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 发表于 2015-11-23 10:33:57

路在脚下-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曾因明

                                                

原创作者: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   江苏省麻醉医学研究所所长 曾因明
˜ 我与徐医麻醉学科一起成长,个人的成长与学科的发展是分不开的,环境、目标、机遇、发展与修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从谋事、成事而言,“道者,理念思路方法也”,正确的理念、清晰的思路、有效的方法是成事之三大要素。

˜ “成就”就是做前人未做过之事、未做完之事、未做好之事,做有意义与价值之事。

˜ “修身”是起点,也是基点,只有适应环境、改变自己,才能实现目标。在人生奋斗的道路上,要有“责人者弱、责己者强”,以及做大动作不做小动作的理念与胸怀。

˜优秀学科带头人必须有较高的追求与奉献精神,较强的谋事成事能力,较好的情商。


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西游记》的主题曲有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 回答是:“路在脚下”。我对这个回答深有感触。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事实上每个人一辈子所经历的事,所走过的路是不尽相同的,但是,路就在每个人(你)的脚下。

我来徐州医学院已经55年,这一路走来,风风雨雨,酸甜苦辣,有太多的感慨,但首先要感谢领导、同仁、学子们对我的理解、肯定与支持。55年,我与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一起成长,个人的成长与一个集体的发展壮大是分不开的,因为环境、目标、机遇、发展与修身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事实。因此,没有徐州医学院的发展就没有我曾因明的成长。

1959年,我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被分配到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当时的附院只有3个手术室,4个手术台(其中一个手术室放2个手术台),手术室的条件非常简陋。那时同道们常说:“我们麻醉医生是凭一个听诊器、一个血压计、两根导管(气管及硬膜外导管),外加一个脑袋、一双巧手打天下的”,可见当时工作的艰苦程度。光阴似箭,回首既往,真是:“来时黑发今白头,弹指一挥七十九,敢问人生路何在,千里之行足下走”。我始终相信: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我命题为《路在脚下》,重点谈创业之路与感悟。

何谓“道”?中国历来讲“道”,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我在徐州医学院当了55年教师,开始时我一直问自己,究竟何谓“ 师 ”? 。这答案较易找到,因为《师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 。授业 , 我们天天在做, 讲课 、查房 。解惑,我们也在做,问题讨论,病例分析 。对于“ 传道 ”,则比较迷茫,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 道 ”,我要给学生传什么“ 道 ”,但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圆满的答案。直到去年冬天,在一杯清茶论知己时,一位朋友问我 :“曾因明,到底什么叫做道? ”,即何谓“ 道 ”?,这我才又开始认真的回忆与揣摩。何谓“道”?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指的是客观自然规律。因为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与结局都有其自身的规律,都有其因果联系,这就是“ 道 ”。我又想:“ 道 ”何用?我们传“ 道 ”、学“ 道 ”、悟“ 道 ”、用“ 道 ”的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用来谋事与成事的。很多人都在谋事,而谋事的结果则差异很大,有的是功成名就,这当然是最好的。也有事与愿违、或事倍功半、或一事无成、甚至身败名裂。因此,我认为从谋事、成事的角度来讲,“道”就是要认识、掌握和驾驭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提出:“道者,理念思路方法也”。那就是你怎么去认识、掌握、驾驭事物发展规律呢?有三个问题很重要:①有没有正确的理念;②有没有清晰的思路;③有没有实现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你要谋事、谋成事就要有理念、思路以及实现思路的方法。这种认识也可以看作是我对55年从医从教奋斗经历的总结,是否有道理、是否正确,还要靠大家通过实践去检验。

对“成就”的认识我相信在座的同仁特别是年轻的学生们都是有理想、有追求的,都想要一展宏图、有所作为或有所成就的,那么什么是“成就”?。我认为“成就”有两个要素,一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做前人未做完的事、做前人未做好的事;二是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意义或价值是指能否推动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成就”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创新和价值,两者缺一不可。你做的事只要有所创新,哪怕只有一点价值,你也是有一点成就。当然创新越多,价值越高,你的成就也就越大。

