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如同飞机飞行的过程,飞行最危险的过程是起飞和降落,麻醉最危险的过程是诱导和复苏。在麻醉的恢复期会产生多种并发症,上世纪90年代有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并发症发生于术后的2~4小时内。PACU(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麻醉后监护患者恢复的地方。患者麻醉后要完全恢复到术前的水平(包括生理和心理)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PACU的主要任务就是让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恢复其重要的保护性反射,保证生命体征的平稳,进而使麻醉后的患者回到普通病房后能够像普通患者一样,无需护士的特别看护。
上世纪20年代,陆续有PACU在美国和欧美的一些国家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护士的匮乏,PACU在美国迅速地延续。虽然1873年美国的麻省总医院就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PACU,但真正意义上的PACU距今仅仅60多年的历史。1947年费城医学会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11(1937年~1947年)年中,术后几乎一半的死亡病例都是发生在术后的24小时,同时绝大部分都是可以预防的。1949年,纽约手术委员会率先在全世界提出PACU应成为麻醉科的标准配置。近年来随着手术量的增加以及日间手术等的需求,PACU在减少麻醉后相关的并发症,提高麻醉安全,加快患者周转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从功能定位的角度来讲PACU应具有监护室的一般功能,它可以作为手术室和普通病房的缓冲区域,使得患者出PACU后能够满足普通病房的看护要求。
中国PACU的历史与国外几乎相反,上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的麻醉基本以广义的局麻和神经阻滞为主。因此还未能够认识到建立PACU的重要性,50年代初,一些大型医院,比如北京协和医院有了零星的PACU的建制,80年代,中国麻醉医学的发展与国外是完全相反的。中国首先发展了心胸和体外循环专业,此时迫切需要ICU的发展,因此当时首先发展了ICU,直至上世纪末,国家才有了医院建立PACU的制度,其意义在于减少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各种并发症,使得患者早期的麻醉恢复安全有效,并能顺利过渡到普通病房。
8586d25b6d1de5bac0674227cb9ef32f.jpg (70.92 KB, 下载次数: 1) 2024-1-18 20:41 上传 STEWARD苏醒评分虽然是卫计委优质医院评审中采纳的标准,但其内容简单,达其标准也不能保证患者的麻醉药作用已经完全消退;改良ALDRETE评分虽然全面可靠,能够保证达到其标准的患者麻醉药作用已经完全消退,但由于没有考虑手术麻醉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如果单纯采用该标准,患者康复的质量以及满意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PADS评分虽然设计之初并不是患者转出PACU时的标准,但由于其中涉及了患者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外科出血等方面的评估,因此我们建议患者转出PACU的标准应将该三方面的评分和前面的改良ALDRETE评分联合使用,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患者麻醉后恢复的质量和满意度。(来源:门诊杂志)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