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 颊针的理论研究与围术期应用进展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1-16 13:35 编辑以下文章来源于临床麻醉学杂志 ,作者杨红红,苏帆,等
颊针的理论研究与围术期应用进展
杨红红1 刘容容2 季加富3 鹿洪秀3 苏帆31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医务科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3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通信作者:苏帆Email: [email protected]
基金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2104070458);济南市科技创新发展计划(202134068);济南市“新高校20条”科研带头人工作室项目(20222812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ZR2020MH391)
【摘要】颊针疗法是以现代解剖学和生物全息理论为基础,同时融合大三焦理论和心身理论,对机体进行全身调节的新型微针疗法,具有取穴简便、进针无痛、临床疗效显著的优势。本文回顾了关于颊针理论和围术期应用的研究,从颊针起源与发展及理论基础、围术期临床应用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综述,论述了目前颊针在理论研究方面进展以及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用,分析了颊针疗法的优势与不足,旨在为颊针疗法的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颊针疗法;大三焦理论;全息理论;围术期
颊针疗法是王永洲教授在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和心身理论的指导下,在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一种现代新型微针系统,即面颊部存在着涵盖整个人体全息投影的带状穴区,其全息穴位点与人体的头身、躯干、四肢和三焦等部位呈连续性微缩并投影于面颊部,构成了完整的人体全息图。颊针从全息层面选穴治疗脊柱和四肢疾病,以三焦气化为核心调治脏腑的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病,在整合了中医身心一体观念的优势后,从全息-三焦-身心三个层面对疾病类型进行延展,通过针刺面部的这些特定穴位点,达到心身兼治、五脏俱调的目的。
颊针的理论研究
全息理论全息理论认为,部分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胚是核心概念,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对完整性并与周围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人体是最大的特化全息胚,可分为头部、躯干、四肢等全息胚。躯干又可分化出胸针、腹针、背针,如此分类并归纳出了完全不同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全息人体图景。面颊局部、脊髓和大脑皮层可以看作三个不同层级的全息胚,这些特化全息胚通过传入和传出神经元进行调节,产生与人体同步的感觉和动作。人体面颊部的浅筋膜中有丰富的神经穿行,颊针区域分布着控制感觉的三叉神经和管理运动的面神经,当针刺入时面颊局部的全息胚通过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传入神经纤维,迅速向大脑皮层中的全息胚传递针刺和伤害性信号,来自大脑皮层的反馈信号通过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的传出纤维直接传输到面颊区域全息胚,大脑皮层的干预信号在通过传出神经纤维精准定位原始损伤部位之前,先调动脊髓全息胚,达到镇痛、抗炎、组织修复和免疫调节的效果。应用颊针的全息理论可治疗脊柱四肢的筋骨疾病,且疗效显著。王永洲等研究表明,颊针对630例躯体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86.9%。
大三焦理论三焦之名,最早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从古至今,历代医家对三焦的形态、实质、功能等认识不一,争议颇多,有六腑三焦、部位三焦和辨证三焦等多种学说。王永洲认为,三焦的结构有形而功能无形,人体全部空间可以看作一个超大脏腑,结构上包揽全身,分为上、中、下焦,三焦整合了五脏六腑集合功能,以气化为轴心,贯穿生命新陈代谢活动的始终,三焦系统是平行于藏象系统的一个独立系统,发挥着强大的气化功能和通道作用,三焦气机失调,则所属脏腑之气运行失常,百病丛生。颊针以三焦为切入点调节五脏六腑,治疗人体脏腑的各种常见疾病和疑难杂病,既对局部疾病有的放矢,又能进行全身调理治疗,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相符合,同时也是对藏象理论和气血津液理论的补充和深化。叶康杰等在三焦气化理论基础上对五脏六腑的气血阴阳进行调和,降低了血脂、血尿酸和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改善脏腑功能,证实了基于三焦理论指导的颊针在治疗脏腑疾病方面的有效性。
心身理论随着与现代心身医学理论相符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良好的健康状态应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多个层面。传统中医认为,七情可致病,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也有对“脏躁”“郁症”“百合病”等情志相关疾病的论治,“形神合一”作为中医情志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已具有了现代心身医学雏形。心身理论以“形神合一”理念为指导,把握疾病的整体病机,从心和身两个层面出发,通过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辨证施治,达到心身同治的最终目标。颊针以调气治神为原则,从养生预防到治疗调理始终坚持心身同治,在调畅气机的过程中同步干预以五脏为核心的躯体和情志为代表的精神,让全身的气机升降出入恢复到相对有序的状态,通过平阴阳、通气血、和精神来防病治病。蔡旻捷等研究表明,应用颊针治疗肝郁气滞型乳腺增生症的有效率为86.7%,该疗法能缓解乳腺增生引发的乳房疼痛、缩小乳房肿块并改善全身伴随症状,与常规针刺治疗具有相似的心身同治效应。