从1959年到1979年的20年,虽然条件很差,环境也很艰难,正值我国处在政治运动不断甚至“十年浩劫”时期,但我还是一直在努力,从临床研究到中药麻醉的实验室研究,从下放基层到在农村撰写《特殊病例麻醉处理》专著,但总体而言是处于个人奋斗的迷茫与思索的阶段,从奋斗的目标与层次上还是较低的,仅限于个人的努力与追求。真正从战术上升到战略高度,从个人升华到集体、从个人升华到学科;从我院升华到全国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高度去找到一条路,那是1979年以后的事,“要敢做前人未做过的事”的理念很重要,否则,我就不敢去碰创办《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这个难题的。因此,从迷茫到清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没有迷茫就没有清晰,从低级到高级也是一个积累与发展的过程,没有起步就设有强大。但关键是思索与“悟道”,是理念、思路与方法。


徐医麻醉学科发展之路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发展之路,是一条秉承上述理念,掌握国内外发展动态,从我国国情、徐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院情和麻醉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走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我认为每个人都要走自己的发展之路,每个人的路有共性,但更应有特性,“路在脚下”正是这个含义。概括而言: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发展之路的理念是要敢于做前人未做过的事,要继承,但继承的同时必须有创新。思路是以教育为切入点,鉴于徐州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医疗及科研为切入点是行不通的,从教育起步,以教育促进科研以及医疗的协同发展,最后达到医、教、研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方法是将国际经验与国情相结合,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相结合,发展阶段与不断发展相结合。也就是要“思之远、求之实、行之效、成之恒”。
徐州医学院麻醉学科发展之路可概括如下:
1984年,我院首先提出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创建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以能迅速改善我国麻醉学科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及整体素质,强化我国麻醉学二级学科的建设与发展。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麻醉学专业(本科)在我院招生。1987年麻醉学专业(本科)正式列入国家专业目录。
1986年,我到UCSF研修,认真考察了在Miller教授领导下的UCSF麻醉科的医疗、教育、科研状况,对我的人生轨迹起到重大影响。
1987年,发表专文论述学科建设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
1989年,《对我国麻醉学科发展模式的思考》 在国内3本杂志同时发表。
1990年,在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稳定与规范运行的基础上,提出并确立“以麻醉学专业(本科)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毕业后教育(PGE)为方向的办学方针”,对我院麻醉学教育的布局作重要结构性调整。
1997年,在研究生教育形成规模、质量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适时提出推进实验室建设,建设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为麻醉学科学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2001年,根据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确立我国麻醉学教育的总目标为:“在21世纪初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麻醉学终生教育体体系,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及继续医学教育”。
2006年,通过教育促进医院麻醉科建设,终于形成“大麻醉科”格局,最终实现医疗、教育、科研相互促进、进入良性循环的局面。
历史证明,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徐州医学院院情的正确之路。至2013年我院麻醉学专业已毕业本科生2870人,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645人,在校本科生1367人,在校研究生211人,其质量受到专家及用人单位的肯定。附院病房大楼手术室有手术台38张,PACU 15床,每个月完成手术近4000例。麻醉科ICU和疼痛科病房各40张床位。麻醉学重点实验室面积达4200M2,累计投入超过4000万元,2011年~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项,重点课题1项,纵向科研经费达6200万元,麻醉学科现有5位省特聘教授和一位长江学者。

