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本期《珠江视界-每月好文》节选2024年12-2025年1月发表的部分文章,研究来自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科等,内容涵盖速激肽信号介导早期神经病理性疼痛、外泌体通过调控肝细胞铁死亡减少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围术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应激性血糖增高的关联性临床研究等方面(#为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殷书磊, 李天亮, 李春震 海军军医大学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陶翊桀 海军军医大学麻醉学院
【摘要】
【第一作者】
邓智钊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麻醉科【摘要】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肝细胞损伤导致移植肝失功的主要原因。然而,鉴于目前用于肝IRI的专门治疗方法很少,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在本研究中,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分析,蛋白溶质载体家族39成员14 (solute carrier family 39 member 14,SLC39A14)被确定为人类同种异体肝移植肝细胞的前铁死亡靶点。在体内和体外实验中,SLC39A14敲低通过阻止肝细胞铁死亡显著减轻肝IRI。在机制上,抑制SLC39A14可抑制肝细胞对非转铁蛋白结合铁(non-transferrin-bound iron,NTBI)的摄取,从而减轻铁过载和细胞铁死亡。此外,研究发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通过下调SLC39A14的表达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hBMSCs来源的外泌体可将大量miR-16-5p递送至肝细胞,在转录后水平抑制SLC39A14的表达,减少肝脏IRI诱导的细胞铁死亡。综上所述,SLC39A14通过介导NTBI进入肝细胞并诱导肝细胞铁死亡来触发肝IRI。此外,基于hBMSCs的治疗有望逆转肝IRI的进展。【题目】
基于网络和实验药理学方法解析松脂醇抗甲基苯丙胺成瘾的神经机制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背景:成瘾是一种慢性脑部疾病,其潜在神经元机制的特征表现为寻求和使用药物的行为。曼陀罗(Flos Daturae,FD)及其成分可用于治疗成瘾。然而,与寻求药物行为的神经元机制相关的FD有效成分仍不清楚。【题目】
齿状回中 S1P/S1PR1 信号传导功能障碍导致慢性疼痛相关记忆障碍的易感性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题目】
Res@LDH:一种具有双重活性氧清除效率的新型缺血再灌注损伤纳米杂化治疗药物
【通讯作者】
孙瑞锦 中国地质大学科学研究院;【第一作者】
【摘要】
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全球公众健康,鉴于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极为有限,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疗干预手段迫在眉睫。在此,我们介绍一种新型纳米杂化治疗药物Res@LDH,它对双重活性氧的清除效率高达约90% 。Res@LDH以含锗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片(Ge-LDH)作为药物纳米载体,搭配白藜芦醇作为神经保护剂,不仅能增强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还确保了高度的生物相容性与稳定性。我们探讨了Res@LDH在减轻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以及再灌注引发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减轻H2O2诱导的HT22细胞毒性方面的潜能。我们的实验揭示了Res@LDH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减小梗死体积,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表现出强大的抗氧化活性,并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此外,Res@LDH治疗显著减弱了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程度。通过开创性的合成方法将Ge-LDH和白藜芦醇结合,Res@LDH有望成为一种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策略,为当前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难题挑战提供了一种简洁的解决方案。10. Kai-Di Ni#, Xian Fu, Ying Luo, Xin He, Hou-Hua Yin, Dong-Ping Mo, Jing-Xian Wu, Ming-Jun Wu, Xiao Zheng, Ya-Nan Liu, Qing Jiang, Ling-Tong Zhang, Ai-Zhi Lin, Ling Huang, Qing-Jin Pan, Xue-Dong Yin, Huan-Yu Zhang, Yi-Wen Meng, Xue Zhou, Jianbo Pan, Zufeng Guo,and Jun-Yan Liu*. Epoxy metabolites of linoleic aci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breast cancer via orchestrating PLEC/NFκB1/CXCL9-mediated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Cell Death Dis. 2024 Dec 18;15(12):901. doi: 10.1038/s41419-024-07300-6. PMID: 39695149
【题目】
亚油酸的环氧代谢物通过协调PLEC/NFκB1/CXCL9介导的肿瘤生长和转移以促进乳腺癌的发展
【通讯作者】
刘俊彦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院和麻醉系CNTTI,中国重庆市教育部新靶点和治疗干预基础医学研究和创新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重大脑病和老龄研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
