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2年8-9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中心、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内容涵盖脑功能、肾损伤、疼痛机制等基础医学领域和儿童麻醉、老年患者麻醉、区域阻滞与术后镇痛等临床麻醉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
11. Xin Huang, Jiao Wang, Juntao Zhang, et al. Ultrasound-guided 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laparoscopic hepatectom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Br J Anaesth, 2022 Sep;129(3):445-453. PMID: 35803754
【题目】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术后镇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杨静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国家老年医学临床研究中心
【第一作者】Xin Hua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腹腔镜肝切除术的创伤和疼痛严重。本研究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单次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是否能改善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的术后镇痛效果。
方法:50名成年患者随机分配为自控静脉镇痛组,或自控静脉镇痛联合双侧单次注射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罗哌卡因0.5%,每侧15ml)。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3h静息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次要结果包括术后6、12、16、20、24、48、72 h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 术后补救性镇痛;睡眠质量;首次下床时间;ESPB相关并发症;血浆罗哌卡因浓度。
结果:ESPB组术后3h静息VAS评分较低,术后6-24小时静息及活动VAS评分明显较低。ESPB组术中阿片类药物使用量较低,术后72 h内补救性镇痛用量较低,睡眠质量较好。ESPB组受试者比对照组早10 h开始下床行走。ESPB受试者均未出现ESPB相关并发症;对部分受试者的分析表明,血浆中罗哌卡因浓度随时间逐渐下降。
结论: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相比,术前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可改善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需求,加速患者康复。
临床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1900020961
【题目】SIRT7与ELK1相关并通过调节DAPK3的表达和内皮炎症共同参与高血糖记忆和糖尿病肾病
【通讯作者】朱敏敏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中心麻醉科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总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Xue Li 复旦大学上海肿瘤中心麻醉科
【摘要】
【题目】基于视频学习的术前呼吸训练可减少学龄前儿童苏醒期谵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通讯作者】江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Li-Nan Zhang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Yi Liu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苏醒期谵妄是学龄前儿童全身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导致不良并发症。本研究旨在明确术前访视期间观看相关视频后的呼吸训练是否能降低学龄前儿童在全身麻醉下耳鼻喉科手术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
方法:单中心、双盲、随机对照试验。
地点:围术期监护室。
患者:共纳入170名行耳鼻喉科手术的儿童,年龄3-7岁,ASA I-II级。
干预措施: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在术前访视期间接受呼吸训练(训练组),另一组仅在术前一天接受术前访视(对照组)。
方法:在麻醉恢复期间,采用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进行评分。收集拔管时间和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的数据。
结果:术前访视期间接受呼吸训练的儿童苏醒期谵妄发生率显著低于仅接受术前访视的儿童(10.4% vs 35.1%,P <0.001)。与对照组相比,训练组在麻醉复苏室内的苏醒时间评分和最高谵妄评分显著较低[分别是4.4 ± 3.4 vs 6.9 ± 4.2,P <0.001和5.0(5.0) vs 7.0(7.0),P = 0.001]。两组在拔管时间和麻醉复苏室停留时间无差异。
结论:耳鼻喉科手术的学龄前儿童,术前进行基于视频学习的呼吸训练可显著降低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
试验注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编号:ChiCTR1900026162);于2019年9月24日注册。
14. Caixia Sun, Shujun Ren, Chen Chen, et al. Pulse perfusion index for predicting intrapartum fever during epidural analgesia. J Clin Anesth. 80 (2022) 110852. PMID: 35489302
【题目】
脉搏灌注指数对硬膜外分娩镇痛期间发热的预测【通讯作者】孙彩霞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孙彩霞 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麻醉科
【摘要】
研究目的:评估脉搏灌注指数(PI)是否可用于预测产时发热,并为预测产时发热的发生提供一个临界PI值。
