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麻醉的可视化时代来了吗?
作者:三金 微信号:图说麻醉 (授权)突破感是一种很玄的,从《临床麻醉学》椎管内麻醉那一课时的一知半解,到临床实习第一次操作时的若有若无,哪怕是工作后打了这么多,想必偶尔还是会若隐若现。看过椎管内麻醉相关英文文献的都知道,我们所谓的突破感,其实准确的讲,应该叫“阻力消失感”,英文统一是LOR=loss of resistance。不知道是哪位前辈第一次翻译为“突破感”并沿用至今的,三金哥觉得准确性稍显不足,气势上倒是很足。在今年最后一期的《Regional Anesthesia & Pain Medicine》杂志,刊发了一篇文章。作者认为,单纯依靠LOR来判断操作成功与否不完全可靠。对于有经验的麻醉医生来讲,LOR的手感可以是很明显的,但是,我们无法分辨这个LOR来源于哪里,突破黄韧带,还是棘间韧带,甚至是椎旁肌肉的筋膜。临床操作中,我们常用负压现象来判断硬膜外间隙。来自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总医院的De QH Tran(此人是神经阻滞麻醉方面的大牛,三金哥曾写过一篇LETTER在BJA上,探讨过他发表的一篇关于臂丛神经阻滞的文章,那时曾看过他很多很好的文章)的团队更牛,他们采用下图的装置,大家请看
看明白了吗(可以点开放大),硬膜外针后面接了一个换能器。如果出现LOR后,穿刺针进入了硬膜外间隙,就应该出现针尖压力波形(Epidural waveform analysis EWA),并且这个波形应该与有创动脉压或者氧饱和度的波形同步。(三金哥理解:椎管是骨性结构,容积固定,脊髓的动脉搏动会导致硬膜外腔体积的规律变化,从而导致硬膜外压力的变化。找一台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看看即明白。)硬膜外针尖测得的压力波形大致分为下图4类,ABC均是有阳性的波形,分别为强、中、弱,获得这样的波形认为硬膜外穿刺成功,D波形看不出搏动,归为阴性
如果真的这么好,那硬膜外麻醉岂不是进入了可视化时代?以后也不要那种很玄的感觉了,直接看着监护仪的压力波形就可以打硬膜外了,真是这样吗?
作者进行了研究,纳入了160例胸段硬膜外复合全麻进行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段硬膜外主要是胸段硬膜外难度大,失败率高,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结果更可信)
研究大概结果一览如下
硬膜外阻滞成功的标准为注药10分钟后,双侧2个节段以上对于冰感觉消失。
然后,作者就得到了下面这个四格表
好熟悉的感觉,大家是不是有和三金哥一起重返大学课堂的感觉,三金哥找到了大学时的幻灯,给大家截两个当时的幻灯图
结合本文,三金哥和大家一起算一算敏感度=112/(112+11)=91.1%,代表硬膜外成功时,EWA阳性的比例;特异度=31/(31+6)=83.8%,代表硬膜外失败时,EWA阴性的比例;阳性预测值=112/(112+6)=94.9%,代表EWA阳性时,硬膜外成功的比例;阴性预测值=31/(31+11)=73.8%,代表EWA阴性时,硬膜外确实失败的比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些数据,作者自己评价是satisfactory(为了发文章,老外也不谦虚),三金哥觉得,除了阳性预测值还不错,其他的都还差一点。当然作者也分析了,我们进行操作的很多是低年资的医生啦,经验不丰富啦,而且胸段本身就比较难打啦,后续还需要更大样本的研究啦。至于EWA与金标准为什么会有不一致,作者只字未提(这么玄的东西,怕是解释不清楚啊)。至于大家肯定会质疑的费用问题(特别是换能器都是自费呢,有时候碰到没钱的病人为了省钱俺们有创动脉血压监测都省了呢),文章中也做了解释。大部分病人都会做有创动脉压监测,可以在进行硬膜外穿刺的时候先使用这个换能器,然后再用这个换能器进行术中的有创压力监测,只要无菌就行,并不增加外的费用;那对于那部分不需要监测动脉压的病人呢,作者说,我们便宜啊,我一看,还真便宜(是加拿大的消费水平这么低,还是……),上图。
所以三金哥总结,采用EWA来验证硬膜外穿刺的方法直观、新颖、无创,不增加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为硬膜外麻醉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但是属于硬膜外麻醉的可视化时代恐怕还没有真的到来!
文献来源:Reg Anesth Pain Med. 2015;40(6):694-7
好有创意,但很啰嗦费力。将来也许会成为判断穿刺是否到位的方法之一。 zhaoruyi123 发表于 2015-12-8 14:33
好有创意,但很啰嗦费力。将来也许会成为判断穿刺是否到位的方法之一。
一个超声不就解决所有的问题了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