【第一作者】
【摘要】
乳腺癌(breast cancer, BC)是一种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需要全面了解其发病机制,以制定新的治疗策略。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代谢驱动的炎症是癌症发展的一个致病因素。然而,PUFAs在BC中的代谢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本文研究了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单加氧酶介导的亚油酸代谢物环氧十八烯酸(EpOMEs)在促进BC,特别是三阴性BC(triple-negative BC,TNBC)发展中的作用和潜在机制。一项代谢组学研究发现,EpOMEs在BC患者和MMTV-PyMT小鼠的血浆中显著增加,这是BC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中CYP2J2表达上调的原因。通过CYP单加氧酶抑制剂的治疗,降低EpOMEs可显著缓解MMTV-PyMT小鼠的肿瘤发展。用EpOMEs治疗和过表达CYP2J2以增加TNBC细胞中的EpOMEs,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迁移、肿瘤生长和转移。而敲低CYP2J2以降低EpOME可抑制TNBC的肿瘤发生和肺转移,这一作用可被EpOME逆转。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CXCL9和PLEC对EpOME介导的TNBC促进至关重要。下调CXCL9和PLEC基因抑制了TNBC的进展和EpOME介导的TNBC的促进。CYP2J2的过表达和EpOME处理均上调PLEC,而PLEC上调NFκB1(CXCL9的转录调节因子)。本研究扩展了对PUFAs代谢在BC发展中的功能的认识,为TNBC和其他BC患者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和饮食指南。【题目】
DNMT3a缺失导致老年小鼠麻醉/手术诱导的突触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熊利泽,田莉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 麻醉与脑功能调节重点实验室,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脑与类脑智能转化研究所【第一作者】
Peilin Cong,Xinwei Huang,Qian Zhang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麻醉与脑功能调节重点实验室,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脑与类脑智能转化研究所【摘要】
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PND)是老年患者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表观遗传变化是衰老的标志,并与认知障碍密切相关。然而,麻醉和手术对衰老大脑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尚不清楚。使用剖腹手术PND模型中,我们报道了老年小鼠海马神经元中DNA甲基转移酶3a(DNA methyltransferase 3a, DNMT3a)显着减少,这导致整体DNA甲基化下降。DNMT3a基因敲低可导致老年小鼠突触紊乱和记忆障碍。在机制上,亚硫酸氢盐测序表明,DNMT3a缺失减少LRG1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并促进其转录。我们还发现,通过增加LRG1水平以激活TGF-β信号通路,最终影响突触功能。相反,海马区过度表达DNMT3a或敲低LRG1均可减轻老年小鼠的突触紊乱并挽救术后认知缺陷。我们的结果表明,DNMT3a是PND发病机制中以前未定义的介质,它将表观遗传调控与麻醉/手术诱导的突触功能障碍结合起来,是解决PND的一个治疗靶点。【题目】
TBC1D15在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调节线粒体稳态和线粒体自噬
【通讯作者】
杜学柯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围术期器官功能障碍基础科学与防治重点实验室
【第一作者】
Hanghang Han,Yingying Zhang,Enhao Huang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围术期器官功能障碍基础科学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摘要】
线粒体质量控制在脓毒症诱导的急性肺损伤(sepsis-induced acute lung injury, SI-ALI)中至关重要。我们的研究探讨了细胞内蛋白TBC1D15如何调节线粒体质量以改善SI-ALI。我们发现脓毒症患者的全血、单核细胞、SI-ALI小鼠的肺组织和MLE-12细胞模型(小鼠肺上皮细胞)中TBC1D15水平显著降低。使用腺相关病毒和慢病毒载体过表达TBC1D15可减轻小鼠模型和MLE-12细胞的肺损伤和炎症,而沉默TBC1D15则会加剧炎症反应。在机制上,TBC1D15过表达分离线粒体-溶酶体接触时间,促进线粒体自噬,恢复线粒体功能。线粒体吞噬抑制剂巴佛洛霉素A1可逆转TBC1D15的保护作用。此外,TBC1D15敲低延长了线粒体-溶酶体的接触时间,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加重,氧化应激增加。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SI-ALI的特点是线粒体-溶酶体接触时间延长和线粒体自噬受损。因此,TBC1D15过表达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可减轻脓毒症患者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减少肺损伤,这表明SI-ALI治疗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d0cc69490c3b79152fcdfe98b87a5f4c.png (2.47 KB, 下载次数: 43)
2025-3-11 23:10 上传
指导老师简介:磨凯
d0cc69490c3b79152fcdfe98b87a5f4c.png (2.47 KB, 下载次数: 41)
2025-3-11 23:10 上传
【珠江视界-翻译小组简介】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