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高原患者低海拔地区治疗的生理变化
[打印本页]
作者:
seahuang7701
时间:
2009-10-26 21:07
标题:
高原患者低海拔地区治疗的生理变化
最近治疗一例年轻女性下肢骨矫形的患者。是西藏患者,来北京做手术。心率总在50次\分左右,最低45次\分,无不适感觉。
大家对这类患者有什么经验或者还有发现什么其他生理变化,手术需要注意什么,说一下讨论一下。谢谢
作者:
a0a0a0b0
时间:
2009-10-27 08:22
本帖最后由 a0a0a0b0 于 2009-10-30 07:36 编辑
快速进入高原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变化
【字体大小:
小
中
大
】
人们从平原迅速进入高原环境中,人的机能状态会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肺通气量迅速增加、安静时心率加快、运动时最大心率下降、心脏做功能力有所下降、人体摄取氧的能力明显降低。
(一)
肺通气机能的变化
人们一进入高原,人体机能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肺通气量增加。当海拔高度达到
2438
米时,安静时的肺通气量开始以指数形式增加(图
8-2
),通气能力的增大是机体的代偿作用,可以使肺泡内的氧分压增加,以便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如通气能力增大
50%
,动脉血的氧饱和度则提高
10~20%
。但是由于通气能力的提高,肺出现过度换气,二氧化碳的呼出增多,所以处在高原的最初一周内血液的
PH
偏碱性,出现所谓的呼吸性碱中毒症状。
肺通气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缺氧造成的,缺氧刺激了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肺通气量增加。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呼出二氧化碳增多,使血液的二氧化碳分压降低。由于二氧化碳分压的下降,会使二氧化碳对呼吸中枢的刺激作用下降。因此,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的情况下,缺氧是引起肺通气功能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高原地区运动时,运动员肺通气量明显增加。在
1982
米的海拔高度,运动员进行同等负荷强度运动时,肺通气量可超过海平面
33%
;在
2988
米的高度肺通气量可超过海平面
50%
(图
8-3
)。运动员在高原地区的最大肺通气量明显高于海平面处的最大通气量。在海拔高度为
2988
米时,最大肺通气量可以从
105
升
/
分,提高到
160
升
/
分。
(二)
循环机能的变化
在高海拔处安静时和次最大运动时的心率加快。心率增加可以补偿因缺氧而引起的运输氧能力的下降。在平原环境中,安静时心率一般为
70
次
/
分,在海拔高度为
4500
米的地方,安静时心率为
105
次
/
分。这种心率较高的情况在高原环境中可持续较长时间,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处于缺氧状态的反应。
在高原地区,最大心率、每搏输出量和每分心输出量都有所下降。在低海拔地区运动时,心率可增加到
170~210
次
/
分。在高原地区运动时一般最大心率只能达到
130~150
次
/
分,比海平面运动时每分钟少
40~50
次。心输出量也相应减少,这可能是由于氧分压下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引起的。
(三)
最大摄氧量(
VO2max
)的变化
当人体快速进入高原缺氧环境中,
VO2max
会明显降低。平原居民迁居高原后,最大摄氧量减少
13~22%
。而高原土著居民的最大摄氧量相当于平原居民在海平面时的值。在低海拔高度进行有氧锻炼,
VO2max
有明显提高,但在高海拔地区
VO2max
减少率几乎不受锻炼的影响。
尽管机体可以通过各种调节机制来适应高原的缺氧环境,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机体仍会处于一定的缺氧状态。当海拔高度达到
5000
英尺(
1524
米)时,
VO2max
开始出现下降,此后海拔高度每升高
300
米,
VO2max
下降
3%
。在更高的高度
VO2max
下降更快,如攀登珠穆朗玛峰运动员的
VO2max
值可能降低到
7-10
毫升
/
千克
/
分(图
8-4
)。
在海平面和高海拔处进行定量负荷运动时,机体的需氧量是相同的,但如果以其与
VO2max
的关系来表示,则在高海拔处需氧量相对较高。因此,在高海拔处最大运动能力下降,做同样的负荷运动就更困难,在训练中应考虑这一因素。
本帖转自中国运动网。
作者:
a0a0a0b0
时间:
2009-10-27 08:27
以上是从百度搜索的进入高原地区的基本生理变化,酌情参考。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红细胞普遍比较高,能耐缺氧。术前全面评价一下各脏器机能,尤其是心肺功能。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