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女性,严重失血性休克,伤口仍有活动性出血,而库存血经交叉配血并送到手术室需要时间。人工气道和纯氧机械通气提供了较高的吸入气氧浓度,静脉给予大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同时快速输入晶体液和血浆代用品维持动脉血压,并同时纠正内环境紊乱,加强保温措施(保温毯、输液加温)使体温维持在35.5~36.5℃之间,及时处理恶性心律失常。这些措施的及时有效实施,都为抢救争取了时间。经统计,抢救过程中共使用肾上腺素(1mg/1ml)和去甲肾上腺素(2mg/2ml)各20多支。
维持血压的目标:由于还有活动性出血,刚开始的维持目标是收缩压 70~80mmHg;到后来血压越来越难维持,经常降至40~50mmHg(收缩压),经推注血管活性药后能勉强维持在60~70mmHg左右。
如果是我,可能会多条外周血管通路(16G套管针)积极补液,使用一定剂量的多巴胺(小于7ug/kg/min ),应用一定剂量白蛋白,小剂量利尿剂,积极准备血浆、红细胞等。这类病人,即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或者肾上腺素,肯定也会分着泵注,因为合着泵注,既不方便调整剂量,也会加倍的促使血管收缩,有点涸泽而渔的感觉,为了追求单一的生命体征数据而牺牲预后。通常情况下,我是不会这样做的。我们在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的伊始,就需要我们积极谋划着如何撤掉药物做准备。这句话是我自己总结的,共勉之。一家之言,供参考。
1、严重失血性休克首先应该积极手术或者压迫止血,建立多个大的静脉通道和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血气分析。准备好血管活性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允许性低限。如果患者出血暂时控制了,应该积极等到血制品回来后再行诱导插管。关于限制性输液对于很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及重度贫血)我比较赞同,大量输液可能导致患者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低体温。(有麻醉前辈提出的“容量万万岁”,我想各位老师可以再讨论一下)
2、休克的复苏目标在于维持重要器官血供与氧供。在极重度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我认为重要器官的保护顺序为心→脑→肺→肾,个人认为楼主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没有问题,在维持重要器官脏器的灌注时,血压是第一位的!现在多巴胺在失血性休克肾保护上被证实已没有临床意义,反而会增加患者心律失常发生。
3、抢救后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还是与长时间肾前性低血压导致肾脏严重灌注不足有关。
4、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最主要还是维持患者平均动脉压以及快速的纠正患者低血容量,积极成份比例输血,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纠正低体温。以及戴冰帽进行脑保护。
尽管结果似乎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在那么紧急的情况下做到这种地步,我认为楼主做的已经可以了。严重失血性休克,该首先处理止血,至少不能再大量出血,这是抢救的基础。进手术室后之后不要急于打开伤口,必须等待有足够的胶体、晶体、血液进入体内或者备用才行。也不能等到患者进入了手术室之后再由麻醉医生去要求备血,外科医生应该在进手术室之前就要求血液科紧急大量备血。这一点我认为准备不足。
休克的复苏目标首要是解除病因——本例即是止血,其次是维护重要脏器灌注,第三是全身器官供氧。从临床上来看即是:尿量>30ml/h,皮肤温度,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
急性肾衰的原因首要是急性失血性休克,其次应该是大剂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导致血管过度收缩。
术中保护脏器功能是高层次的目标,因为我们首要目标是止血、抗休克、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再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顾及到脏器的保护。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指责楼主血管活性药物用的剂量多大,肾上腺素剂量不能太大的前提是病人还活着。
这个病例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让我们重新回归麻醉医生所肩负的责任:围术期重要脏器的灌注与保护。这句话是当初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看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当时还不是非常明白这句话的意义,总觉得学麻醉的把病人麻倒就好了。但是随着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的逐渐深入,才逐渐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各位老师说了很多,也都非常在理,但是有一点我想各位都忽略了,即如何实现围术期重要脏器的灌注与保护?我们掌握的是病人的各种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尿量等等,但是如何反映围术期的器官灌注呢?我们总是在说维持血压,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把血压,到底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还是MAP,维持在一个什么范围内对于心、脑、肺和肾是安全的呢。这个患者是一个年轻的患者,不合并高血压,我想MAP维持在50mmHg以上就可以保证这个患者不会出现术后严重的神经系统和心脏灌注的损害。
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的一个体征——尿,我们常用这个指标来衡量肾脏的灌注,间接反映脑灌注,术中监测尿量是必不可少的。低体温、酸中毒、凝血障碍,即死亡三角。术中液体加温用了吗?温毯用了吗?钙用了吗?为了保护患者脏器功能,我们把体温维持在多少是好一些呢?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注:以上讨论内容不代表新青年麻醉论坛观点或立场。
尽管DCR原则一直在发展,但笔者认为综合看来主要是针对“死亡三角”且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尽早止血;体温管理;液体及血流动力管理;血制品输注与凝血管理。并简要整理见下表。鉴于DCR的许多内容尚存争议,且笔者水平能力所限,还请广大同仁老师拨冗指正!
(温馨提示:以下图片可点击放大查看)
联系人:
卜版主 微信号:buyebo
陈版主 微信号:Cqxdeer
蒋版主 微信号:1277636690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