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发表于 2015-11-10 12:20:08

医者人心:局外人看麻醉

                        

作者:汪卫东,【医者人心】授权


学医的经历加上手术麻醉科工作的契机,我总是比常人更加熟悉我们的医疗团队。

在手术室,我可以看到手术医生精湛的手术功底,一气呵成的时候,我会误以为这简直是一个神奇的魔术。他们是魔术师,拥有魔术手。

我也可以看到我们手术室护士手术配合的麻利干练,那一刻她们简直无所不能。
只是,今天,我更愿意和大家聊一聊我们的麻醉,我们的麻醉医生。

麻醉最早可追溯到人类历史最古老的石器时代,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也已有针刺治痛的记载。

在历史浩瀚的长河里,麻醉学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更是每一个麻醉人心血的结晶。他的高度和深度让无数人望而却步。

当然,我不是麻醉专业,也不是麻醉医生。于麻醉而言,我是一个局外人。
所以我更适合与大家一同去了解我们有些陌生的学科以及为这个学科默默奉献,一心拯救患者生命的麻醉医生。先与大家分享身边两个小故事。
一次,在配合手术的时候,年轻的外科医生招呼着旁边的麻醉医生,“麻醉师,麻醉师……”。麻醉医生没有搭理,埋头继续着自己的工作。年轻的外科医生有些尴尬。也是在突然之间,改口道“麻醉医生”。

也许在外人看来,一个称呼的变化不足以如此矫情,但其实不然。一个所谓称呼的改变,其实是一个行业,一种观念的进步的表现。

“麻醉医生”是对他们最专业、最职业的称谓。

据我所了解的麻醉医生,他们和大外、大内片的临床科室医生一样要参加执业医师考试,他们也大多一样需要经历5年本科,3年硕士的学习。他们的专业书籍同样是内外妇儿。

麻醉医生的能量是无穷的,他们的称呼往往是患者和同行所给予的。

所以,对于一个职业的外科医生来说,他们会尊敬地称呼自己最亲密的战友为“麻醉医生”。

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什么才是最成功的手术。

最成功的手术绝不是肿瘤的彻底切除,也不是病情得以控制,当然也不是麻醉医生插管的顺利,手术的最大成功,是临床医生和麻醉医生通力合作,把病人的损失降到最小,把病人的希望延续到最大。

所以,无论我们是患者,是护士,是医生,亦或是一个局外人,在肯定别人价值的时候,请礼貌的问候一句“麻醉医生”。





还有一个小故事同样发生在自己身上。

一个要好的朋友来医院手术,术前我问他:“你紧张吗”?他淡淡一笑,“开什么玩笑,你能看得出我紧张?不夸张地说,整个手术过程我都一清二楚”。接着他便比我还专业的给我分析了整个手术步骤。

说实话,听他说完,我都有一些惊讶,太专业了,他暗喜。当然我也领略到了度娘的厉害。

但我突然的一句话“术中麻醉医生需要给你插个管子……”,一瞬间,他焦虑起来了。“管子会不会插错?”“我就一直没有知觉吗?”“我会不会醒不过来?”,也是在突然之间,我知道我犯了一个大错。

我也突然很好奇,手术之前他做了很多功课,有些手术点甚至我都觉得陌生,难道他就丝毫没有关注自己的麻醉?

试探性地问了一句,“麻醉不就是打一针就睡着了吗?”

“打一针就睡着了”?这是非医学领域里最无知的认识,也是医学话题里最大的笑话。

想起瑞金医院麻醉科主任于布为医生曾经撰文,写过这样一段话: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美国着名华裔麻醉学家李清木教授在上海曾经讲过这个故事。很多美国人都认为,麻醉科医生的工作,不过就是给病人打一针、睡睡觉,那么简单,怎么拿的薪水却是美国医疗行业的第一(平均工资)呢?应该减薪。于是就有了一场非常热烈的TV辩论。绝大多数嘉宾,一边倒地支持给麻醉科医生降薪。这时,出席这次辩论会的麻醉科医生说了一句名言:“其实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全场立刻安静下来。他接着说道:“我打这一针是免费的,我收的费用,和我拿的薪水,不过是打完针后看着病人,不要让他(她)因为麻醉或手术出血而死去,并保证他们在手术结束后能安全醒过来。如果你们认为我钱拿多了,也没问题,我打完针走就是了。”从此美国不再争论麻醉科医生工资是否太高的问题了。

现在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会有些义憤填膺。我会觉得这帮人真可笑,怎么会这么无知。要知道,我所看到的身边这帮麻醉医生,他们都是神通广大的。

但我转而又一想,在我没有进入医院工作的十多年里,我也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更无知,麻醉,不就是打一针,有什么大不了的。

当然,即便是今天的医疗行业,尤其是基层医院,很多管理者的认识也不过是打一针就睡。

但今天不然,他们不是在现代人的印象中的打一针,睡一觉。他们的工作更专业,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

且撇开他们不具备“独需一针”的本领,就连设备也不会那么先进。因为我们知道,在麻醉技术不成熟的年代,即便是一个小手术,代价也是惨痛的。轻则病人凄厉哀嚎,重则性命无望。更别谈新手术的开展,大手术的成功。

那么麻醉医生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我可以用六个字来解答。

“安全、无痛、舒适”。

这是我所在的麻醉科科训,也是每一个麻醉医生的目标,这六个字悬挂在科室最醒目的位置。

那么,我们的麻醉医生到底在做什么呢?当我们以病人的角色走进医院的时候,我们又会如何接触到麻醉医生呢?

