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镇医院,看看麻醉现状
今年快过去了。我在今年去过了三家乡镇医院做麻醉。我去只是帮帮忙。我想说一些我看到的东西。乡镇医院的总体情况在逐渐好转。都盖了新楼,但不能说大楼。有二层的,也有三层的。总面积不大,但都具备了内科、外科、妇产科或儿科病房。他们把手术室都安排在了二楼。但是没有电梯,有一家医院安排的有意思,手术室在二楼,外科病房在一楼。手术后的患者需要用担架抬着走楼梯。旧的手术室基本都是小白瓷砖贴墙,水泥地面。新的手术室用的是大块瓷砖。空调都是柜机,但是有的效果差些,在这麽冷的冬天,温度上不来,医生护士觉得冷,病人也冷。病人基本都是穿着自己的棉衣躺在手术台上。但是手术的时候必须掀开衣服。冷啊!有的还用他们的土办法:用95%的酒精,倒半瓶在一搪瓷洗脸盆里,打火机点燃,几分钟就烧完了。房间温度迅速上升。医生护士们迅速给患者消毒,自己穿好手术衣,马上开始手术。我觉得这样做挺危险的,房间不大,人都在房间里,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氧气桶距离也就是2、3米远。他们却不以为然,好像是经常这么做。
在这些医院可以做的手术不多,阑尾切除、剖腹产、简单骨科手术等。开腹胆囊切除手术算是大手术了。今年,由于有了农村合作医疗,患者增加了许多。手术量也随之增加。
手术室护士,有的医院固定,有的医院不是固定的,是轮转着的。护士们每一个科室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如果没有手术,护士们还是回到病房去正常的做护理工作。
下面来谈谈麻醉的现状。麻醉谈不上有科,只是一个人或者加上两个护士。麻醉医生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中专毕业,有6至8年的工作经验,都有到上一级医院进修的经历。他们做的多是硬膜外麻醉,全身麻醉每年也就数例。几乎自己不能开展全身麻醉。麻醉机都有带呼吸机的,只是用来给患者吸氧用的,多数都是鼻导管吸氧。呼吸器常年不用,我都担心不能用。还好,检查了一下,都可以用。因为需要才刚刚有了一些麻醉药品,有安定没有咪唑安定,有了异丙酚(我们俗称牛奶),没有肌肉松弛药,没有吸入麻醉药,没有拮抗药,没有降压药,有阿托品麻黄素。没有一次性吸痰管,没有一次性气管导管。有喉镜,比较老式的。买来了碱石灰。做全麻的时候需要别的医院带来他们没有的东西。输液的种类少,只有晶体液,没有胶体液。没有血库,一般涉及到输血的手术他们不做。凝血的药也没有,甚至没有明胶海绵。监测方面,都有了多功能监护仪,基本的包括了心电、无创血压、脉搏氧饱和度、温度的监测。没有呼气末二氧化碳、麻醉气体浓度、有创血压监测,基本上用不上。
敷料、手术单都是又小又单层,甚至有的用化纤的确良布。用过的大纱布中纱布都要洗过后再用,当然要消毒。手术床都是老式的,用了不下十几年。无影灯是老式的多头无影灯,固定在屋顶毫无遮拦,锈迹斑斑。手术室的无菌观念差些,要求低。患者躺在冰冷的手术台上,没有垫任何单子,直接接触皮垫子。接送患者的推车上也没有垫被,盖的被子也小。患者都是农民,身体还比较结实,不娇气不计较。在乡镇医院,能省的都省了。医生们要考虑为患者省钱。
要开择期手术的患者,一般术前检查在门诊做好,血常规,血生化等。手术的前一天晚才住院,手术后都是尽快出院。好像已经习惯这样做了。
麻醉科也陆续开展了无痛人流、无痛胃镜及术后镇痛工作。大部分腹部手术的患者还都要镇痛泵,这个钱好像舍得花。
去他们医院,他们都很谦虚,直说,我们这里条件差,比不上你们。
条件虽然差,但是在不断的改善,乡镇医院会越来越好。
(文健的BLOG) 硬件要靠政府投入
软件要靠上级支持 基础是没法与上一级医院比的,全年收入还不够一台麻醉机的钱,让基础如何配备。 乡镇就那样子啦.做的人心都凉了. 中国特色,是对生命的漠视,对生命的极端不重视,ZF应该加大对区级医院的投入和低收入家庭的医保,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的安全 呵呵,是我们的真实写照! 出血多了马上可以查血气 输血指导可以随时查TEG 呼末检测判断潮气量大小```````
