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cn99 发表于 2015-3-25 12:02:28

李金宝教授:高危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优化管理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外科领域技术不断发展,当今麻醉医师所面临的患者类别与手术挑战与过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高难度手术开展比例日趋增加,合并多器官病变的高龄患者越来越多。患者能否安全度过围术期,对临床麻醉医师工作提出了挑战。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高危手术、高危患者的围术期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本身、手术种类两大方面。充分的术前检查与准备,可有助于降低围术期不良事件发生,而完善的围术期管理,则有助于提升患者安全。

  恰当合理的监测手段,有助于麻醉医师更全面把握患者围术期各项指标,以指导临床决策。其中的重要一环,便是围术期液体和血流动力学的优化管理。本文结合目标导向治疗最新进展和高危手术和患者的特点,解析如何实施血流动力学优化管理。
李金宝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科 副主任一、充分认识高危手术和高危患者

  1988年,Shoemaker WC制定了高危手术患者标准,包括术前存在严重心肺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恶心肿瘤的广泛切除术(如食管或胃切除、手术时间>8 h),存在严重的复合创伤(如>3个脏器,存在>2个开放性体腔),急性大量失血(Hct<20%),70岁以上或存在一个或者多个重要脏器生理功能储备明显受限证据,休克(MAP<60 mm Hg,CVP<15 cm H2O、尿量<20 ml/h),败血症(血培养阳性、WBC>13,000、弛张热、循环不稳定),呼吸衰竭(PaO2<60 mm Hg,机械通气维持>48 h),循环不稳定的急腹症(如胰腺炎、肠坏死、腹膜炎、肠穿孔、消化道出血)急性肾功能衰竭(BUN>50 mg/dl、Cr>3 mg/dl),大动脉疾病的终末期累及主动脉的晚期血管疾病。

  高危手术患者容易发生氧代谢障碍,例如氧供应不足、氧摄取利用受限。维护氧代谢平衡,成为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核心,也是液体和血流动力学优化管理的目标。氧供需平衡要综合考虑氧供应(DO2)、氧摄取与利用、氧消耗(VO2)。DO2是每分钟供给机体的氧量,它与氧分压、心排出量、血红蛋白含量有关;VO2是机体每分钟消耗的氧量,正常情况下位250 ml/min,占DO2的1/4。例如,动脉血氧饱和度为100%,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为70%,冠状静脉SvO2则低至35%。值得一提的是,准确的SvO2必须从肺动脉抽血检测,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cvO2)多从锁骨下或颈内静脉抽血检测,不能反映下腔或冠状窦的血液回流。一般而言,ScvO2比SvO2高5%左右。

  临床上,ScvO2比SvO2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换言之,二者在评估组织水平氧供及氧耗上,具有相似价值。SvO2的降低常提示组织氧供受到威胁,患者可能存在低CO/CI(低血容量、左室衰竭)、低血红蛋白(出血或血红蛋白功能异常)、低氧饱和度(肺功能不全)或高氧耗。SvO2的不同程度的降低,常提示组织缺氧程度,这有助于麻醉医师对患者早期诊断并进行干预处理。

二、围术期高危患者优化管理的价值

  临床常规监测手段主要包括ECG、HR、BP(MAP)、VP、SpO2。当机体失血量<20%时,MAP仍可保持稳定。组织低灌注常早于低血压的出现,因此MAP不能估测容量的反应性。此外,对于出血性创伤患者,氧供与SBP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换言之,单纯监测HR和SBP无法揭示低容量,反而可能掩盖了低灌注的状态。

  大规模临床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出现大多系氧供应与氧消耗失衡所致,机体出现氧债。机体出现贫血、缺氧、血容量不足导致氧供应不足,术后发热或低体温、休克、脓毒症、疼痛、应激和紧张,则导致氧消耗增加。当氧债<100 ml时,患者生存率等预后最好;氧债为100~120 ml时,死亡率开始增加,当其>140 ml时,患者死亡率显著增高。尽早干预(1~2 h)纠正氧债有助于保障高风险患者的围术期安全。

  优化氧供的方法包括吸氧或机械通气,充分及时的液体复苏,恰当的心排出量,以及灵活使用血管活性药物,通过调整微血管张力,改善微循环灌注。也可通过恰当的镇静、镇痛与肌松以达到足够的麻醉深度,来减少机体氧消耗。

  合理的血容量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死亡发生率。有统计发现,美国2001年2400万例手术中出现1.5%的死亡患者,其中80%系血容量处理不当。近年来兴起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T)则被认为可明显降低危重患者院内病死率,其原因正在于GDT抓住了液体治疗的核心目标,即维持恰当的组织灌注,进而在呼吸、耗氧、循环和血红蛋白等管理上设定恰当目标值。从2004年到2012年,国际拯救脓毒症运动联盟的脓毒症三版指南中,均强调了GDT的价值,以确保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在充分容量复苏后ScvO2≥70%、ScO2≥65%。

  GDT的治疗策略与目标是扩容以保持每博量(SV)最大化、保证氧供(DO2>600 ml/(min·m2) 和ScvO2>73%)。从1988年Shoemaker WC在德国首次实施GDT至今,全球已有数十项关于GDT的临床研究。多篇循证医学研究也证实,高危患者实施GDT能显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围术期死亡率,减少住院费用。更重要的是,GDT还可改善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三、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

  SV、每博量变异度(SVV)、DO2、ScvO2均能作为GDT实施时的监测目标,关键是如何监测并获取上述数据。据我们所知,血流动力学是研究和衡量循环系统血液流动循环效率、心脏收缩性能、评定心脏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者心血管疾病时的心功能状态。此外,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大多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临床最常用的血管压力(平均动脉压、收缩压、中心静脉压)及心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容量负荷状态。换言之,压力并非液体容量反应性的良好指标,用其预测液体治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不超过60%。依据ScO2实施血流动力学优化管理策略见图1。  在反映机体前负荷的指标中,SVV与脉搏压变异度(PPV)能较好预测机体对输入容量的反应性,指导容量治疗,避免液体过多或不足。SVV被证实是前负荷反应性特异性与敏感性俱佳的指标。SVV可在给予患者液体输注前预知能否从容量治疗中获益。当无法实施SVV监测时,可通过液体冲击试验或被动抬腿试验(PLR)以判断增加液体入量是否改善CO。

  SVV测量的前提是,无自主呼吸的机械通气状态、潮气量至少达到8 ml/kg、心律整齐。临床上,建议对中高危外科手术患者实施SVV、CO及ScvO2监测,通过SVV进行液体管理。一般而言,若患者SVV>13%,则可尝试进行补液,若SVV<13%,而仍需要优化SV或CO时,则建议实施强心或扩血管处理。不过,实施GDT仍受多种临床问题的挑战,如扩容的时间,扩容的液体入量(干or湿),扩容液体种类(晶体or胶体)。

  目前,实施SVV监测的主要工具为FloTrac技术。全球已有较多通过FloTrac监测SVV的临床研究,发现优化SVV可降低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住院时间等。Cecconi等选取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以液体治疗后SVV<10%为GDT标准,发现GDT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幅达71%。Benes等选取120例高风险腹部大手术患者,发现液体优化治疗(SVV目标值小于10%,输注胶体液30 ml/kg)可使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幅达54%。(出自门诊杂志 新青年麻醉论坛)

heshunhua 发表于 2017-8-16 10:32:40

很好,但是不是很详细

Naci... 发表于 2024-6-1 18:37:12

举个实例就更好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金宝教授:高危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优化管理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