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 发表于 2016-8-14 01:10:33

你以为他们只会打一针?太天真了!

作者:汪 宁    “话匣子”授权转载
你是不是以为麻醉医生的工作只是“打一针”?
大!错!特!错!



医学界流传着一句话:
主刀医生管“病”,麻醉医生管“命”

如果你不曾接触他们,你就想象不到他们的工作有多繁杂,又有多重要。今天,就跟话匣妹一起走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走进麻醉医生的工作日常吧。

这是主治医生的日常

手术前:患者评估麻醉方案制定、准备
7点半到岗,他们是手术室里最早出现的身影。





根据麻醉方案,备好起镇静、镇痛、肌松、局麻、升压作用的注射针管。




#在患者身上建立静脉通路,用于此后多次注射、补液,减少患者被扎针次数。
#插胃管往往由外科在术前完成,在中山则由麻醉医生承担。麻醉后再插管,避免了患者的疼痛不适。但由于麻醉后患者无法主动吞咽,插管难度也增大了。
#根据手术需要给患者摆体位。体格弱小的女医生有时也得搬起五大三粗的男患者翻个身,还要确保患者身上的十来根管子不会移位脱落。
术前的这些工作,往往要进行1个多小时。





手术中:实时监控   及时处理
全身麻醉失去意识和自主呼吸的患者,需要麻醉医生实时监测、及时加药补液,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平稳,确保生命安全和手术的顺利进行,考验着临床知识、观察力、应变力。
即便偶尔手停下来,麻醉医生的眼睛也要看着手术和监测仪,耳朵也要听着主刀要求和仪器报警。




手术后:患者苏醒恢复镇痛
这间苏醒室,最多时安置着8名术后患者,但异常安静。这是麻醉医生最欣慰的时候,因为证明麻醉是成功的,镇痛是完善的。




直到患者体征恢复平稳被安全送回病房,一台手术的麻醉工作才算大功告成,但下一场战斗即刻打响。
手术室内的手术衔接紧密,一台手术结束后,下一台手术患者的术前麻醉工作就已经提前在诱导室展开。



一名主治医生一周工作五天,平均每天近十台手术,即便手术有大小,麻醉工作也要做全套,忙得根本停不下来。




这是总值班医生的日常
4天一轮回,上班安排大概是这样的:

第一天   7点半交接班,到次日7点半第二天上午上班,下午休息第三天   正常上班第四天   正常上班第五天   7点半交接班,到次日7点半......



总值班医生是麻醉科的大管家,话匣妹跟踪采访一天,不完全统计如下:

# 接听各科室来电、调度人员,通话记录80个



#4台急诊手术,其中一台7小时




# 处理16位急诊患者




# 统筹第二天全院147台手术的麻醉人员



# 到ICU了解患者术后情况



# 到住院部会诊第二天手术病人





中山医院每天有近200台手术。
此外,急诊、内镜、介入、生殖等各个科室,也少不了麻醉工作。
# 一天上百台检查、手术,在环境嘈杂如小菜场的内镜中心忙个不停




# 长时间弯腰为十几位病人插管,半夜拖着抢救箱赶往急诊部跪地操作



# 刚下班回家,又因人手不够被紧急调回,等待参与通宵移植手术



# 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和交流讨论,往往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




# 工作之余他们还开起了微信公众号“山中麻署”,聊专业时严谨,聊生活时逗趣



主治医生方芳:
“当时这个微信公众号目标人群是一些八年制的学生或我们的住院医生,就是想唤起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兴趣,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我们这边来。这个行业是很密闭的,跟外面不太接触,很少得到来自患者的正反馈,工作压力又大,做点自己觉得有兴趣的、能自我价值认可的事还是很开心的。”


请记住这些可爱的面孔



把患者麻倒不难,但药物的选择、用药的时机和剂量决定患者术后何时苏醒,要做到恰到好处不简单。
主任薛张钢: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给自己的工作增加一点难度,对患者有好处,也能给相对单一枯燥的日常增加些乐趣。
麻醉科需要满足不同科室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医学的进步,挑战也越来越大。
副主任仓静:麻醉科是平台科室,我们所面对的是整个外科以及无痛内镜等有创检查,需求的地方越来越多。对其他科室来说,只要关注自身发展,对平台科室来讲,则要跟上不同科室发展的脚步。
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无论手术大小时间长短,麻醉工作都要做全套。早出晚归,一天泡在手术室,不知白天黑夜阴晴冷暖。
主治医生周荻:有时候患者体内肿瘤大面积转移,没办法根治,开刀后就被缝合。手术时间比前期麻醉工作的准备时间还要短,但我们主要是为患者可惜,因为没有手术机会了,特别是碰到年轻患者,一天都会心里很难过。要热爱生活。我有段时间特别想看看太阳长什么样。
麻醉医生的忙碌、尽责、追求,绝大多数患者不了解。他们已经习惯了默默做个幕后英雄。
总值班医生范羽:连我妈妈都不清楚麻醉医生是干什么的,哈哈。她只知道外科医生在帮她手术,但不知道麻醉医生一直在旁边默默守护她的安全。其实外科发展至今能做那么多高精尖手术,最重要的转折点,一个是无菌术的发展,一个就是麻醉的出现。



92岁高龄的著名普外科专家、中山医院外科教授吴肇光,经历了国内医疗界麻醉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麻醉医生到底有多重要?他最有发言权。 “以前没有麻醉科,都是外科医生临时上去凑合凑合。有了麻醉医生后,患者没有痛苦了,外科医生的胆子也大了,不能做的手术也可以放心去做了。我们的要求就是把患者摆平,他们就要把患者整个生理状态维持在最好,血压不要波动,人不要缺氧也不要骚动,什么困难的患者都能够让他安全度过。交给他们,我放心。”



今年6月,我国首例依靠人工全静脉营养维持生命的“无肠女”周绮思,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存活时间最长的没有肠子的人,在与病魔抗争了30年、为世界医学界在无肠生存领域创造了无数的第一后划上了生命的句号。曾参与救治的吴肇光说,很多人不知道,30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中山医院的麻醉医生守护着无肠女那根维系着生命的静脉管。
“静脉营养液体是很浓的,要通过大静脉进去,穿刺什么完全靠这根管子。过了一段时间会老化,管不好要感染、要换。这个任务交给麻醉科,他们跟科学院研究了以后,想尽办法使这个管子不凝结也不感染,一根管子用5年这是前所未有的,国外也最多1、2个月就要换了。5年换一次解决了大问题,坚持了30年,麻醉科立了一个大功!”



麻醉医生的工作有时也会惊心动魄,但更多的是润物无声的细水长流。
“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写在外墙上,“医者仁心”几个字却融汇在这群医生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虽然,很多人看不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你以为他们只会打一针?太天真了!


论坛郑重声明 本站供网上自由讨论使用,所有个人言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所发布资源均来源于网络,假若內容有涉及侵权,请联络我们。我们将立刻删除侵权资源,并向版权所有者致以诚挚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