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应花多长时间使一颗骤停的心脏重新跳动?
任何一部医学题材的剧集里都可能出现病人心脏骤停的镜头。当病人身体出现剧烈颤抖,剧中技艺精湛的医生便会迅速召集一批助手,对病人进行电击、按压病人胸部或者给病人注射肾上腺素,直到心脏重新开始跳动。在电视剧中,医生的努力几乎都能很快见效,可谓令人惊叹。然而悲哀的是,现实可要比电视剧残忍得多:在医院里心脏骤停的患者中,医生能抢救过来的只占二分之一,能一直活到出院的病人只占六分之一。医务人员最难做出的决定之一就是要对患者抢救多长时间,以及应在什么时候承认失败,放弃抢救。
最近英国医学杂志《柳叶刀》②登载了一篇新文章,该文章旨在为医生在面临上述难题时提供一些科学依据。由密歇根大学的布拉马基•纳拉莫苏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查看了2000年至2008年间,美国435家医院6.4万名曾出现心脏骤停的病人的病例数据。目前,针对医生应该对医院里心脏骤停的患者抢救多长时间,医学界还没有官方规定来对此作出具体的说明。因此,该研究报告的作者想知道不同的医院在尝试心肺复苏时所花的时间是否存在差异。果然,各医院所花的时间是不同的。研究者们按抢救时间将医院分成了四个等级,抢救患者(这些患者最终死亡)持续时间最短的四分之一的医院其心肺复苏时间中值为16分钟,而抢救时间最长的四分之一的医院则为25分钟。
抢救时间持续的长短非常重要,因为研究者们还发现,抢救时医生们坚持得越久,病人存活的几率就越高。在抢救持续时间最短的那些医院,45.3%的病人恢复了血液循环,而活到出院的病人占了14.5%。但在抢救时间最长的那些医院,这两个数值分别是50.7%和16.2%,都比前者提高了12%。
医生们不愿意花太长时间进行抢救,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担心长时间的大脑缺氧会给病人的大脑造成损伤。但此次研究在考虑年龄、综合健康状况等因素后发现,经过医院长时间抢救而醒过来的病人,患神经损伤的风险不会比别人大。
在一个相当常见的医学程序中,这样大的出入看起来似乎很奇怪——如果所有的医院都能做到像那些最尽力的医院一样,那么一年就有几千条生命能得到挽救。然而,大量的医学实践都只经过少量的科学验证,这意味着如何治疗通常取决于医生个人的观点、判断和偏见。
医务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是医疗决策十分复杂。比如,医生在决定是否要继续进行胸外按压时,必须将许多因素考虑在内,包括患者的年龄、患者正在承受的其他病痛,以及治疗药物给患者带来的药效。如此多的混合因素使得评价任何一种治疗的总体有效性变得十分困难——除非你像纳拉莫苏博士和他的同事那样,拥有大量数据可以用于分析。
正如任何科学性研究一样,纳拉莫苏博士的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一家更好的医院其技术更加高超,医生也更加优秀,但同时,这样的医院愿意抢救患者的时间也更长。因此,博士指出,他们的研究无法确定心脏骤停者存活率高是因为抢救时间长还是技术和医生医术这两个因素造成的。任何一次抢救的临床细节都十分复杂,这意味着此次的研究报告也无法对医生应应进行多长时间的抢救给出任何硬性规定。但报告明确显示的是,如果医务人员愿意略微延长抢救时间,那么就能有许多生命得到挽救 我们一般坚持40~50min,这要看病人的疾病,年龄,身体状况,停跳的原因。应该说时间长一些,希望就会大一些。前些天抢救了一个大出血停跳的病人,按压了40多min。预后非常好,没有任何并发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