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高氯血症与AKI的发生和危重症患者及非心脏手术后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这引起了人们对优先使用生理性氯化物含量较高的静脉输液,也称为平衡晶体复苏的强烈兴趣。Zhou等人在大鼠脓毒血症模型中比较了平衡晶体和生理盐水,发现接受平衡晶体的大鼠与接受生理盐水液体复苏的大鼠相比较低水平的促炎性白细胞介素-6,较高的AKI发生率(76%vs100%;P<0.05)以及24小时生存率(76.6%vs53.3%;P=0.01)。一项回顾性研究调查了31,920名接受择期或紧急普外科开放手术的成年人,发现接受Plasma-Lyte(一种平衡晶体)的AKI患者降低的透析需求(1.0% vs 8.3%;P<0.001)和死亡率(2.9% vs 5.6%;P<0.001)。Yunos等对1533名危重患者进行的前瞻性、非盲、序贯周期研究发现,使用平衡晶体可显著降低AKI的风险和透析需求。0.9%生理盐水与Plasma-Lyte 148的重症护理液体治疗(SPLIT)试验是研究平衡晶体对危重症患者复苏作用的首批随机对照试验(RCT)之一,在AKI、透析需求以及死亡率中没有发现任何差异,但受其低严格性和样本容量不足的限制。此外,每组约有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入组前24小时已经接受了约1升的平衡晶体液,在入组当天,平衡晶体液组仅接受了约1.2 L的液体,生理盐水组仅接受了1.4 L的液体。相比之下,在急诊室盐水与乳酸林格氏液或Plasma-Lyte溶液(SALT-ED)试验中,一项针对急诊室非危重病人的单中心、多交叉研究结果发现,使用平衡晶体的患者在30天内肾脏主要不良事件(MAKE30)减少(4.7% vs5.6%;P =0.01)。MAKE30被定义为术后30天内发生的死亡、AKI导致新近的透析或持续性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等渗溶液和肾脏主要不良事件试验(SMART)在ICU患者中进行了类似的研究。同样也发现MAKE30的结果支持平衡晶体液(14.3%vs15.4%;P=0.04)的使用。Pfortmueller 等人还进行了一项RCT已探讨平衡晶体液在大型腹部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结果发现在围术期使用平衡晶体液液体治疗的患者中,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以及对血管加压素的需求减少。根据这些研究,我们支持在围术期使用平衡晶体液这一越来越多人达成的共识。
近些年来,另外一个引起相当大争议的问题是确定用于复苏的液体总量,特别是在围术期。过去,常在术中使用自由液体疗法,经常导致正向液体平衡,这与较高的死亡率与EKS的需求增加相关,也可能导致液体超符合与延长住院时间。加速康复外科协议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围术期液体管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考虑到决策过程中所涉及复杂因素的重要性,这一点从Myles等人的研究中可以明显看出,在接受腹部大手术的患者中使用限制性液体策略后AKI的发生率更高(8.6%vs5.0%;P<0.001)。理想的方案是避免过于限制和过于自由的液体管理方案,对于特定的患者使用各种监测技术例如床旁超声(例如评估每搏量和下腔静脉直径)和/或其他侵入性的监测参数(例如脉压变异度、每搏量变异度和心指数)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液体管理方案。
血流动力学管理和目标导向治疗
围术期低血压可导致肾脏灌注不足进而引起术后AKI的发生。低血压持续时间和程度的增加与AKI风险的增加有关。Sun等人发现,平均动脉压(MAP)<55 mm Hg持续11-20分钟时AKI的比值比(OR)为2.34,持续超过20分钟是的比值比为3.53。类似的发现也在其他的研究中被证实。
生物标志物指导策略
KDIGO工作小组提出了一套临床行动,“KDIGO AKI 集束化治疗”,以预防和改善AKI患者的管理(表3)。例如在无尿患者中[TIMP-2]·[IGFBP7]可用于识别发展为中重度AKI的高风险患者,并且在“KDIGO AKI 集束化治疗”应用不同临床情况中发挥了触发器的作用。生物标志物指导干预预防急性肾损伤(BigpAK)的研究发现在腹部大手术患者术后“KDIGO AKI 集束化治疗”的应用与较低的中重度AKI发生率、入住ICU以及LOS的降低有关,建议在围术期使用此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