【题目】导尿通过糖代谢损伤途径诱发小鼠谵妄样行为
【通讯作者】谢仲淙 麻省总医院和哈佛医学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系,老年麻醉研究室
【第一作者】Zhang-jie Jiang 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谵妄是一种与不良反应相关的急性精神状态紊乱综合征,包括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可能。然而,谵妄的病因和潜在机制在诸多层面有待明确。许多患者留置尿管(UC),与谵妄相关。但导尿相关性谵妄的因果关系和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小鼠无尿路感染的UC动物模型,以确定UC是否能在小鼠中诱导谵妄样行为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成年雌性小鼠(16周龄)在短暂的异氟烷麻醉下进行导尿操作。分别在留置尿管3、6、9和24h后测定模型小鼠的谵妄样行为。留置尿管6h后,使用蛋白质印迹法、免疫组化成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荧光技术测量小鼠血液和脑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大脑皮层中的三磷酸腺苷(ATP)浓度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含量。最后,使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进行相互作用研究。
结果:研究发现,留置尿管后第3、6、9h可诱导小鼠出现导尿相关性谵妄样行为,而24 h后则无该现象。UC降低脑间质液中的葡萄糖含量(86.38% ± 4.99% vs 100% ± 6.26%,P=0.003),但并未降低小鼠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的ATP含量(84.49% ± 8.85% vs 100% ± 10.64%,P=0.031)。最后,UC降低小鼠大脑皮层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含量(85.49% ± 6.83% vs 100% ± 11.93%,P=0.040)和mRNA的表达(41.95% ± 6.48% vs 100% ± 19.80%,P=1.017)。VEGF可降低UC诱导的这些变化。
结论:UC通过损伤葡萄糖从血液到大脑的转运途径从而降低大脑中的葡萄糖和能量,导致小鼠出现谵妄样行为。这些发现将促进更多的研究以探索谵妄的病因和潜在机制。
【题目】超声引导锁骨筋膜平面阻滞联合颈丛阻滞用于锁骨中段手术: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王良荣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Qian Zhuo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Yanya Zheng 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Zixuan Hu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背景:区域麻醉如肌间沟臂丛阻滞(ISBPB)和颈丛阻滞(ICPB)是锁骨手术的常用麻醉方法。然而有诸多研究表明,这些阻滞方法,尤其是ISBPB,可导致膈神经麻痹和膈肌运动减弱。本研究旨在评估锁骨中段手术时,与ISBPB联合ICPB技术相比,锁骨筋膜平面阻滞(CPB)联合ICPB技术在减少同侧膈肌麻痹方面是否存在优势。
方法:将40例拟行右锁骨中段手术的患者按1:1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ISBPB + ICPB(BC)组和超声引导下CPB + ICPB(CC)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5ml进行ICPB,20ml进行ISBPB或CPB阻滞,研究中患者并未使用其他镇静或全麻药物。主要观测指标为同侧膈肌麻痹发生率(应用M型超声进行评估),次要观测指标为床旁肺功能试验、阻滞成功率、阻滞操作所需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右上肢运动阻滞评分。
结果:与BC组相比,CC组阻滞后同侧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50% vs 0%;P < 0.001),床旁肺功能测试指标明显提高。BC组和CC组阻滞成功率均为100%,且CC组上肢运动阻滞评分、阻滞操作所需时间低于BC组(7.1±1.2 vs 3.2±0.6 min;P <0.001)。此外,两组之间的阻滞起效时间和其他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结论:行右锁骨中段手术时,超声引导下CPB联合ICPB可提供完善的手术麻醉效果,并显著减少同侧膈肌麻痹的发生率及上肢运动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
17. Dan Wu, Yingjie Hua, Zhongwei Zhao, et al. Patient Preferences for Rescue Med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kthrough Cancer Pain. J Pain Symptom Manage, 2022. PMID: 36002122
【题目】患者发生癌性爆发痛时接受补救性药物治疗的偏好调查
【通讯作者】孙建良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Dan Wu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麻醉科;Yingjie Hua 浙江大学丽水医院疼痛科
【摘要】
目的:本研究采用离散选择实验(DCE)探讨中国癌症患者在癌性爆发痛(BTcP)治疗中对补救性用药(RD)的风险-收益偏好及其支付意愿(WTP)。
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和患者问卷调查,最终将爆发痛缓解时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用药途径和药物成本(估测患者的WTP)五个属性纳入DCE问卷。应用方案特定条件logit模型分析患者对每个属性的偏好和WTP及其程度,评估社会人口学影响和临床特征。
结果:从2022年1月1日至4月5日,共收集有效问卷134份。结果显示,这5个属性均对癌症患者选择“补救性用药”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用药后疼痛缓解时间(10.0;95%CI 8.5-11.5)是患者最关心的问题,其次是消化系统不良反应(8.5;95%CI 7.0-10.0)、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2.9;95%CI 1.4-4.3)、用药途径(0.9;95%CI 0 - 1.8)。受访者愿意每月花费1182元(95%CI 605-1720元)用于15min内起效的“补救性用药”,并愿意每月花费1002元(95%CI 605-1760元)将药物导致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至5%。
