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yz-cn99 发表于 2015-9-4 09:09:12

2015年浙医二院第九届广济神经科学与疼痛高峰论坛通知


◀▶尊敬的各位专家: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济学术周创办于2007年,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八届。在全院的持续打造下,“广济学术周”已成为浙医二院每年最重要的学术盛会,它承载着我院“科技创新、服务大众、引领未来”的希冀,每届学术周均有众多国内外知名院士、专家学者应邀前来参观指导、交流讲学,代表了浙医二院学术交流活动的最高水准。
我们定于2015年9月18日在杭州举办“浙医二院第八届广济学术周——广济神经科学与疼痛高峰论坛”,具体日程安排如下:
会议时间:2015年9月18日(周五)8:00~17:00
会议地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解放路院区国际保健中心16楼1号会议室
报名费用:本次会议无需任何注册费用,会场将提供免费午餐(简餐)
会议日程:
时间讲座主题授课专家
08:15~08:25开幕式医院领导
08:25~09:25在外周神经调控中“穴位”传递是什么意思韩济生院士
09:25~10:25大脑高级功能认识上的鸿沟杨雄里院士
10:25~10:50拍照、茶歇
10:50~11:50NMDA受体与疼痛罗建红教授
11:50~13:30中午简餐
13:30~14:10轴突离子通道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播舒友生教授
14:10~14:50伤害性感受器与外周镇痛赵志奇教授
14:50~15:30Roles of cAMP signaling in primary sensory neuron excitability宋学军教授
15:30~15:40茶歇
15:40~16:20共情:缓解医患矛盾的生物-社会心理-行为学基础陈军教授
16:20~17:00慢性疼痛的细胞因子微环境理论
刘先国教授

部分专家介绍:韩济生院士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在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机理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中枢阿片肽与抗片肽相互作用机理方面处于国际前沿,神经刺激疗法用于治疗海洛因成瘾开创出新领域。
杨雄里院士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神经生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脑科学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大辞海”、“辞海”副总主编,“Progress in Neurobiology“编委。在视网膜中信号传递处理及其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重要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专著、译著多册,曾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精英。
罗建红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基础医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卫生部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筹)主任,中国神经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解剖学报副主编, Neuroscience Bulletin 常务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突触功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曾多次获得国家重点项目,参编参著10余部,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务院颁布的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研究型大学高层次医学生培养新体系的创建,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浙江省科技进步奖。
赵志奇教授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特聘教授、脑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医学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PI,博士生导师。曾长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和生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和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上海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等。先后承担3项基金委重点课题、科学院攀登计划课题和3项“973”课题等多项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痛觉信息传递、调制的细胞分子机制。
陈军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所长,全军脑应激与行为重点实验室主任,第四军医大学功能性脑疾病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长江学者”岗位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政府特殊津贴和“三秦”人才。国际脑研究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常委;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三、四届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五、六届委员;中国生理学会转化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

宋学军教授中国科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神经科学和麻醉学博士后。先后任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和帕克大学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并兼任帕克大学帕克研究所副所长基础研究部主任。 2013年与韩济生院士一起创建北京大学医学部疼痛医学中心。现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和疼痛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疼痛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神经科学、疼痛医学和麻醉学。

舍友生教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理事、上海神经科学学会理事。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的资助。舒友生实验室主要利用电生理、离子成像、计算机模拟和免疫组化等技术方法对大脑皮层神经元和神经网络电活动的形成机理和编码机制进行研究,致力于从细胞和网络水平阐明正常的脑功能机制和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基础。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Nature Neuroscience、PLoS Biology、PNAS等国际刊物上。

刘先国教授中山大学疼痛研究中心主任、生理教研室主任、广东省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主要学术兴趣是慢性疼痛的中枢和外周机制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等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被他人引用3000余次。2014年被Elsevier列入中国高引用学者名单。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Neuropsychopharmacology,Pain Physician 和 Pain等国际知名杂志。曾为Science,Clinical investigation和Pain 等十余种国内外杂志审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015年浙医二院第九届广济神经科学与疼痛高峰论坛通知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