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是急性血栓性疾病应急处置及慢性血栓性疾病长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纤溶药物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血栓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抗血栓药物被广泛应用,抗血栓药物导致的出血事件也逐年增多。据统计,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患者大出血发生率为1%~3%。接受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抗血栓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达16.6%。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是抗血栓治疗预后最差的不良事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残疾,据报道大约25%的颅内出血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有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发生ICH的风险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者增加4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后的出血率可高达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7%,且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因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撰写本共识,包括抗血栓药物监测、出血评估、出血逆转治疗及重启抗血栓治疗4个部分,共14条规范(图1),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规范处置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