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痔疮麻醉如何做到精益求精? [打印本页]

作者: 2664136215    时间: 2018-8-24 17:47
标题: 痔疮麻醉如何做到精益求精?
在自己职业生涯所有的手术里面,个人觉得痔疮手术的麻醉比较容易。但是,做多了,感觉也就是那个老样子,做痔疮椎管内麻醉的水平也就停滞在那个水平。一直都打L34,0.5%布比卡因1.8—2ml向上推,然后想上置管。
        我想请教各位,这个麻醉方案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之处?如果说,打L34,布比卡因针尖往下推药怎么样?置硬膜外管,如果方向朝尾部怎么样?
        如果说,为了病人更快康复,选利多卡因,打单纯的硬膜外麻醉怎么样?如果单纯硬膜外麻醉,选L23好还是选L34更好,硬膜外管置管方向朝头部好还是朝尾部更好?
        大家分享一下经验吧。

作者: 小小麻f    时间: 2018-8-24 20:33
一般我们首选腰4.5向上,或腰3.4向下,单位做的是传统的,可以满足,平面一般控制是胸10

作者: 2664136215    时间: 2018-8-24 20:36
小小麻f 发表于 2018-8-24 20:33
一般我们首选腰4.5向上,或腰3.4向下,单位做的是传统的,可以满足,平面一般控制是胸10

请问,你的L34向下是指腰麻还是硬膜外?还是腰硬?一般用什么药,给多少药?打完麻醉即刻俯卧位?还是说,打完之后,平卧几分钟再俯卧?

作者: 小小麻f    时间: 2018-8-24 20:46
硬膜外,2%利多卡因5ml实验量,1.5%利多卡因约10ml(看平面给)分次给药,打完平卧位给药,效果满意后再摆体位

作者: 小麻将123    时间: 2018-8-24 21:04
小计量给药以达到即镇痛又恢复快。
作者: 福麻    时间: 2018-8-25 10:51
腰麻布比卡因7.5到10毫克,推速稍快一些,麻完直接翻身俯卧位,除个别患者反应有牵拉痛,没发现有异常情况。

作者: diancang9    时间: 2018-8-25 14:17
痔疮麻醉想要患者恢复快直接骶管麻醉最好了,或者小针小剂量鞍麻都很满意。
作者: 2664136215    时间: 2018-8-25 16:35
diancang9 发表于 2018-8-25 14:17
痔疮麻醉想要患者恢复快直接骶管麻醉最好了,或者小针小剂量鞍麻都很满意。

骶管麻我不会啊,一直都在教科书里看过,没学过。

作者: 2664136215    时间: 2018-8-25 16:43
diancang9 发表于 2018-8-25 14:17
痔疮麻醉想要患者恢复快直接骶管麻醉最好了,或者小针小剂量鞍麻都很满意。

骶管麻醉操作难不难?风险比腰麻大还是小?

作者: 2664136215    时间: 2018-8-25 16:44
福麻 发表于 2018-8-25 10:51
腰麻布比卡因7.5到10毫克,推速稍快一些,麻完直接翻身俯卧位,除个别患者反应有牵拉痛,没发现有异常情况 ...

浓度多少?

作者: ldwsc123    时间: 2018-8-25 18:22
都骶管麻醉
作者: 福麻    时间: 2018-8-25 21:09
2664136215 发表于 2018-8-25 16:44
浓度多少?

15毫克稀释到3毫升

作者: 猫的第二个梦想    时间: 2018-8-26 11:58
我们这里一般选择L3-4,直接打腰麻,不要用硬膜外,因为损伤大,除非腰麻针进针困难。浓度的话,如果是一般的混合痔和肛周脓肿,抽0.6-0.8ml布比等比稀释,向下推快点。如果是高位痔疮或是套扎等牵拉反应重的,就用0.8-1ml 布比,具体量可根据病人体格确定,也是向下推快点。在术中或术前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予少量的镇痛药物,地佐,诺扬等
作者: xuanxuanbobo    时间: 2018-8-26 12:36
34硬膜外,向尾部置管效果很好

作者: 梁19871014    时间: 2018-8-29 23:22
我们科室是L3-4,0.5%罗哌单次腰麻,朝尾侧推药,简单的1.5-1.8ml,复杂点的,位置高的2ml左右。

作者: sqhhy    时间: 2018-8-30 09:31
不管什么麻醉方式,病人满意,外科医生满意,就是值得推行的好方式
作者: liulaopo    时间: 2018-8-30 09:48
有个“医学与生活频道”的公从号专门实施——骶管麻醉的
作者: 努力奋斗中    时间: 2018-9-19 15:09
骶管麻醉,辅助用点咪唑2-3mg,效果很好,病人没感觉,我一直这样做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