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输新鲜全血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公元2016年3月,Nancy M Heddle等人在Lancet子刊《Lancet Haematol》上发表了一片队列研究文章,原文标题“Red blood cell processing methods and in-hospital mortality: atransfusion registry cohort study”( PMID: 27132699, DOI:10.1016/S2352-3026(16)00020-X)。该研究历经6年,跨越加拿大3大临床医学中心,涉及23634位患者,总计91 065 单位的红细胞输注,最终得出结论,称输注新鲜全血导致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增加。这肿么跟我想的不一样呢……
好吧,现在我们来捋一下思路……故事是这样发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大约8年前吧),加拿大的医疗血液供应发生了不经心的变化,在2008年改变了对全血的处理。这个研究小组在分析临床受血者的数据时,发现全血供应前的处理过程与受血患者临床死亡率之间,似乎有某种冥冥的联系……2015年3月,改文章发表的整整一年前,另一篇发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文章(PMID: 25853745 ,DOI:10.1056/NEJMoa1500704)也报导了异常现象,即新鲜红细胞的输注不但不能降低患者90天死亡率,反而使其增加了1.7%。大家以前都觉得血液制品应该是越新鲜越好,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该研究发现,储存6天的红细胞比储存22天的红细胞的受血者死亡率更高!
于是,作者做了一个回顾性研究,收集了3家急症医疗中心2008–2014年间≥18岁的受血者,研究的主要结局是住院期间死亡率。并把23634位患者输注的91 065 单位的红细胞按不同处理方法(经过滤的红细胞和经过滤的红全血)和不同贮存时间(新鲜红细胞:1–7 days, 中等红细胞:8–35 days, 陈旧红细胞:36–42 days),研究流程如下:
再然后大家就都知道了,通过回归分析,作者发现,输注新鲜全血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输注8-35天红细胞组(风险比高达2.19,95% 置信区间为1.09–4.42,p=0.033)。而其他组间差异不显著。
重温血液贮存过程中的一系列变化……
相关基础研究还表明,新鲜全血ATP含量低于新鲜红细胞,并且有更高的细胞外K+浓度。相比于其他全血制品或红细胞制品,新鲜全血非红细胞的微囊泡(non-RBC micro vesicles)浓度减少,线粒体DNA降低,游离DNA(cell-free DNA ,cfDNA)浓度增加。而已知cfDNA与血栓形成相关,并且是脓毒血症和败血症的预测因子,与患者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好了,总之,贮存小于7天的全血是不好的,对于表情如下的小伙伴,快去研习一下原文吧~~
作者:王雨竹北京天坛医院麻醉科授权转载
新青年手机APP重大更新
历时两个多月开发的新青年手机APP1.093版正式发布,重大更新:
1、全新的直播系统,支持三天回放;
2、全新的针对麻醉医生的实用工具页面;
3、麻醉头条频道:专业人士每天关注的头条;
4、周边同行,最新病例,视频中心等众多细节功能完善等您来探索!
最实用、最精华的医学视频尽在新青年视频中心!欢迎关注“新青年医学视频”微信公众号!微信号:xqn-vide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