现在在大医院方便惯了以后如果到小医院怎么办啊
悲哀``````````` 其实一直敬佩基层医院的麻醉医生,大医院的麻醉医生不好干,基层的就更加不好干了。即使如此,在简陋的设备下完成了很多手术。真的很佩服他们:victory: 祥子说的我也听我们科下乡的医生说过,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这个现状不知还要持续多少年? 有的基层医院没有独立的麻醉科,甚至有的麻醉医生同时也是外科医生
据一个朋友说。他的病人手术的话自己不敢做麻醉,还好是2个人对着手术,否则麻醉就是问题了。 本帖最后由 garfield1129 于 2009-9-14 11:59 编辑
这条件算好的了,我读研时,暑假去三下乡,到那镇医院真把我吓死了,看得真让人寒心啊,我以前一直都不知道还有条件这么差的地方,那手术室破的恨不得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无影灯是落地的,四只眼还瞎了两只,麻醉机呼吸机时好时坏,监护仪是什么牌子的我也不清楚,没有心电监护电极片,更不要说什么呼末二氧化碳、微泵了,上全麻全靠我跟老板两人捏皮球,牛奶稀释在盐水里,全麻深度就靠调节牛奶滴速,牛奶,咪唑,万可松等等全是我们自带,喉镜、气管导管自带,洗手衣也不知道是哪辈子洗的,总之我不敢贴身穿。无菌观念极差,听说上面来人了,衣服也不换就进手术室来慰问,手术过程中,还不停的有食堂大师傅推门进来问啥时候好,说菜已经做好了,等我们去吃呢,我当时真是彻底无语。全院一共就一台监护仪,全麻病人回病房,不上监护我觉得害怕,只有给足拮抗,虽然只有诱导时给了咪唑2毫克,但是结束时我还是常规给了氟马西尼,纳诺酮也给了80微克,新、阿也是常规了。什么血库啊,胶体啊,根本都不奢望了,晶体都只有NS,LR居然都没有啊,在下面医院上麻醉真是欲哭无泪啊。
下午是个骨科的,他们医院领导说让我们指导指导,休息一下,他们本院的打个腰麻就行了,那天我第一次考到了那种反复消毒的腰麻包,从我实习到读研真就没见过,里面的消毒钳是一把爱力斯,已经完全没有金属光泽科研了,那洞巾也不知道是从那块破床单上随便扯下来的,反正就是那种随便找块破布,在上面绞个洞的感觉,搪瓷的小药杯也是面目全非,连30毫升注射器都是废物利用,那注射器不知道那个粗心的护士洗的时候把那活塞弄坏了,尾巴上还缠着胶布,那医生看见我吃惊的眼神,自己也不好意思了,笑着说条件很艰苦......
还有,我都怀疑那消毒的碘伏浓度不够,颜色淡的想泡了N次的茶叶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我说你们有没有碘酒酒精啊,用那玩意消吧,我心里稍微舒服点。那个无菌包是把腰麻和硬膜外的东西打在一起的,我怀疑那硬膜外导管也不是一次性使用的,也不好多问。打完腰麻,他也不急着调平面,而是忙着收拾那个唯一的穿刺包,我看着急啊,实在受不了了,帮他摇床,侧平面,顺面说一下,那床我也不会摇,主要是真没用过那种床。
临走时差点一激动把我的welchallyn喉镜(上临床时药贩送老板的,老板转送给我的)送给他,后来一想送给他也没用,他又不能上全麻。
后来回到科里,我经老板批准,找总务老师在仓库里翻出一些老家伙比如什么腰穿针、硬膜外针、导管,又从医院消供中心自己花钱买了点报废的器械,主要是不锈钢的药杯、碗盘、爱力斯钳之类的,其实说是报废的都比较新,起码能用啊,还有就是跟消供中心的老师要了点玻璃注射器,回科里找护士长死缠烂打要了些做敷料用的边角料,找了个小裁缝店做了几块洞巾,然后给他们寄了去,寄还挺麻烦的玻璃注射器要拆下来用报纸裹好了,EMS还寄不到,只能寄挂号包裹,费劲死了!
有钱人啊,你们就少挥霍点吧,积德行善去赞助一下这些可怜的卫生院吧 11# garfield1129
看完了,无奈、心寒,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