全息理论是颊针疗法的核心,全息层面的穴位选择是颊针治疗各种疾病的基础;三焦理论是对全息层面的补充与完善,通过对脏腑层面的整体调治弥补了全息层面对脏腑疑难杂症的空缺;心身理论则是对全息层面的拓展与延伸,通过对神和形的同步干预开拓了颊针的治疗领域,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颊针疗法的理论体系,对围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颊针疗法在围术期的应用
围术期镇痛围术期疼痛是手术创伤、炎症和应激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反应。针刺可以通过负反馈调控脑干以上部位,将针刺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进行传递,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其镇痛的效应因子主要包括阿片肽、胆囊收缩素-8(CCK-8)、5-羟色胺(5-HT)等。任超展等研究表明,颊针能够促进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释放β-内啡肽(β-EP)和CCK-8,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和抑制阿片受体的结合力,发挥镇痛效果。Liu等研究表明,颊针治疗可使类风湿关节炎家兔的下丘脑中5-HT含量显著升高,5-HT及其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具有镇痛作用,该结果提示颊针镇痛可能与促进脊髓背角5-HT的释放和5-HT3受体的表达,抑制痛觉信号的传递,减弱伤害性刺激的传入相关。
(1)骨科手术。超过70%的骨科患者在创伤后会经历中重度疼痛,受伤后至手术前的疼痛管理易被忽略,颊针能为此类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李倩瑜等研究表明,颊针镇痛起效快于髂筋膜阻滞,能通过调畅手术部位的气血运行,迅速缓解股骨颈骨折患者麻醉和手术改变体位时引发的剧烈疼痛和应激反应,同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意外的发生。部分骨科手术患者在术后需尽早开始患肢的功能锻炼,因此术后疼痛管理也尤为重要,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用颊针配合股神经阻滞后复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能调理三焦以确保脾胃功能健旺,精微物质能到达四肢、肌肉以提供能量,缓解术后恢复期气血虚损导致的“不荣则痛”,改善术后长期卧床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和水肿,可有效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的发生,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此外,久病的骨科老年患者多伴有情志疾病,刘国胜等研究表明,颊针能调气治神、心身同治,显著减少腰椎融合术后舒芬太尼的使用量,有效改善患者围术期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和身体疲劳,患者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更高,证实了颊针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面的有效性。
(2)妇科手术。妇科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的优势, 因女性患者对疼痛敏感,所以选择一种适宜的镇痛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孙杨等研究表明,颊针刺激三焦穴可以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体内5-HT的合成与利用,降低血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的含量,有效缓解术后内脏痛。硬膜外麻醉是临床分娩镇痛的首选方式,但存在穿刺失败、呼吸抑制、低血压等多种不良反应,颊针起效迅速、镇痛效果明显,5 min即可起效,30 min时镇痛效果最明显,最终可改善母婴不良结局。此外,颊针还能通过调节血清前列腺素PGE2和PGF2α的释放,松弛腰部、骶部和骨盆周围肌肉,改善子宫肌层缺氧缺血和子宫平滑肌收缩的病理状态,显著改善患者的原发性痛经症状。由此观之,颊针可排遣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形、气、神三位一体的联合调治,改善五脏六腑“瘀、滞、虚”的病理状态,且取穴简便、易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3)普通外科手术。腔镜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外科手术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手术创伤的减少并没有减轻围术期伴随的疼痛刺激,约70%的患者仍存在术后中度-重度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颊针可与镇痛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减少腔镜手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等药物的用量,辅助加深麻醉深度,减少围术期炎症和应激反应,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舒适度和满意度。此外,Zhu等研究表明,腹腔镜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应用颊针辅助治疗,不仅能降低高敏促炎因子IL-6和炎症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显著减轻术后疼痛和炎症反应,还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外科手术的操作区域以胸腹为主,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颊针可通过宣畅三焦气机来改善外科手术导致的脏腑失调、气血运行逆乱等病理状态,减少身体伤害带来的精神损伤,达到心身同治的疗效。