感悟与体会1条件差也能有所为
年轻的我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怀着抱负与满腔热情从北京来到徐州,作为一名出生在渔米之乡的江南学子,当我来到徐州后感到环境与条件比我预想的还要艰苦,那时徐州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徐州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不仅名不见经传,而且整体条件确实很差,特别我是从北医过来的,反差确实太大。生活的艰苦还可以承受,但能否实现抱负与期望则较为困惑,当时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么差的条件我能有所作为吗?。虽然有思想困惑,但我一直在努力做,一直没有放弃奋斗,回想起来,我感到主要是与一个人的追求与理念有关,这种追求与理念又与一个人受到的教育特别是在大学阶段受到的教育与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是我上大学时在笔记本上写的第一句话,“不要做人类社会匆匆的过客,而要有所追求与作为”是我北医毕业后立下的誓言。我是江苏江阴马镇人(徐霞客的故乡,现改为霞客镇),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我一直对徐霞客为什么能成为地理学家不得其解,上大学时又对李时珍又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不得其解,只是感到太伟大了。然而却在这不得其解中植入了懵懂的理念,那就是条件不是主要的,主要是自身的奋斗与毅力。而大学里老师寓哲理于讲课的启示,使我的认识又得到升华。正因为如此,我没有把环境艰苦看得很重,而认为环境艰苦也“能”有所为。那么环境艰苦怎么作为?我认为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要认准、要勤奋,要不怕艰苦。就是我国的一句古语:“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做有心人、不艰苦奋斗可能就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更认识到,条件差与条件好,实力强与实力弱也不是绝对的,强中可有弱项,弱中也可有强项,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有正确的思路。我60年师从谢荣教授,开始麻醉生涯,在徐医附院简陋的条件下,我从临床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进行研究与总结,1963年就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文章(当时我国没有麻醉学专业杂志),1964年在南京召开的全国首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上,作为一名麻醉界的无名小卒,我的一篇论文竟被推荐为大会发言,那就是“中毒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为什么?因为当时徐医附院收治的手术病人中急诊很多,其中急性胃穿孔、急性肠梗阻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病人较多,这是麻醉处理的一个难题,我就认真、积极探索麻醉处理方案,努力积累资料,悉心总结、撰写论文,我认为这些病例就是穷地方、小地方的财富,就是穷地方、小地方的强项,只要你抓住了就能做出成绩,北京、上海大城市中的大医院想做也没有那么多的病例。这些实践对我的启示与鼓励很大,使我认识到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背包袱,徐州医学院跟名牌院校相比就像小庙比大庙,我在大庙中学习,到小庙中工作,我认为庙大、庙小都要扬长避短,都不要成为包袱。“庙大”的包袱是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庙小”则易使人畏首畏尾、不敢进取。我前面讲到“道者,理念思路方法也”,这就是理念。一个人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理念会成为你的信念,信念会支撑你去奋斗。所以说,即使条件差也能有所为,这点是肯定的。

2发现、抓住并实现机遇
在认识、掌握、驾驭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发现、抓住并实现“机遇”是至关重要的。我的体会是:机遇总是存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要善于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我曾讲过创办《麻醉学专业(本科)》是“天意”,更准确地讲就是一次历史机遇。1979年在哈尔滨举行全国麻醉学术会议,当时我国正值拨乱返正、百废待兴。大家急切关注当时我国麻醉学科“人员少、负荷重、风险大、待遇低、地位差”的状况,广泛热议我国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当时呼声较高的有三种观点:一是期望卫生部颁布红头文件,明确麻醉科的组织构架与任务;二是要求增加对学科的投入,改善设备、设施与条件,缩短与国际的显著差距;三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麻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谢荣老师的指导下,我认识到这三条都各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人是关键,而人才培养教育是根本。这就引发了我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论证。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我们认真地考察与思考了美国麻醉科医师的培养模式,结论是必须把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和学科实际情况相结合,国际模式不能照搬。为此又提出,我国麻醉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迅速提高我国麻醉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整体素质,强化麻醉学二级学科建设;第二步是待国家与学科层面条件成熟时再过渡到通过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培养麻醉科专门人才。记得在北京香山论证时,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领导曾问我:“曾教授,你认为我国从第一步到第二步要多少年?”,我当时确实很难准确回答,略经思索后,我回答说:“我说不准,但综合判断,我认为至少要20年”(现在回过头看是30年),因此在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创办麻醉学专业(本科)教育就势在必行。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全国著名专家教授包括外科学权威学者很快形成共识并予以全力支持,江苏省教育厅以及教育部与卫生部也做出决策予以支持,1987年国家教委决定正式将麻醉学专业(本科)列入国家专业目录并在全国正式开始招生。这个过程从1983年持续到1987年,历经4年,这是一个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并努力实现机遇的历程。

