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心肌肌钙蛋白升高高于测定特异性的第99百分位数表明存在心肌损伤。如果连续测量显示上升/下降模式>20%,则检测到急性心肌梗死。图中的表格部分建议了确定急性心肌损伤特定原因的预测概率的因素。AKI=急性肾损伤,CAD=冠心病,CAN=中心自主网络,CMB=脑出血,CMR=心血管磁共振成像,DAPT=双抗治疗,HF=心力衰竭,hs-cTn=高敏肌钙蛋白,ICH=颅内出血,PE=肺栓塞,TTS=Takotsubo综合征,WMA=室壁运动异常。
卒中后肌钙蛋白升高的处理:目前,对于cTn升高的中风患者应该如何从心脏角度进行评估、治疗或随访,还没有公认的指南。然而,大多数卒中指南为卒中后的心脏检查提供了建议,无论cTn是否升高,至少包括常规心电图、>24小时的心电监测和超声心动图。
卒中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无症状的cTn升高在所有类型的卒中中都很常见。对于急性卒中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必须至少有以下一项的临床证据:冠脉症状、明确的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心脏影像学上新的缺血性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冠脉造影显示的急性冠状动脉血栓。
有严重卒中或高出血风险(如大面积脑梗死或出血、多发性脑微出血)的患者可能只适合保守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本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洗脱球囊替代支架和短效的血小板抑制剂来降低高出血风险。卒中后早期诊断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和安全的,此外,引发冠脉缺血的情况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治疗。
卒中后左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卒中后应激综合征(TTS):中风后心血管并发症并不局限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卒中后左心室功能障碍在AIS、ICH和SAH的动物研究中已被广泛描述。研究发现NT-proBNP升高。NT-proBNP升高与卒中严重程度、缺血性卒中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增加相关。
卒中后心电图改变和房颤监测:心电图改变:尽管在报告方法上有相当大的不一致,急性心电图异常,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不明的ST-T改变、QT延长、T倒置、T波形态异常、束支传导阻滞和病理性Q波,在所有类型的卒中患者中都很常见。
卒中后新发房颤: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新诊断为房颤的风险增加,与无卒中倾向匹配的个体相比,AIS患者房颤的发病率高出8倍,可能包括心源性(原发性)、神经源性(继发性)和混合性,临床前研究表明,啮齿类动物卒中后神经源性心律失常和左心房心肌结构改变可能是房颤发生的基础。人们认为卒中后交感神经过度刺激引起的心源性神经损伤,被认为是会影响心肌和电传导系统,从而导致死亡的系统。
卒中后病人的猝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定义,心源性猝死是指在目击事件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或在观察到无症状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发生的猝死。神经源性心脏性猝死已经被认识到几个世纪了。然而,由于缺乏尸检研究和事件期间及时的心电图记录,确定猝死患者的实际死因往往是具有挑战性的。只有在进行了包括大脑和心脏在内的全面尸检后,才能证实卒中导致的心脏性猝死的诊断。虽然心源性猝死是SHS的一部分,但神经源性猝死,特别是卒中引起的猝死,很可能是卒中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
卒中后心血管并发症的病理生理学:SIHI的概念:卒中所致心脏损伤(SIHI)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在有和没有潜在心脏病的患者中都会导致卒中-心脏综合征(SHS),可以认为是由脑-心相互作用产生的多种病理生理现象引起的完美风暴。引起SIHI的主要途径是自主神经调节失调和强烈持续的炎症。
卒中所致心脏损伤(SIHI)的系统机制:卒中后脑、骨髓和脾脏炎症耦合导致全身炎症反应,与SIH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中风导致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从脾脏和其他器官大量释放,并改变淋巴细胞生成。急性心肌梗死后也有类似的脾脏反应,单核细胞在心脏中迅速积聚(如下图)。
图:卒中引起心脏损伤的全身机制:卒中后神经元死亡通过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引起局部炎症。炎症体复合体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将前白介素-1激活为白介素-1,白介素-1在这一过程中起中心作用。IL-1、细胞因子和交感神经刺激肾上腺,导致全身儿茶酚胺激增。脾脏和骨髓释放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细胞因子,增强这种反应。节前和节后自主神经末梢在细胞外心肌大量释放儿茶酚胺,导致更严重和慢性的局部炎症反应。
SIHI的局部机制:卒中后,岛叶皮质和其他负责心脏自主调节的大脑结构的参与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卒中背景下的神经元死亡导致局部脑部炎症,其特征是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如下图)。
