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助手 发表于 2016-4-4 08:24:04

追思名医——中国麻醉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王源昶



王源昶
    王源昶教授(1922-1998),山东省荣成县人。他是中国麻醉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从事临床麻醉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50年之久(1948.7~1998.10),为创建与发展中国麻醉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42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华北行政学院;1945年10月转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47年7月在天津中央医院实习;1948年7月分配到中央医院麻醉系工作;1953年1月晋升主治医师,1962年11月晋升副教授;1981年3月晋升教授。


    王源昶克服了条件简陋,麻醉设备、监测手段落后的困难,在工作中顽强进取勇于创新,1948年借助于联合国善后救济的一台冰箱建立了血库,称“麻醉系血库”(早于文献记载的1949年北京协和医院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小型血库)。Tips       1951年王源昶与外科张天惠、薛庆澄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气管内吸入麻醉术”,总结了自1947~1950年的766例乙醚气管内麻醉的经验(占同期全麻总数57.2%)引起业界的高度重视;      在短短的13年间(1951年~1964年)王源昶教授开展了气管支气管内麻醉、高位硬膜外麻醉、连续脊椎麻醉、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低温麻醉、控制性低血压麻醉、人工冬眠疗法、低温中断循环、低温体外循环、低温半身体外循环等一系列麻醉技术,并顺利地开展了中心静脉压与左房压监测,取得了令同行刮目的显著成就,其中“选择性低温合并半体循环心脏手术方法” 在第二届世界外科学术大会(爱尔兰都柏林)上由吴英恺教授代表中国作为特选论文代替宣读,被国际上列为上实施心脏手术的3种基本方法之一。

      值得重点强调的是,1955年4月在处理硬膜外麻醉意外时,王源昶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的采用经胸壁外心脏按压法抢救了患者的生命,突破了沿用多年的开胸后心脏按压的旧框。较公认最早的1960年Kouwenhoven的相关报告早了5年。因此,王源昶教授也可以说是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世界第一人。节选:
论文内容
“…用此法操作时术者立于患者之左侧,面向患者之头部。以手指弯曲的手掌放于前胸壁之心脏区域,作冲击样动作向后方按压胸壁,每分钟约70-90次。按压时手指端不动,而仅用手掌下部进行运动。按压时所用之力量需大,否则便无效果……”

              从1951年起王教授开始招收进修医生,他编写了大量麻醉学基础和临床方面的讲义,各地进修生纷纷慕名前来,多时每年可达20名,几十年来王教授为我国麻醉学界亲手培养了200多名专业人才,他们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天津中央医院麻醉科是我国麻醉专业的发源地之一,姚张明教授、王源昶教授(一排左一)先后任科主任。

      在《中国当代麻醉学家》一书收录的195位麻醉学家中,约20人曾在王源昶门下学习,其中包括前中华麻醉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主编金清尘教授,河北医科大学张立生教授等。天津市麻醉事业早期取得的成绩极大促进了我市乃至我国外科学水平的发展,王源昶教授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天津市麻醉学专业在国内领先的地位。在此期间(1978年6月)天津市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天津外科学会,王源昶教授任外科学会麻醉学组组长。


“体外心脏按压术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于临床”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王源昶.硬脊膜外阻滞麻醉之意外及其处理.中华外科杂志,1957,10:828-831.
[*]张天惠,王源昶,易培泰,等.麻醉与手术期间的心跳停止.山西医药杂志,1958,2:35-43.
[*]王源昶,柳克勤,李文硕.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心脏按摩方法—体外心脏按摩.天津医药杂志,1959,1(4):303.
[*]王源昶.胸壁外心脏按摩术.天津医药杂志,1963,3:169-173.
[*]王源昶.胸壁外心脏按摩术.天津医药杂志,1964,6(9):727-730.


“半身体外循环在世界上最早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代表性的学术论文:

[*]王源昶,张天惠,孙慧庆,等.有关低温全并半身体外循环的动物实验.天津医药杂志,1961,3(6)352。
[*]张天惠,王源昶,孙慧庆.选择性低温与体外循环的综合办法在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外科杂志,1962,2:74-78.
[*]王源昶,张天惠,柳克勤.在选择性低温合并选择性体外循环下施行直视心内手术的麻醉处理.天津医药杂志,1961,3:498.
[*]王源昶,张天惠,孙慧庆.低温合并体外循环施行直视心脏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及术后处理.中华外科杂志,1963,11(1):50-53.
[*]王源昶,张天惠,王二可.选择性低温体外循环的进一步观察.中华外科杂志,1963,11(2):98-101.
[*]王源昶,张天惠,吴英恺,等.选择性低温体外循环.天津医药杂志,1963,9:583-588.
[*]王源昶,王二可,陈文杰,等.在体外循环中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及5%葡萄糖溶液预充心肺机的初步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3,9:589-594.
[*]王源昶,张天惠,孙占忠,等.中心静脉压及左房压测定对选择性低体温体外循环病人血容量的调节.天津医药杂志,1964,8:655-659.
[*]王源昶,张天惠,孙二可,等.低温合并体外循环病人术后的并发症与处理.天津医药杂志,1964,6(1):26-31.
[*]王源昶,柳克勤,魏世奇,等.低温体外循环病人的麻醉处理.天津医药杂志,1964,6(9):720-726.
[*]王源昶,柳克勤,李文硕,等.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直视心脏手术病人并发症的分析.1966,8(1):11-15.      


附录:体外心脏按压术追溯(桂小平,中华医史杂志1990年20卷(1):54)
      本世纪30年代,有人报道给心脏停止的狗胸壁瞬间加压,可视动脉血压升至60-100mmHg。1947年Gurvich和Yuniev发现在诱发心室颤动1分钟之内,对狗胸部放电,能恢复心脏功能,如果同时给狗胸部心前区有节律的施加压力,这个时间限制可以延长到8分钟。在该实验中,19只狗生存10-15分钟,死亡17只。然而,上述学者均未详细报道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1957年Rainer和Bullough将心跳停止的小儿(8周至13岁)病人头部降低10度,把病孩的双下肢及臀部向胸部屈曲,成功地复苏了8例病人。同年,Stout将该方法用于1例成年病人,亦获得成功,但这种方法显然显得笨拙。       1960年7月美国外科专家Kouwenhoven系统报告了胸外心脏按压术,他们的100只5-24千克重的实验基础上,用于20例年龄为2个月至83岁的病人,完全复苏之生存率为70%。在以往心跳停止活心脏颤动的复苏中,常常需要开胸直接挤压心脏,容易延误时机,由于胸外心脏按压术的成功应用,大大改观了心脏复苏的进程,成为当今世界上心跳骤停抢救最常用的手段。       然而,王源昶教授在1955年5月于1例呼吸心跳停止病人,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1分钟后心脏恢复跳动,复苏成功,同年7月又用于1例心跳停止病人,亦获得满意效果。1957年10月在《中华外科杂志》上介绍了这一方法,1959年用此方法抢救的病人增至16例,其中,神志完全恢复11例。因此,将胸外心脏按压术用于心跳停止病人,我国首例成功病例较Kouwenhoven早5年,以文献公开发表的时间为准,则早3年,即使以王教授撰文系统报告这一方法而言,也早Kouwenhoven1年。

王源昶教授手稿:(相关资料由天津麻醉学会提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思名医——中国麻醉医学的奠基人之一王源昶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