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就差给孩子喂奶的麻醉医生,真的只是普通男人!
还是这张在网络上疯狂转载的照片。还是这位因为一个小小的举动,感动了无数人的医生。是的,只是个小小的举动。因为我们的孩子,被无数的人抱过。在我们看得见的时候,也许是我们的朋友,或是我们的亲戚,把我们的孩子抱在怀里,竭尽全力地逗他笑。我们可能也会开心,但甚少会感动,有时还会因为他们让孩子太过兴奋而担忧。甚至,他们脸上那些一不小心流露出来的用力过猛的“爱怜”,后来被证明有别的动机——之所以那样巴结我们的孩子,其实是有事相求。而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我们素不相识的人,能把我们的孩子,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抱在怀里。没有一点矫饰,满满的深情。这到底是怎样的医生,怎样的男人?
胸前的那片衣服,被小患者舔湿了
3月31日上午,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采访梅伟教授时,他光着两条胳膊。当我提醒他“春捂秋冻,注意保暖”时,他笑着说:习惯了,这样光着胳膊,便于消毒,有急诊手术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顶上去。“要时刻准备着,何况今天是24小时班。”这天下竟会有这样不人道的班制,叫做“24小时班”?我感叹自己在做健康记者时,走访得真的还是不够深入:其实,在很多医院,都有这种一整天24小时连轴转的班制。在同济,医生一个月要上3个“24小时班”。梅伟今年41岁,像我认识的很多同济的医生一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已经被评为正教授,并被派到光谷新院区负责麻醉科的组建。一个堂堂的正教授,一个科室的副主任。为什么哄孩子这样的小事,要他亲自做?“你对医疗界是比较熟悉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医疗资源是非常紧缺的”,梅伟称:因人手不足,他们科室的“24小时班”,最多的时候,每人每个月要上6个。回忆那天晚上抱孩子的情形,梅教授反复地说:其实耳鼻喉科的冯教授也抱了很久,但护士长恰好拍到了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火,真的是很常见。”梅伟医生还反复用了“本能”这个词:孩子不在家长身边,只有我们在场,因此本能地就抱起来了。而被抱起来的那个孩子,也很乖。一旦有了安全感,孩子就顺手把小胳膊搭在医生的胸前上。那孩子3岁,还处在口欲期。梅伟抱起来后,他本能地像个小毛毛一样舔奶。梅伟笑着指着左侧胸前说,当时这一片衣服都被口水弄湿了。
图为梅伟,他和我认识的很多医生一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样温柔和体贴,只有在工作状态中才会有
梅伟的妻子余洋,也是武汉同济医院的医生。那天照片开始网上疯转时,同事把照片点大了给她看。她后来调侃了一下丈夫:矮油,这么点小事还让你成了网红。但在余洋的眼里,丈夫像天下绝大多数男人一样,不算温柔,也算不上体贴。“照片上的他之所以会那样,应该是处在工作状态中吧!”梅伟的儿子今年12岁,叫梅澜曦。梅伟承认,自己的孩子,抱得很少,亏欠很多。他清楚地记得,孩子两岁时,他和爱人一起在德国进修。有一次,夫妻俩都被排了夜班。他找了个大的纸盒子,里面铺上被褥,把孩子像小狗小猫似的放在里面。孩子一晚上兴奋地爬上爬下,第二天病了。但夜班还是要继续,接下来的那几个晚上,孩子就在躺在纸盒子里,他的书桌旁。因为发高烧,睡得很沉。同年6月,从慕尼黑飞北京的航班上,有人突发高血压心脏病,梅伟立即挺身而出,为患者进行静脉滴注用药,并自告奋勇将座位调到患者的座位旁边,一晚上没有合眼,不停地查看心电图,测量血压。“医学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梅伟说:医学,既是自然学科,也是人文学科。因此,如果只盯住患者器官的问题,而忽视了其心理需求和感受,算不上一个好的医生。他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好的医生。所以他在平时生活对妻子所缺失的温柔和体贴,在工作状态中,可以做到极致。