颊针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可作为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的辅助方法,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提供更好的选择,这对改善围术期疼痛、降低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以及提高患者恢复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围术期器官保护(1)心脏保护。围术期对患者心功能的评估是术后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围术期极有可能出现心脏的相关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围术期炎症、创伤、疼痛等导致机体应激而释放大量炎性因子,颊针全息疗法能直接降低血清CRP和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炎症反应,升高一氧化氮含量、改善血管内皮及心血管功能,最终缓解患者围术期心功能。心脏X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冠脉微血管功能的异常,其心电图多显示ST段压低,而颊针可通过降低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1 mV的时间、ST最大压低幅度和CRP,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心脏X综合征患者心绞痛的发作频率。颊针还通过降低血液黏度和血流阻力、调节脂质代谢、改善血流动力学水平,还可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心肌损伤,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总有效率高达86.67%。心主身之血脉,围术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气虚、心血虚和心脉不利的病理状态,而颊针能调气和血、通利心脉、安魂定魄、顺达意志,尤其对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安全性更高,有望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围术期心功能改善的辅助治疗手段。
(2)胃肠功能保护。围术期药物刺激、胃肠道手术的直接损伤和术后应激反应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损伤,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颊针可通过促进脾胃运化,增加血清促胃液素和胃动素的含量,从而促进胃肠蠕动和胃排空、加速胃肠动力恢复,改善胃肠功能。颊针能显著缓解患者胃脘部疼痛和腹部满闷、呕吐、食量减少等伴随症状,其治疗的总体有效率高达90%,证实了颊针在改善胃肠功能方面的有效性。苏丹等研究表明,术中颊针的持续刺激除了提供有效镇痛外,还能有效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以发挥胃肠保护作用,这可能与阿片类药物用量的减少相关。张汉文等研究表明,在结直肠癌围化疗期联合颊针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防治化疗药物引发的相关不良反应,缓解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存质量和治疗依从性,概因三焦穴总司全身气机,统领五脏六腑气化,三焦气机通畅,则诸症得减。
由上可见,颊针疗法有助于恢复脏腑生理功能,可发挥心脏、胃肠等多器官保护作用,作用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如何利用颊针改善患者器官功能以提高生存质量,将是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围术期免疫调节围术期炎症反应、镇痛药物、术中低体温、输血输液、疼痛和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免疫功能抑制,增加了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颊针能降低腰椎手术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RP、IL-6等炎性介质和疼痛因子的含量,提高机体抗炎能力,增强免疫功能,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颊针能够通过降低血清中白细胞介素、TNF-α、IFN-γ的含量,减轻机体感染布鲁氏菌后在病变组织中诱导产生的局部炎症,改善免疫细胞活化诱发的Th1和Th2型免疫反应,发挥围术期免疫调节作用。此外,肿瘤患者多处于正虚毒恋的病理状态,颊针能增强人体调节修复和对外环境适应等能力,通过调节体内CD4+、CD8+和CD4+/CD8+等因子的含量,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的水平,减轻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疼痛及肝功能损伤程度,有效延缓肝癌的进展,改善免疫调节能力和机体衰弱状态。
颊针的调气治神能助阳气固护于外、助阴精内守于心,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的有序防御平衡能力,但目前应用于围术期免疫调节的相关研究较少,还需要进行更多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探讨颊针在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小 结
颊针疗法是一种融合生物全息理论大三焦理论以及心身理论为基础,结合现状解剖学,在面部施针,对机体进行全身调节的新型微针疗法。颊针疗法取穴简便、进针无痛、临床疗效显著,具有良好的辅助镇痛、器官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在围术期的应用日渐广泛。但是,目前关于颊针治疗疾病的临床研究中的病例有限,且治疗的机制靶点尚未明确,未来应开展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以及科学严谨的动物模型研究,为颊针的推广应用提供切实的临床证据和理论依据。相信未来颊针疗法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易于操作、疗效确切的诊疗手段,颊针也将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参考文献略。DOI:10.12089/jca.2024.12.015
END
▼点击“阅读原文”更新最新版APP6.1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