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我正式进驻心脏手术室,开始了为期半年的心脏麻醉培训。
心脏麻醉几乎都是危重病人,为了保障病人围术期的安全,与普通麻醉相比,自然工作量成倍增加。举个例子,比如,普通手术麻醉前,我们一般需要准备7种药品,而心脏麻醉术前需要准备将近30种药品,包括心血管活性药品、微泵药品、麻醉诱导药品和辅助用药,一个也不能少。
药品多,仪器多,操作多,步骤多,那么,如何同时保证临床麻醉工作的安全和高效呢?以我们科室为例,说说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吧。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术前一天,我们会事先了解第二天手术病人的情况,仔细阅读病史,对每一个手术病人进行评估,并进行针对性的谈话和签署知情同意。
科室要求,在麻醉访视单上清晰写明:病人姓名、床位、住院号、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型,手术名称(包括对麻醉的特殊要求),主要诊断,次要诊断,合并疾病,并对心、肺、脑、肝、肾、凝血情况进行分类简要记录,使用统一规范的英文简写,必须做到一目了然,便于查阅。
我们一般会重点关心各项心脏检查:心功能分级,冠脉造影结果(哪几根冠脉有问题,堵塞的程度等),心超结果(各房室是否扩大,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瓣膜口面积,跨瓣压差,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射血分数等),心电图结果。
心脏麻醉病人病情复杂,需要记忆的数据非常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重要的数据记下来,放在醒目的位置,便于所有人看到,不知不觉就可以节约反复查阅的时间和精力。——要知道,在心脏房间,保存脑力和保存体力同样重要。
有备无患永远是好事
在心脏房间,免不了需要准备心血管活性药物。一般来说,对于每一台心脏手术麻醉,我们都会准备全套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并用针筒抽好,写明剂量,放在醒目的位置,不管这个病人实际上是不是会用。
我们一直遵循有备无患的原则,即,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做好充足的准备,即使该事件的发生几率很低。尤其是心脏手术,循环衰竭往往就发生在几秒钟之间,充足的准备可以让我们争取更多的时间去处理突发事件。
有人认为,提高效率就是不添加不必要的麻烦,事先准备,不用就是浪费。如果真的需要,临时准备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我们没有统计过,这两种做法是否对突发事件的结果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但是,在职业生涯中,你只要遇到过一例心源性休克、心跳骤停的病人,你一定会感激那支抽在针筒里的去氧肾上腺素,以及已经上了泵的肾上腺素。
我的剂量,不,是我们的剂量
在我们科室,对心血管药物的配置有一些默认剂量,如,500毫升大瓶的去氧肾上腺素剂量为40微克/毫升,100毫升小瓶的硝酸甘油剂量为50微克/毫升,便于所有人在紧急事件中立即使用,不用追问备药的医生具体剂量,也无须担心用错剂量。
同时,心脏手术麻醉结束后,大多数病人都需要带若干个微泵药物回心外科监护室继续治疗,这就需要麻醉科与心外科监护室的药物配置保持一致,便于微泵调节,直接续泵,节约了反复换算的时间。同时,对于一些带着微泵进入手术室的危重病人,我们也可以直接将药物上泵继续治疗。
此外,在紧急事件中,心血管活性药物的准备也非常关键。“去抽肾上腺素!”这样的指令往往会让住院医生不知所措,更加乱了手脚。如果,当时当刻,需要抽取非默认剂量的药物,上级医生必须用简短的语言,具体到某一位医生,下达清晰的指令。“张医生,抽2支肾上腺素至20毫升上泵”,“李医生,抽10支纯的肾上腺素”,这样的指令才是成功抢救的前提和关键。
定位远比操作重要
心脏手术麻醉中需要建立各项监测,了解病人心脏前后负荷各项数据,一般,需要进行桡动脉置管和右颈内静脉置管,冠脉搭桥手术需要放置漂浮导管,大血管手术需要进行双侧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置管。
这些操作步骤繁多,但是,留给麻醉医生的时间并不多。所以,与其花一些时间做好穿刺前的定位,也不要莽撞地穿刺,一旦失败,非但把最佳的穿刺部位浪费了,而且还需要时间按压出血点,得不偿失。
所以,主任一直强调,看准了再穿,摸准了再穿,由远端向近端穿,一个医生最多穿两次,求助别人并不丢脸。
印象很深,有一次,我进行左桡动脉穿刺两次都失败了,主任过来帮忙,发现我穿刺的位置由于动脉痉挛,已经摸不清搏动了,准备进行同侧的肱动脉穿刺。但是,那天我给病人建立的外周静脉通路正好是肘正中静脉,不偏不倚覆盖在肱动脉搏动的上方。
主任有些无奈地说,你这是把我的后路都给堵了呀,如果你遇到可能桡动脉穿刺困难的病人(高龄、女性、肥胖、糖尿病等),记得留出肱动脉穿刺的位置!虽然,后来,主任在相同位置桡动脉穿刺一针见血,但是对我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永远需要多想一步,再多想一步。
沟通沟通再沟通
心脏麻醉医生一般都是站在病人的头端进行工作的,必须对手术步骤了然于胸,同时与心外科医生保持沟通。
主任总是告诉我们,评判心脏收缩力的最好方法,就是靠看!直视下看着心脏跳动真的非常震撼,也必须知道什么样的心脏收缩得好,什么样的心脏“太胀”了,什么样的心脏“太空”了。
在手术过程中,心外科医生需要对心脏不同部位进行操作。尤其,对于非停跳的冠脉搭桥术,心外科医生只要轻轻触碰一下心脏,都可能引起一连串的早搏,使得麻醉医生处理起来措手不及。
所以,在手术过程中,必须与心外科医生进行时时沟通,在“翻心脏”之前,提前予以心血管活性药物进行“支撑”;在心脏位于不同位置的时候,及时解读“异常”的心电图波形,“异常”的血压,“异常”的肺动脉压力以及“异常”的心排量结果,不要单纯因为监护仪上数值的变化而乱了手脚——永远记得看一看,心外科医生在对心脏做什么!
