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看门道:给热门急救科普视频挑骨头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段“白金十分钟”心肺复苏科普视频,视频拍摄精良,边唱边示范的方式,节奏很欢快,情节设计也很幽默好玩,得到很多的点赞转发。作者也是急救圈熟悉的同道,神交已久的朋友。
对于夜鹰这种对急救内容“鸡蛋里挑骨头”的人来说,自然拿来仔细琢磨一番,还真琢磨出几个问题来。与大家分享,以让急救科普更准确传播,同时也希望有改进的第二版。
诸位看官,先看视频,好玩有趣。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I5NjEwNzU1Mg==/v.swf
接下来开始挑骨头了。
第一块骨头:识别心脏骤停,公众不推荐触摸颈动脉搏动。
白金十分钟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科普项目,做了很多工作,现在影响力蛮大的。因此这个视频还是面向公众传播的。
当一人突发倒地,首先应该确认环境安全,然后上前评估患者反应和呼吸。无反应无呼吸或濒死喘息者,给予心肺复苏;无反应有呼吸者,给予侧卧位。不推荐公众使用颈动脉搏动判断技能。因为即使对医生来说,判断脉搏有时也是有困难的。
在本视频中,医生是使用了判断反应+脉搏的方法识别心脏骤停,这不适合公众推广,也不符合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
因此,每两分钟心肺复苏后,对公众来说,也仅仅评估反应和呼吸,不需要判断颈动脉搏动来确认患者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第二块骨头:模拟人示范,胸外按压太快太浅。
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是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快速按压、深度按压、充分回弹、减少按压中断、避免过度通气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五大要素。
视频中,在模拟人胸外按压环节,示范者的按压频率超过了150次,按压太浅,显然复苏质量不高。目前认为,最佳按压速度是100-120次。这需要反复训练。
在国内一些急救现场,很多公众不知如何识别心脏骤停,摸鼻息的、听心跳的、搭脉的…..五花八门,甚至有些急救培训导师教授学员对所有失去反应的患者,不去评估是否有呼吸,就给予胸外按压。
这都是不对的。
何时启动心肺复苏必须有足够明晰的阐述。才能将急救技术有效发挥作用,有的放矢。
众多的文字、图片、视频急救科普知识得以在新媒体上广泛扩散,是急救知识传播的机遇。但是,希望原创者可以在内容上反复审核,确保正确并且适合公众,创作出越来越多的精品内容。
(转自:急诊夜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