人群)中,胎头可能会位于耻骨联合后方,压迫膀胱,从而引发耻骨联合上方的疼痛或腹股沟痛。这种疼痛通常由T12神经支配,需要较高浓度的局部麻醉药物,达到T12来缓解。
在枕后位中,胎头需旋转3/8圈才能达到出口,这导致更早和长时间的直肠压迫,从而使产妇较早感受到肛门下坠感。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平衡疼痛管理与产程进展?根据临床个人经验,可以使用短效药,根据需求多次加药,并且及时测量麻醉平面,密切关注宫缩频率及产程变化。因为当麻醉平面过高时,可能会降低宫缩频率。因此,在注射麻醉药物之前,需要仔细观察产程进展的宫缩频率图,以评估药物对产程的潜在影响。一旦麻醉药物注射后宫缩频率出现下降,麻醉医生应考虑到麻醉药物可能已经对产程产生了影响,并据此调整后续的治疗策略。
3.局麻药相关问题(1)过敏反应:酰胺类和酯类局部麻醉药在分子结构、代谢途径及副产物的生成上存在差异。真正的局麻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发生率低于1%。酯类麻醉药的过敏反应相对常见,其代谢副产物主要是对氨基苯甲酸。而酰胺类麻醉药的过敏反应较为罕见,这可能与其中使用的防腐剂(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有关。因此,在进行分娩镇痛时,可以选择使用氯普鲁卡因。
(2)局麻药抵抗案例分析:患者女,年龄40岁,G1P0,孕37周,因先兆子痫入院引产,自述是局部麻醉药超快代谢者,阿片类药物无法缓解疼痛。引产后,患者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在L3~4顺利置入硬膜外导管,使用0.1%布比卡因加2 mcg/ml芬太尼,以12 ml/h的速度输注。患者起初诉疼痛缓解,用冰块测麻醉平面,感觉平面至T6,但1 h后患者感到不适,麻醉平面降至L1。麻醉医生手推补救剂量能够产生足够麻醉平面并有效缓解疼痛,且尝试了不同浓度布比卡因(0.125%、0.25%)和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但这种情况仍然多次出现,改用1.5%~2.0%氯普鲁卡因加芬太尼后,分娩镇痛效果更好。
本例患者经基因检测显示,其存在几个CYP异构体突变。CYP异构体突变可致使酰胺类局麻药与阿片类药物快速代谢,在此情况下可尝试使用酯类麻醉药氯普鲁卡因。Marti等人近期总结出5种可能引发局部麻醉药抵抗的不同机制,分别为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受体突变、有蝎子叮咬史、Ehlers-Danlos综合征、阿片类药物过高消耗以及存在MCR1R突变的红发个体。
4.麻醉平面过高及阻滞效果过强相关问题Horn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腰椎硬膜外麻醉并发症,在孕妇中较为常见。据统计,孕妇中的发病率约为1.3%,而在接受腰椎硬膜外麻醉进行剖宫产的孕妇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怀孕后硬膜外腔容积减小、压力升高;②体位的变化可能会产生影响,比如侧卧位的孕妇可能会出现麻醉平面过高的情况;③意外的硬膜下或鞘内管也可能导致该综合征的发生。
案例1:患者女,年龄30岁,引产后不久要求硬膜外分娩镇痛。在L2~3多次尝试,有标准的落空感且可见脑脊液流出。试验剂量阴性后,开始硬膜外输注,使用0.0625%布比卡因加2 mcg芬太尼,负荷量为8 ml,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输注(PIEB)9 ml/40 min,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为8 ml,锁定时间为10 min。首次给药74 min后,患者出现右侧上睑下垂、睑孔缩小的症状。暂停硬膜外输注,30 min后症状有所改善,60 min后以标准PCEA(8 ml/h)重新开始硬膜外输注。该患者最终无并发症并顺利分娩。
案例2:患者女,年龄31岁,G1P0,有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在38周4天入院引产,于L4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给予负荷量为0.125%布比卡因10 ml加50 mcg芬太尼。30 min后,患者呈现出Horner's综合征的表现。停止硬膜外输注后,所有症状消失。回撤硬膜外导管5 mm,给予0.0625%布比卡因8 ml加2 mcg/ml芬太尼后,症状再次出现。即便在更高节段重新置管,Horner's综合征依然出现。由于胎心原因,患者中转剖宫产,经硬膜外导管给予2%利多卡因10 ml加1:200 000肾上腺素后,症状再次出现。手术过程顺利,在皮肤缝合时,患者症状得以改善。术后2 d内,所有症状完全消失。
