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识丨髂筋膜间隙阻滞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5版)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7-8 11:07 编辑01
髂筋膜间隙阻滞技术概述
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是一种通过将局部麻醉药注入髂筋膜与髂腰肌之间的间隙,阻滞间隙内相关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生殖股神经)而产生麻醉与镇痛作用的区域阻滞技术。该技术最初由Winnie等人在1973年提出"三合一"阻滞概念,后经Dalens等人完善,现已成为下肢近端手术镇痛的重要方法。
1. 技术发展历程
[*]1973年Winnie提出"三合一"阻滞,旨在通过单次注射阻滞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
[*]1989年Dalens明确髂筋膜间隙与腰丛分支的解剖关系,奠定现代FICB理论基础。
[*]2010年后超声引导技术的普及使FICB成功率显著提升,衍生出多种入路(如"沙漏征"、"山坡征"等)。
2. 技术优势
[*]操作相对简单相比腰丛阻滞,穿刺深度较浅,安全性更高。
[*]镇痛效果确切尤其适用于髋部、股骨和膝关节手术。
[*]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02
髂筋膜间隙解剖学精要
1. 髂筋膜间隙的边界与内容
[*]前方髂筋膜(腹横筋膜的延续,厚约1~2mm)
[*]后方髂腰肌(腰大肌+髂肌)
[*]内侧与耻骨肌筋膜相通
[*]外侧缝匠肌筋膜附着处
[*]内容物股神经(FN)、股外侧皮神经(LFCN)、闭孔神经(ON)和生殖股神经(GFN)
2. 关键神经的走行特点
[*]股神经(FN):
[*]起源于L2-L4神经根,在髂筋膜深层走行,支配大腿前侧肌肉(股四头肌)及皮肤。
[*]阻滞评估:膝跳反射减弱、大腿前侧感觉减退。
[*]股外侧皮神经(LFCN):
[*]起源于L2-L3,走行偏外侧,易在传统入路中遗漏。
[*]阻滞评估:大腿外侧"巴掌大小"区域麻木。
[*]闭孔神经(ON):
[*]起源于L2-L4,仅短距离走行于髂筋膜间隙,需药液突破髂耻筋膜扩散至腰大肌内侧。
[*]阻滞难点:尸体研究表明仅20%药液可扩散至ON周围。
[*]评估金标准:内收肌肌力下降>75%(非皮肤感觉)。
03
超声引导操作技术全解析
1. 设备与体位
[*]超声仪高频线阵探头(7~12MHz),肥胖患者可选低频凸阵(2~5MHz)。
[*]体位仰卧位,患侧下肢轻度外展(15°~20°)。
2. 入路选择与操作步骤(1)腹股沟韧带上入路(S-FICB)
[*]"沙漏征"法
[*]优点ON阻滞成功率较高(约65%)。
[*]探头矢状位置于髂前下棘内侧1cm。
[*]识别缝匠肌(浅层)与髂腰肌(深层)之间的"沙漏"样狭窄区。
[*]平面内进针,突破髂筋膜后注射30~40ml药液。
(2)"山坡征"法
[*]探头一端置于髂前上棘,另一端斜向脐部。
[*]显示髂骨表面"山坡"样高回声,髂腰肌为低回声。
[*]平面外技术进针,突破筋膜后注药。
[*]优点适合髂前上棘突出的患者。
(3)腹股沟韧带下入路(I-FICB)
[*]传统方法,LFCN阻滞不全率高(约40%失败),仅限无超声设备时使用。
3.
药物扩散验证
[*]理想表现
[*]髂腰肌表面"穹顶样"分离(≥15ml可见)。
[*]旋髂深动脉向浅层漂移(血管"抬升征")。
[*]失败处理调整针尖位置或追加5~10ml药液。
04
药物方案与剂量计算
1. 局麻药选择
药物浓度范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适用场景
罗哌卡因0.25%~0.5%15~20min8~12h术后镇痛(运动保留)
布比卡因0.2%~0.5%10~15min10~16h术中麻醉(需心电监护)
左旋布比卡因0.25%~0.5%12~18min10~14h心血管风险患者
2. 容量与体重关系
[*]成人
[*]50kg:20ml
[*]50~70kg:25ml
[*]70kg:30ml
[*]儿童0.7ml/kg(最大20ml)
3. 佐剂使用(超说明书)
[*]地塞米松
[*]神经周围:4~8mg(延长镇痛4~6h)
[*]静脉:0.1mg/kg(等效但无神经损伤风险)
[*]右美托咪定0.5μg/kg(降低阿片用量30%~50%)
05
临床应用场景与案例
1. 髋部骨折术前镇痛
[*]操作急诊科床旁S-FICB(0.5%罗哌卡因30ml)
[*]效果VAS评分从8分降至2分(15min起效),患者可耐受体位摆放。
2.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
[*]方案S-FICB导管(0.2%罗哌卡因8ml/h)+坐骨神经阻滞
[*]结局48h吗啡用量<10mg,无股四头肌无力导致的跌倒风险。
3. 小儿股骨骨折
[*]剂量0.2%罗哌卡因0.7ml/kg
[*]注意需深度镇静下操作(如丙泊酚1~2mg/kg)。
06
并发症处理与预防
1. 局麻药中毒
[*]预防
[*]分次注射(每5ml回抽)
[*]最大剂量:罗哌卡因≤3mg/kg
[*]处理20%脂肪乳剂IV(1.5ml/kg负荷量+0.25ml/kg/min维持)。
2. 神经损伤
[*]高危操作平面外技术误穿神经束。
[*]处理停注药,静脉注射甲强龙40mg。
3. 导管相关感染
[*]风险因素留置>72h、糖尿病。
[*]预防每日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操作。
07
技术争议与未来方向
1. 闭孔神经阻滞的争议
[*]支持方MRI显示大容量(≥40ml)药液可扩散至ON。
[*]反对方尸体染色仅20%到达,建议联合ON阻滞。
2. 未来技术
[*]纳米载体局麻药如脂质体布比卡因(镇痛72h)。
[*]AI超声导航自动识别筋膜层与神经。
08
专家共识推荐总结
[*]强推荐(I/A)
[*]超声引导S-FICB用于髋部手术镇痛。
[*]0.25%~0.5%罗哌卡因作为首选药物。
[*]谨慎推荐(IIb/C)
[*]佐剂使用需知情同意。
[*]ON阻滞不全时联合补充阻滞。
总结:FICB技术的核心在于精准掌握解剖与超声影像,建议通过模拟训练(至少20例)后再开展临床操作。完整记录阻滞范围、药物剂量及并发症数据,以持续优化技术。
来源:中华疼痛学杂志END
关注新青年麻醉论坛,公号内回复:关键词xx,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支持标题+全文检索,多个关键词检索,海量知识库随时搜索,欢迎大家分享使用!
▲长按二维码搜索更多精彩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