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麻醉学》(第10版)翻译工作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
2025年4月22日,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主办的“《米勒麻醉学》(第10版)翻译工作会议”在上海隆重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延编审、责任编辑王智敏主任,主审-徐州医科大学曾因明教授,主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小明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黄宇光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李文志教授,翻译专家委员会委员(按姓氏笔画为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于泳浩教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湘雅医院王锷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朱涛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张加强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顾小萍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曹铭辉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董海龙教授以及诸位专家的助理,共25人。《米勒麻醉学》(Miller’s Anesthesia)是全球麻醉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教科书,被誉为世界麻醉学的“圣经”。第 10 版的出版标志着该领域知识体系的又一次重大更新与拓展,其内容涵盖了麻醉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前沿研究进展。这些代表国内相关区域麻醉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翻译出版团队核心成员共同商讨了这部国际权威性麻醉学经典巨著的中文版翻译与出版工作,旨在为中国麻醉科医师、科研人员及医学生提供最新、最全面的学术资源,并将为中国麻醉学界与国际接轨提供重要桥梁,进一步提升国内麻醉学科的临床与科研水平,助力中国麻醉学科发展与进步和人才培养。
会议由主译李文志教授主持。主译邓小明教授在欢迎辞中指出,《米勒麻醉学》作为全球麻醉学领域的经典著作,其中文译作对中国麻醉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期望全体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精神投入第10版翻译工作,并向与会领导、专家及助理致以谢意,感谢各方对翻译工作的鼎力支持。主译黄宇光教授、李文志教授在致辞中明确:基于第9版翻译经验,新版工作将坚持“质量优先”原则,要求审校工作需重点关注术语统一性、逻辑连贯性及专业表述准确性,提高新版译著水准。曾因明教授作为主审专家着重强调本次翻译需秉承“信、达、雅”原则,既要忠实原著,又要贴合中文语境,同时要求团队成员密切协作,确保学术严谨性与语言流畅性。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王凤廷对《米勒麻醉学》(第6版)中文译本自2006年问世以来的学术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强调将高效推进第10版翻译出版工作,确保译著质量与时效性并重。出版社矢志不渝支持学科精品建设,承诺为翻译团队提供全方位资源保障,期待与专家协同打造学术严谨性与出版规范性兼备的精品译作。
邓小明教授代表三位主译对该书第10版翻译组织工作进行了详细解说,包括《米勒麻醉学》(第10版)的概况、翻译工作的组织框架与地理区域的专家分工建议(负责区域与章节)、翻译审校出版进度等;并提出了第9版翻译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要求译者与审校者认真阅读、理解并应用翻译组织工作中的相关文件,特别是翻译须知、审校须知以及重点注意事项等。
责任编辑王智敏主任从出版角度明确翻译和审校重点:①确保内容完整性,严格中英文精准比对;②专业名词及药名等要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③明确疑难问题的处理方式;④明确插图、表格的处理;⑤严格执行“三审三校”质量管控制度。
会议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人员围绕翻译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展开激烈讨论。从专业术语的精准表述,到不同章节内容的逻辑连贯性,再到如何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确保译文符合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每个细节都被反复斟酌。大家相互交流经验,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并就外文著作中敏感内容的处理方式达成共识。邓小明教授通过对比第9版章节结构,详细解释了第10版分工调整方案。黄宇光教授就区域内章节分工协作方式提出建议:选择合适的译者/审校者;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会议同步任务进展;译者在短时间内脱产集中翻译;形成区域分工的统筹、协调和监管体系等。黄宇光教授在总结中强调,全体成员需以打造经典译作为己任,严守时间节点、强化责任意识,为国内麻醉学界提供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权威参考书。会议凝聚了专家出版团队的共识,为后续高效高质量推进翻译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米勒麻醉学》第10版中文版翻译工作全面启动,彰显了中国麻醉学界对学术精进的追求,也为全球麻醉学知识的传播贡献了中国力量。按计划,本书中文版将于2026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张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