结论:对于中国癌症患者,尤其是中/重度癌性疼痛患者,在补救性用药方面,优先考虑的是能否更快缓解癌性爆发痛以及更有效地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该研究提示,这些患者期望当需要时药物可以快速控制爆发痛且不良反应较少。这些结果有助于临床医生就如何更好地缓解癌性爆发痛这一问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题目】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用于肝部分切除术后镇痛: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通讯作者】李茜 华西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Lin Ding 华西医院麻醉科
【摘要】
引言:在多模式镇痛策略中加入鞘内注射阿片类药物如氢吗啡酮,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本研究通过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探究在多模式策略中加入鞘内注射氢吗啡酮是否可安全地提高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镇痛效果。
方法:共有126例全麻下行肝部分切除术的成年患者被随机分为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组和不注射组。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24h内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72h内不同时间静息或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术后72h内静息或活动时疼痛评分、镇痛药使用情况、不良事件及术后恢复指标。
结果:在纳入分析的124例患者中,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组术后24h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9.0% vs 50%;RR=0.58,95% CI 0.37-0.92)。然而,术后24h两组术后疼痛NRS评分的绝对值差异小于1分。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组在术后24h内发生轻度瘙痒更多(19.4% vs 4.8%;P= 0.01)。
讨论: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可降低肝部分切除术后24h内活动时中至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评分。然而,疼痛评分的差异可能并不具有临床意义,鞘内注射氢吗啡酮100μg也并不能明显改善其他镇痛或功能指标。后续研究需要进一步对鞘内注射氢吗啡酮的剂量进行优化。
19. Liuyue Yang, Weihua Ding, Yuanlin Dong, et al. Electroacupuncture attenuates surgical pain-induced delirium-like behavior in mice via remodeling gut microbiota and dendritic spine. Frontiers in Immunology, 2022;13: 955581. PMID: 36003380
【题目】电针灸通过重塑肠道微生物群和树突棘而减轻手术疼痛诱导的小鼠谵妄样行为
【通讯作者】Shiqian Shen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Jianren Mao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Zhongcong Xie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第一作者】Liuyue Yang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Weihua Ding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Yuanlin Dong 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总医院麻醉、重症监护和疼痛医学部
【摘要】
【题目】肠道微生物群介导的代谢重组加重术前应激大鼠麻醉/手术后的情绪缺陷
【通讯作者】杨建军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感国际联合实验室
【第一作者】Lei Lei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手术期医学科,河南省疼痛、认知与情感国际联合实验室
【摘要】
术前有应激反应的患者术后容易出现情绪缺陷。然而,其潜在的机制仍远未明确。本研究中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术前应激大鼠麻醉/手术后微生物组成和特定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发现,麻醉/手术加剧了术前应激大鼠的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麻醉/手术后,小胶质细胞激活,促炎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ɑ(TNF-α)表达上调。术前应激大鼠术后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物组成与对照组明显不同。最后,抗生素治疗后大鼠的情绪障碍、代谢改变和神经炎症恢复正常。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群的异常促进术前应激大鼠术后代谢重组、神经炎症和精神缺陷的发生。
【题目】大麻素通过靶向TLR4共受体MD2缓解神经炎症并改善吗啡介导的镇痛
【通讯作者】Cong Lin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姜艳芳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遗传诊断中心,器官再生移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王晓辉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化学生物学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
【第一作者】王雪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
【摘要】
检索:李慧 唐子元
翻译:肖彤 靳育霖
校对:张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