请把尿袋踢过来
心脏麻醉医生术中需要观察记录的数据非常多。除了平视180度范围内的监护仪、呼吸机、微泵、心排量、Narcotrend、脑氧、ACT、血气分析结果等各类数据,还要同时兼顾天上的补液量、地下的失血量和尿量,真正做到海、陆、空立体环绕,一个也不能少。
有时候,心外科医生术前导尿完毕,随意将尿袋仍在地上,一个不注意,补液倒是进去不少,尿量到底有没有出来,竟然没有关注!所以,我一般习惯将尿袋挂在一眼能够望见的地方,真正做到“全局尽在掌握”。请把床下的尿袋踢过来,也许已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习惯了。
对于所有的仪器,每一间手术室的摆放方式都是相同的,避免仪器乱放,真正让行为习惯成为工作效率的保障。
同时,每一间手术室的墙上都有一个特质的监护仪,时时同步麻醉监护仪的数据,这是让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和体外灌注医生,都可以时时关注到病人的情况——无论你站在手术室的哪个位置,无论你此刻在进行什么操作,只要抬头,你就能看见。
你真的知道怎么给药吗
心脏麻醉过程中的药物可是出了名的品种繁多,而且,要命的是,这些药物必须同时注入病人的体内。
一般来说,常规术中微泵药物至少有6个,分别接在6个串联的三通上,通过深静脉主管或漂导鞘管进行泵注。那么,你会如何安排这6个药物的顺序呢?
我们一般把泵速比较慢的心血管活性药物,连接在靠近病人侧的三通上,而把泵速比较快的麻醉药物,如肌松药和丙泊酚,连接在远离病人侧的三通上。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走得快的药可以带着走得慢的药一同前进,保证不会有任何药物堵在半路。
反之,如果走得快的药物连接在第一个三通,由于泵注产生的压力,排在后面的药物只能干着急,导致药物进不去甚至回流,泵了半天竟然都没有泵进去!
同时,泵注药物的通路禁止作为常规给药通路,必须通过另外一路(深静脉副管或漂导蓝管)进行给药,避免对恒速泵注产生干扰,导致药物剂量不稳定,血压过山车一般大起大落,这些绝对是心脏麻醉中的大忌。
对于有些特殊的药物,一定要给得慢!比如,鱼精蛋白。在心脏麻醉中,注射鱼精蛋白可以中合肝素的抗凝作用,一般意味着手术主要步骤已经结束,大家可以暂时缓一口气,所以,一般把注射鱼精蛋白昵称为“打鱼”。
“打鱼”可要出海,要准备鱼网,准备鱼饵,所以速度快不得。只要你遇见过一次严重的鱼精蛋白过敏,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跳骤停,你一定会对“打鱼”的过程小心小心再小心。
可别急着收拾东西
手术快结束了,有些药物似乎没有用了,都扔了吧。错!永远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心脏分分钟会给你颜色看。
有一次,心外科医生已经完成了手术步骤,心脏经过一次除颤已经顺利复跳,并已经成功脱离体外循环,恢复了自主循环。我准备去清洗体外除颤仪,俗称“洗大饼”。这个时候,主任正好进入手术间,看到了我的一举一动,告诉我,必须等到胸腔合拢之后才可以撤去体外除颤仪——你永远都不会知道,心脏什么时候会辜负你,随手取用远比重新准备方便得多。
同样,在病人已经完成过床,但没有离开手术室之前,千万不要丢弃任何重要的药品和关闭麻醉机。曾经发生过病人在转运中突发室扑,好在药物和设备都在,及时拉进手术室才算拣回了性命。
其实,在麻醉过程中,远远不止这些细节。很多细节,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习惯,烙印在每一遍操作、每一刻观察、每一次记录、每一项决策中。然而,更多的细节,还需要我反复操练——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把麻醉工作变成自己的行为记忆,让我可以解放更多的体力,专注于术中病人的麻醉管理!
好了,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往往可以决定一台手术麻醉的成败。细节,真的可以救命。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