如果患者的病情符合外科手术的指征的时候,我们的麻醉医生便会出现了。他们需要针对每一个患者做最万无一失的术前评估。

术前评估是干什么?最通俗的讲就是看你是否具备手术的内在条件。外科医生只能告诉你,你可以手术,但真正让你手术的是麻醉医生,他需要综合考虑你的心肺功能储备,基础疾病,以及术中需要纠正的异常。

如果外科手术是一个浩大工程的话,麻醉医生就是总协调师。统观全局,缺一必失。

当他们认为具备手术的要素后,你可以进入手术室。在手术室,麻醉医生需要做什么?专业的解答是“术中麻醉与支持”。

在手术室里,安全第一,无痛是要求,舒适便是追求。此时,他们在主场。他们需要时刻紧盯监护仪。要知道“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手术结束也绝对不是单纯的关闭腹腔,逢好皮肤。这时候的麻醉医生还不会离开你,他们需要给术后的你提供麻醉监护,就是保证你苏醒过来,让你看到阳光。
这是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病人离开手术室,他们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完成。
我们的麻醉医生还在做什么,他们在忙着开辟疼痛治疗的新方法,新领域。神经痛、肿瘤疼痛……这些疼痛是人无法忍受的痛,在麻醉学科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麻醉人更加致力于缓解疼痛的治疗。

我们的麻醉医生还在做什么,他们需要参加相关临床科室紧急会诊,为重症患者提出关键的治疗意见;他们需要给重症患者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穿刺。

我们的麻醉医生在干什么,他们在自己的麻醉ICU,收治疑难重病号,他们协调多学科治疗,帮助病人转危,帮助病人康复。

我们的麻醉医生还要做什么?他们冲在急诊手术,病员抢救的第一线。心肺复苏,人工呼吸。

这些都是麻醉医生的工作,在梳理完麻醉医生的工作之后,我有些不可思议,转而有一些心疼。

我想起来前一段时间央视的一则报道“近两年,全国已有约十多名麻醉医生猝死,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青壮年”。

想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我仿佛看到那些痛心的画面,孩子失去了爸爸,白发人送黑发人。我也想问,医者,为什么不能自医?

当然,这样的媒体报道,也至少让人们意识到去关注麻醉医生的健康。在“麻醉医生猝死”的新闻变得有些频繁甚至于集中的时候,人们不能理解,为什么麻醉医生更容易猝死。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一个字“累”。在高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人被一点一点的消耗掉了。

麻醉医生是怎么支配掉自己的身体的?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一位麻醉科医生每天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已是很平常的事。从早晨七点半上班开始,他们需要固定在自己的手术间。主治往往是到三个手术间,在这一天里,他们除了匆忙地吃饭和解决基本的生理问题,其余的时间就都死盯着病人的监护仪。

当然,抛开这些超负荷工作,他们还需要承受手术室的环境压力,麻醉废气、医疗射线照射,这些都在慢慢地侵蚀着麻醉医生的健康。

麻醉医生是怎样支配掉自己的身体的呢?

以一个手术间为例。一个常规手术间工作时间是从早晨8点开始到晚上5点结束。大手术安排两台,病人病情相对较重,术中突发情况也会多。那么这意味着在近十个小时的时间里,除了解决个人生理问题,他们需要时刻紧张的关注病人的生命体征,需要大抢救,他们要赢在第一时间。这样的疲惫是必然存在的。

倘若安排的是相对小一点的手术,他们又需要频繁的手术换台,这样的车轮战让麻醉医生忍受身体疲劳的同时,他们更大的折磨就是精神的高度紧张。

记得每年接近年终时,我们的科主任总是让大家绷紧一根弦。用他的话说,麻醉科只要有一个事故,这一年的工作都是零。

这就是麻醉事故,“一旦出现,非死即残”。

我忽然想到朋友手术后,我把手术中拍到的几张画面给她看,他看着插管后躺在手术台上的自己,看着围在手术台的外科医生和器械护士,忽然指着心电监护和各个管路,有些惊恐的的问了一句,“大家都忙着手术,还有人盯着这个显示屏吗?”,我告诉他: “有,一直有一个人,一直在盯着。寸步不离。他们就是麻醉医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者人心:局外人看麻醉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