图:卒中至心脏损伤的局部机制:去甲肾上腺素通过体循环和交感神经末梢到达心脏,损伤心肌细胞(收缩带坏死)和心内膜下组织(局部出血),刺激巨噬细胞,并激活成纤维细胞变成肌成纤维细胞。白细胞介素(IL)-1和炎症细胞通过体循环进入心脏,进一步刺激肌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激活。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内皮功能障碍。心肌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交感神经释放神经生长因子,触发交感神经萌发,进一步放大长期的肾上腺素能反应。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解偶联损害收缩能力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增加需氧量。在氧需量增加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壁改变的背景下,神经元死亡导致的“细胞死亡信号”增加了坏死/凋亡。心肌细胞坏死和肌成纤维细胞活化导致纤维化增强。
未来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工作来指导cTn升高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多中心研究的目标应该是改进临床算法,重点确定哪些患者需要紧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此外,发病前结构性心脏病和卒中相关因素在卒中后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中有多少相互作用还有待阐明。这一问题将通过前瞻性、观察性、多中心研究表述(急性缺血性卒中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来具体解决。值得称赞的是,根据现行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指南,cTn抬高超过急性冠脉综合征临界值的AIS患者将接受及时的诊断冠状动脉造影。作为cTn升高原因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最终诊断将由盲目终点委员会确定。在普通人群和心房颤动患者中,cTn升高与卒中发生风险增加相关,提示在卒中后血管风险分层中有潜在作用。更多关于卒中后慢性心肌损伤预后效用的数据是有根据的。
进一步提高我们对TTS的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神经心源性综合征的一般机制。注册数据将必须回答以下问题:继发于神经疾病的TTS是否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以及某些治疗是否可以改善TTS后的短期和长期结果。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已经被提出,但数据有限,无法对它们的真正临床价值提出强有力的建议。这些药物类别的作用以及靶向治疗TTS以改善预后的作用应该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有患TTS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的风险的个体,心律失常是TTS的相关并发症,并与中风后猝死和癫痫有关。
神经源性AFDAS的概念挑战了传统观点,即中风患者诊断的所有类型的房颤都有相似的潜在病理生理和结果。尽管如此,我们强烈建议所有AFDAS患者使用口服抗凝剂进行二级卒中预防,正如当前临床指南所建议的那样。需要提高对这一相对新颖的视角的了解。PARISE(AIS后检测到的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和风险)倡议是一种包括基于人群、临床和实验研究的翻译方法,将提供对卒中后神经源性房颤机制的更好理解。
虽然二级卒中预防涉及到对心血管疾病共有的血管危险因素的严格控制,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治疗方法来预防卒中后的心血管并发症。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这些机制。我们不知道有任何正在进行的或计划中的临床试验,旨在通过靶向大脑和心脏的连接来预防中风后的心血管并发症。需要精心设计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来更好地了解SIHI机制,并确定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栓塞性冠状动脉缺血以外的治疗靶点。通过抑制IL-1来靶向炎症和通过阻断β-肾上腺素能受体来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应该在临床试验中进行测试。
结论:
神经性心源性综合征正变得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并且目前对它有了更好的理解,随着对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脑-心互相作用病理生理学的理解不断增加,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新的治疗方法,鼓励心脏病学家、神经学家、临床前研究人员、流行病学家和其他科学家之间的合作。
来源:J Am Coll Cardiol 2020 Dec 08;7623(23).
作者: ww2306 时间: 2021-2-4 08:11
非常吓人,给啥药也不好使啦
作者: Naci... 时间: 2021-2-11 09:07
最好讲一下与麻醉的关系!!!
在文中看不出来与麻醉关系有多大呀!!
作者: dawusheng 时间: 2021-2-17 16:53
以后术前评估要更加小心了,对于有脑血管意外的病人,术中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
作者: hnhyxu 时间: 2021-2-28 22:37
心脑研究对麻醉学的进展,意义重大。可惜我们只有学的份,希望各们大佬加油,早日有所突破。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