5.肩胛间疼痛(ISP)问题硬膜外分娩镇痛引发的ISP首次在数十年前被报道,发生率为0.5%~1.0%,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一些假说认为与硬膜外腔的快速输注、压力增加、胸段脊髓压迫以及脑膜拉伸有关,而另一些假说认为可能是硬膜外腔进入空气导致的不适。ISP的严重性可能限制了硬膜外镇痛的有效性,并可能影响手术时向硬膜外麻醉转换的成功率。有肩胛痛的产妇往往总体剖宫产率更高,体重更大,且更频繁地使用患者自控镇痛,同时硬膜外溶液的消耗量也更大。
案例:患者女,年龄35岁,G1P0,体重指数为39.1 kg/m2,无既往病史。在孕39周3天时入院,当宫颈扩张为3 cm时,进行了腰硬联合麻醉,鞘内输注2 mg布比卡因+15 mcg芬太尼。同时,在硬膜外腔使用浓度为0.0625%的布比卡因以及2 mcg/ml的芬太尼,PIEB为10 ml/60 min,PCEA为8 ml,间隔10 min,最大输注量为32 ml/h。分娩镇痛8 h后,患者主诉出现与PIEB和PCEA剂量相关的悸动性肩胛间疼痛,此时硬膜外累计注入药液量达176 ml。为控制疼痛,在硬膜外腔给予75 mcg可乐定,同时将硬膜外腔药液浓度调整为0.1%布比卡因+2 mcg/ml芬太尼,并调整硬膜外镇痛泵模式,持续输注8 ml/h、PCEA为6 ml,随后患者的症状消失。4 h后,宫颈口扩张至6 cm时,由于产程停滞,产科医生决定进行剖宫产。在给予硬膜外麻醉局麻药之前,先给予100 μg芬太尼,以防止后续向硬膜外腔给予15 ml 2%利多卡因时ISP的复发,最终获得了适当的麻醉水平。该产妇成功地接受了剖宫产手术。
6.复杂脊柱病变案例1:一位患者在14年前接受了腰椎侧突修复手术,切口位于L2~3位置。在产前,通过脊柱超声定位技术,成功标记了L3~4、L4~5等关键位置。分娩过程中,麻醉医生顺利在L3~4位置进行穿刺,经过5 h的等待,患者顺利分娩。
案例2:患者女,年龄34岁,G3P1,病态肥胖,有剖宫产史、静脉用药史,且术前MRI检查显示患者曾做过L4~S1和L4~S5两次椎板切除后外侧融合手术,L4、L5位置出现了假性脑膜膨出。在T12~L1进行了硬脊膜穿破硬膜外给药,并放置了硬膜外导管,穿刺深度为9.5 cm,于皮肤处(导管15 cm)妥善固定。最终,患者顺利完成了分娩,并进行了伤口缝合。
上述两个病例表明,为了实现有效的分娩镇痛,不必局限于L2~3的穿刺点。只要硬膜外导管的尖端能够覆盖到相关神经区域,就可进行个性化处理。
7.镇痛的相关问题(1)竖脊肌平面阻滞已用于分娩镇痛,尤其在第一产程案例分析:患者女,年龄22岁,G3P2,因会阴坏死性筋膜炎急诊切开引流入院。一年前,该患者因枪伤导致截瘫,并发L1~4硬膜外脓肿和骨髓炎、神经源性膀胱及压疮,入院后,患者出现严重表现的先兆子痫。在孕18周时,MRI显示存在稳定且复杂的硬膜外积液;孕38周时,在超声引导下于T12放置竖脊肌平面导管(尽可能低的位置)。在分娩前,左侧的竖脊肌平面导管脱落,但在分娩过程中疼痛依然得到了很好的控制。(VAS疼痛评分为0~2)。置管24 h后,患者顺利分娩。该病例表明,一侧的药物可以通过肌间隙或者一些潜在的腔隙,对双侧神经组织起到作用。
(2)脊髓DRG刺激器和脊髓植入物案例1:患者女,年龄38岁,G7P4(阴道分娩),孕38周进行引产。该患者有慢性背痛、多次腰椎手术以及脊髓电刺激器置入史。MRI显示植入式脉冲发生器位于左侧,脊髓电刺激器导联在T11~12进入椎管并延伸至T7。在孕34周时,完成了高危产科麻醉评估,患者希望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经MRI测量,T12和L4椎体之间的距离为13 cm,计划在L4~5放置硬膜外导管以规避破坏导联的风险,经皮深度为4 cm,在距离皮肤9 cm处固定导管。最终,患者顺利完成阴道分娩,且未出现任何麻醉并发症。
案例2:患者女,年龄38岁,G1P0,身高157.5 cm,体重69.5 kg,体重指数为28.8,因疱疹后疼痛而置入了背根神经节刺激器,既往有3次背部手术史,分别在2018年置入脊髓刺激器、2022年置入背根神经节刺激器、2022年背根神经节刺激器修正。鉴于慢性疼痛的情况,医生建议采用剖宫产,并且不建议使用硬膜外导管,避免硬膜外导管与背根神经节刺激器导线发生缠结的风险。因此,患者在单次腰麻下接受了手术,高比重布比卡因12 mg+吗啡150 mcg+芬太尼15 mcg。然而,在手术过程中发现患者的T7神经区域麻醉平面缺失,但麻醉效果可延伸至更高的麻醉节段,且这种效果不受体位变化的影响。在调整体位后,T7仍无法得到有效覆盖。在胎儿娩出后,患者转为全身麻醉,并顺利完成手术。
END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体验,让智慧医疗触手可及! 这些病例在你们医院,大家会打硬膜外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