我能理解这种“工作状态”。打个比方。我非常害怕死人,有时在小区里面看到有花圈,那几天都不敢一个人出门。但是,在工作状态中,我就不怕。记得当年在武警医院采访一次黑帮火拼,我装扮成医生,溜进了医院急诊室,很多人抢救无效,这里一具尸体,那里一具。我并不感到害怕,这里看那里看,突然我发现我被一双脚顶住了腰,回头竟发现:那也是一具尸体……梅伟称,如果我们仅仅把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那工作就是负担,就会敷衍了事。但如果把工作当成是事业,带着这样的心境,就会很注意细节,抱患儿的时候,就希望他能够被你抱得很舒服。即便身体上很累,心情也是轻松愉快的。在陈红护士长的眼里(对,就是拍照片的那个护士长),梅伟是个暖男,跟他搭班子,满满的正能量:扎实的专业能力、敬业且具有创新精神。
图为汉莎航空写给梅伟的感谢信
儿子的圣诞愿望
去年圣诞节前夕,儿子梅澜曦在脱排油烟机(是想象成过去的烟囱吗?)上,放了自己写给圣诞老人的信:1、 希望有一套正版的“混元光盾”玩具2、 希望圣诞老人帮他去掉头皮屑3、 希望爸爸少出差梅伟承认,自己确实出差很多。在他手机里飞行记录上的APP上,整个中国,一圈又一圈。他得到了系统如此的评价:您的飞行次数超过99%的人,可谓登峰造极,您是为飞而生。作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分会的青年委员和副秘书长,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各地参加会议。“是很累,做临床医生这样,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但是现实就是这样,为了确保医院科室在全国的学术地位,就得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搭上。”但儿子不认为爸爸只有在周末才出差。这是因为,过去大半年的时间里,梅伟几乎每天6点半钟出门,晚上10点—12点才能回家。孩子几乎见不到爸爸。2011年的那次“空中救人”,德国汉莎航空当场奖励了200欧元现金给梅伟。他一下飞机便买了个免税血压计给患者,剩下的40欧元全部买了巧克力送给当时一起抢救患者的乘务人员和乘客。同时,汉莎航空还奖励了35000公里的免费里程给他。但5年了,承诺过要带着全家一起出国旅游一趟的梅伟,一直没有兑现。
图为儿子写给圣诞老人的信
后记
采访梅伟过程拖得比较长,因为同样是医生,梅伟的爱人一直没有时间接受采访。约了很久,有一次她发来短信说:晚上或许可以。我一直等,可我不知道她那天安排了7台手术,等她到家时已经深夜11点半。其实对我来说,每次采访医生,尤其是同济的医生,都感觉自己很残忍。他们的时间那么紧,能把接受采访的时间用来睡一会(哪怕一年、一生就多那么一会儿),该有多好!采访结尾,妻子余洋说:其实,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医生,一个很普通的男人。是不是有点让你失望?我不失望。因为梅伟越是普通,就越是证明有很多医生像梅伟一样对待患者,对待医疗事业。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但是医患之间的这块冰,我相信终有一天会融化。在疾病面前,医生和患者本应是亲密的战友关系。我问梅澜曦:你长大了想当医生吗?他说:不想。为什么?因为我爸爸妈妈太累了,我长大希望陪家人多一点。要说采访有点遗憾,这方面可能有一点儿。我们认识的所有的医生几乎都不愿意自己的下一代从事医生的行业。我没有问过梅伟这个问题,但我确实希望像梅伟、余洋一样优秀医生的能培养出新一代优秀的医生。这样我们未来的医疗才更有希望。我也确实希望,我们的患者(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对医生的了解能够更全面一些,不要单纯地传播那些医患之间的矛盾和不信任(尽管我做记者的时候,也报道过大量的医患纠纷)。如果可以,请多给他们一点信任。不要让医生们的心凉了。
本文献给我认识以及不认识的所有热爱医学事业的医务人员。
作者:狐狸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无证的小狐狸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