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 发表于 2016-4-22 20:17:43

原创美文│《吉爷》

本帖最后由 静默 于 2016-4-22 20:18 编辑

吉爷

“外科医生心目当中好的麻醉医生需要满足以下标准:动静脉穿刺、硬膜外穿刺置管、气管插管一次到位,开腹手术全程肌肉松驰良好,术中收缩压始终保证三位数,心肺功能健康边缘的患者最好不送重症监护室,最好在术后恢复室拔除气管导管,大失血时能够输血输液力挽狂澜,低心排时能够药到病除,最好在术者到来之前完成一切麻醉操作,最好在术中不要让术者感觉到有麻醉医生的存在。而麻醉医生心目当中好的外科医生只有一条标准:担当。吉爷就是有担当的外科医生中手技最好的。”

其实吉爷的故事早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在同行之间像红旗一样在风中飘扬。传得最为经典的故事是吉爷带着一个后来因为仰慕吉爷终身未嫁的实习医生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病例。早年的外科医生需要在麻醉科轮转,亲自完成多数常见手术的麻醉工作。吉爷轮转的时候有一次接到急诊室紧急气管插管的求救,吉爷带着实习医生感到现场,男患,25岁,电击伤心跳骤停,急诊室的医生已经开始心肺复苏,吉爷到了以后迅速建立人工气道,但是患者的心脏对药物反应微弱,反复的肾上腺素推注,反复室颤,反复电除颤,依旧不能恢复窦性心律,那个年代的医患关系还不像现在,吉爷年轻气盛,跟在场抢救的医生们大喊:“还等什么!开胸!”在实习医生的配合下,吉爷在急诊室开胸心脏按压,最终患者得救,自己走着出院了。今天人们再谈论这个故事时,让大部分人心潮澎湃的依然是吉爷当初当机立断,救人一命的高超医术,还有好多人缅怀的是那个医生被信任的年代,当然更多的人一直在打听当年和吉爷配合的实习医生到底是谁。
当然,吉爷的故事里一定也少不了在最危机的时候力挽狂澜的病例。中年时的吉爷已经功成名就,再也不需要依靠行医来解决温饱,那个时候找吉爷做手术的患者已经排到一个月以后,他的名声远播。吉爷留在人们心目当中最帅的瞬间并不是他一把轮把宝马停车入库时关车门的手势,而是他站在刷手池边一丝不苟地刷手时的背影。那天的病例出问题时,吉爷正在刷手,准备上自己在26间的手术,29间的患者麻醉诱导后出现了状况,常规麻醉诱导以后气管插管困难,几个麻醉医生反复尝试,没有成功,这个时候患者的脉搏氧饱和度开始下降,患者开始通气困难,29间主麻医生呼喊求助的声音已经改变了声调,走廊里围满了人,但是脉搏氧下降时发出的独特的低沉的报警声音异常的刺耳,相信多数麻醉医生在寒冷的冬夜一身冷汗惊醒的时候,耳边回响的一定是这个声音,当初监护仪设计者灵机一动的贴心设计,变成了今天无数麻醉医生最为憎恨的巴甫洛夫手里的摇铃。“还等什么!切开!”吉爷在患者就要心跳骤停的时候用手术刀划开了环甲膜,建立了人工气道,患者得救了,很长一段时间,所有的麻醉医生在手术室走廊里都会跟吉爷主动打招呼。吉爷微笑着继续刷手。
退休以后的吉爷还活跃在手术室里治病救人。年轻的麻醉医生甚至没有人相信吉爷年轻的时候也做过麻醉医生。没有人记得吉爷曾经用最原始的方法于危难之时解救过患者,甚至是麻醉医生最为拿手的气道管理和心肺复苏。但是就在吉爷离开手术室前两个月,他还是又展示了一次。手术过程中,肿瘤侵犯了降主动脉,术者小心翼翼地把肿瘤剥离了下来,整个术野就被鲜血覆盖,患者瞬间血压骤降,心率先快后慢,转眼之间就要心跳骤停,术者立即用手按压住了出血口,丝毫不敢动,术间的空气开始凝重,患者的血压并没有明显的回升,“要不,请吉爷?”有人小声提示着。吉爷当时在另一个术间,赶过来问明情况,征询麻醉医生的意见,“还能给我十分钟吗?”“我尽全力!”“那还等什么!”。吉爷在心跳骤停之前找到了血管漏口,十分之内缝合完毕。
据说还有一次同样的情况,不同的是夜班急诊,降主动脉破裂,瞬间术野鲜血覆盖,空气凝重,术者手按出血口,丝毫不敢动,“要不,请吉爷?”有人小声提示着。瞬间手术室的无影灯的增加了亮度,吸引器加大了马力,术者松开手,穿针引线,缝合血管,如有神助。患者得救了,“还等什么?”术者处理完才回答,“吉爷已经去世1年了。”从那以后,吉爷真的是走了。吉爷就是手技好的医生中最有德行的。


本文故事虚构,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创始人刘永吉教授,逝者安息,风骨永存。

作者:谭文斐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美文│《吉爷》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