3责人者若、责己者强
在创办麻醉学专业(本科)的过程中,我感悟最深的是“责人者弱,责己者强”。在你奋斗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挫折,因为什么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怎么办?是“责人”呢还是“责己”,我的体会是:你不要去抱怨甚至责怪别人,不要抱怨领导不支持,同事不理解,你也不要去责怪环境太差,埋怨徐州医学院名不见经传、不受人重视、办事难等等,因为责怪与抱怨都是没有用的,是无济于事的,那怎么办?我们要更多的去“责己”,“责己”指的是反思自己,要学会沟通,学会求大同而存小异,学会宽容甚至忍冤负重,学会比别人更勤奋、更多的付出,以能得到更好的成绩,最后能胜人一筹,要学会坚忍不拔、坚持不懈,只有通过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环境,才有可能做成事,因此,凡事总抱怨、责怪别人者是弱者,能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去办成事者是强者。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起点是“修身”。可以把“责己”看成“修身”,“修身”最重要的是要摆正心态,要排除私心杂念,把大局、把学科利益放在第一位,具体而言,是要心甘情愿地去“打杂”、甚至去做“吃力不讨好”的事,要从你的心中抹去个人得失,因为什么事都需要人去做,只要需要我就要甘心去做 。特别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我一直在为学科做事 , 前辈老师要我做什么?领导要我做什么?时代要我做什么?我都甘心去做,甘心去付出,做事付出更是历练,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由之路。一个充满私心杂念的人就像一条没有舵的船,随波逐流不知飘向何方、甚至会沉没海底。有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找到我 , 说他愿意留校,要和我一起干事业,问我愿不愿留他, 我对他说 :“ 你愿意留在徐州,和我一起创业我非常高兴 ”,他又问我对他有什么要求, 我说 :“ 你问我对你有什么要求,我只有一条 , 若我们能成事则共享 ,假如这条路很艰难 ,你师父到了要沿街乞讨的境地,你能跟着提篮子吗?”,学生说:“我甘心情愿提篮子”,这就是干事业需要的“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决心。干扰总是存在的,对外界的干扰要坚持做大动作,不做小动作,要诚信与阳光,不要耍小聪明、玩“点子“,要坚信大动作的成功将会宣告诸多小动作的失败。


优秀人才培养是未来的希望要加速培养优秀人才,我们要面向未来,寄望青年。特别是当前,弘扬优秀学科带头人的“标准”是很重要的,我从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的经历中提炼的标准是六个字:即“ 追求 、能力 、情商”。有追求的人才有奉献精神 , 有奉献精神才会去做对学科发展有益的事。能力主要是战略思维能力、谋事能力和成事的能力 , 能力是保证 。情商很重要,情商是灵魂,要“管好自己,善待他人 ”,这是人格魅力之所在。除弘扬标准外,还必须要改变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知识面宽、基础扎实、专业精通,更要培养学生具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自我造就的能力和面对竞争的自信 ,这是将来成为“ 大家 ”的基础 。我们的教育还必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不仅要改变当前重“ 授业 ”、轻“ 解惑 ”、缺“ 传道 ”的局面,还要注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以创新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使麻醉学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创新的思维,有谋事、成事的能力,有较好的素养与情商,这样他们才会成为优秀人才的种子,在中华大地上茁壮成长。这些优秀学子是造就我们品牌专业的最重要的基石,也是造就徐州医学院成为名校的重要基石。希望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做创新教育的先行者,为徐州医学院教育事业再创篇章。谢谢大家!
作者: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曾因明(王丹整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路在脚下-徐州医学院终身教授曾因明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