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cn99 发表于 2011-8-4 22:36:48

β受体阻滞剂平息交感风暴

  对心脏麻醉医生围术期处理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傅向华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http://pic2.cmt.com.cn/WebImages/9235/9235_961e778a-1982-42b2-b693-e8316fac1926.jpg
http://pic2.cmt.com.cn/WebImages/9235/9235_610cb5ee-81ad-4830-af1d-e38cd83b6ce4.jpg
http://pic2.cmt.com.cn/WebImages/9235/9235_76be87c8-8fde-4143-9c8b-580890cbb860.jpg

 我国医生,特别是基层医生常对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作用过度担心,限制了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其实,兼有心肌保护和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在复杂难治性交感风暴的干预中,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正如以下病例……
  病例介绍
  病史
  44岁男性,因“持续胸闷24小时”入院。24小时前,患者在剧烈活动后出现持续不缓解的胸闷,被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梗)”,未接受再灌注治疗。该患者有糖尿病 病史1年,其母有心梗病史,其弟于心梗后猝死。
  检查
  患者入我院后,血压为92/60 mmHg,心率为117次/分,半卧位,无颈静脉怒张,双肺有湿性音,奔马律,无心脏杂音。心电图I、aVL、V1~V6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0.2~0.5 mv。心肌酶水平明显升高。B型钠尿肽水平为1620 pg/ml。胸部X线示双肺渗出性病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8%、左室室壁瘤形成。该患者被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心衰)、左室室壁瘤形成,2型糖尿病”。
  治疗
  患者接受抗血小板、抗凝、降脂、抑制心室重构、利尿及扩血管等药物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肺部音减少,心功能改善(LVEF 40%)。患者入院10天后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提示前降支近端管状偏心狭窄95%(TIMI血流Ⅱ+级)、中段有弥漫斑块浸润,第一对角支存在斑块浸润、开口处狭窄70%,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散在斑块浸润,不存在有意义的狭窄。术者在前降支近端置入1枚支架。术毕,患者的左室舒张末压为18 mmHg,左室室壁瘤形成,再灌注情况改善(TIMI血流Ⅲ级)。
  室速室颤
  术后7天,患者因精神兴奋,于晨间8时出现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医生予以利多卡因静脉推注(100 mg),间断反复推注4次后改为静脉点滴(1 mg/ml),但室速、室颤仍反复发作;经胺碘酮治疗(150 mg静脉推注、1 mg/min泵入)之后,患者的心律失常得以控制,即刻血钾和血镁水平分别为4.1 mmol/L和1.0 mmol/L。此后,患者口服胺碘酮治疗,病情平稳。
  交感风暴
  一周后,患者因兴奋于晨间8时再发室颤,后者经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心电图无明显ST段抬高,心衰症状未加重,但室速、室颤仍不断复发,伴有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示持续性室速、不规则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血钾水平正常。医生考虑该情况为“交感风暴”,立即给予患者电除颤复律、安定(10 mg)和美托洛尔(5 mg)静脉推注后,未消除室速和室颤。随后,该患者接受间断电除颤(共40余次)联合美托洛尔(1500 mg左右、即300支)静脉推注,病情逐渐平稳,室速、室颤未再发作。此后,口服β受体阻滞剂(维持剂量为100 mg,bid)逐步替代静脉用药。患者于10天后出院,6个月后,该患者可从事一般日常活动,无胸闷气短。
  交感风暴发生机制
  在急性心肌缺血、心衰或机体应激状态下,交感张力和血液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室颤阈值降低。骤然增加的交感神经张力水平迅速引起钾离子分布、转移和代谢异常,恶化心脏电生理环境,极易激惹出室速、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此种状态下的心电不稳状态可进一步加重心衰,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交感张力水平进一步增加,常导致心律失常恶化且难以被纠正,甚至诱发“交感风暴”。对胺碘酮和利多卡因反应欠佳的难治性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的室速、室颤,经反复除颤的室速、室颤尤为如此。
  指南 建议
  200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专家共识全面介绍了β受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降压、预测猝死和早期干预急性心梗的作用。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学会(AHA)和ESC发布的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认为,对于多种器质性疾病,无论是否存在心衰,β受体阻滞剂是减少心脏性猝死的主要药物,安全且有效。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专家共识明确指出,β受体阻滞剂可有效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运动诱发出的心律失常、急性心梗、围手术期心律失常和心衰相关心律失常,并可有效预防心源性死亡(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
  我国卫生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诊疗路径规定,如无禁忌,急性心梗早期患者均应常规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
  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
  具有广谱和多重电生理作用
  广谱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具有全方位的抗交感效应和抗缺血效应,以及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对自律性、触发性、折返性心律失常均有治疗作用。
  中枢性抗心律失常 此类药物还有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可阻断中枢β受体,发挥中枢介导性保护作用,迅速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和血浆中肾上腺素水平,相对增加心脏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在急诊重症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治疗中,医生须采用易于透过血脑屏障、脂溶性较强的静脉β受体阻滞剂制剂,以快速有效地阻断全身交感神经活性。
  该药效应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相关 当交感神经张力较低时,β受体阻滞剂的电生理作用及其对心律、心率的作用不明显;当交感神经兴奋时,此类药物作用较为明显。除预激综合征等极少数情况外,凡是快速性心律失常,均伴有不同程度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属于β受体阻滞剂治疗适应证。而对伴有高度交感神经激活,急诊重症恶性心律失常则应当使用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
  对于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于高交感张力状态下发生急性低血钾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医生应在提高血钾水平的同时,予以β受体阻滞剂静脉制剂,可有效降低交感张力水平,纠正钾离子代谢、分布和转移异常,提高室颤阈值,防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美托洛尔
  5 mg静脉给药,可间隔2分钟后重复给药至最大剂量(15 mg)。国外研究发现,静脉注射该药0.2 mg/kg,可完全阻断交感神经。
  艾司洛尔
  用于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常以0.5 mg/(kg·min)速度缓慢静脉推注约1分钟,随后自 0.05 mg/(kg·min)开始静脉点滴维持治疗,最大维持剂量为0.3 mg/(kg·min)。
  普萘洛尔
  1~3 mg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5分钟后可重复给药,总剂量可达5 mg

zasdzcc 发表于 2011-8-9 17:36:13

谢祥子有价值的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β受体阻滞剂平息交感风暴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