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题目】
【通讯作者】
方浩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麻醉科;孙霞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麻醉科
【第一作者】
Rongrong Gao,Huihui Ju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
【摘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以严重呼吸衰竭和炎症为特征,可导致肺血管和上皮细胞损伤。ARDS因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迫切需要研发新的治疗方法。端细胞(TCs)是一种新发现的间质细胞,在组织修复和血管生成方面展现出独特潜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外泌体microRNA(miRNAs)的释放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脂多糖(LPS)刺激TCs并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及纳米颗粒追踪分析技术分离鉴定其外泌体。通过小鼠血管内皮细胞(MVECs)的成管、迁移和增殖实验,评估外泌体miR-221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利用蛋白质印迹和qRT-PCR明确JAK/STAT信号通路在miR-221调控中的作用,并运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E2F2是miR-221的直接靶点。通过气管内滴注LPS建立ARDS小鼠模型,结合组织病理学评分、细胞因子检测和内皮屏障完整性实验,评估TCs来源外泌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LPS刺激的TCs来源外泌体可显著促进MVECs的血管生成、增殖和迁移,该作用由miR-221介导——其通过下调内皮细胞功能关键调控因子E2F2实现。JAK/STAT信号通路在miR-221生物合成中起关键作用,抑制该通路可显著降低miR-221水平,并削弱其促血管生成作用。动物实验证实TCs来源外泌体能有效减轻ARDS小鼠的肺部炎症和组织损伤,而抑制miR-221可逆转该保护作用。上述研究结果表明,TCs来源的外泌体可通过JAK/STAT-miR-221-E2F2轴促进血管生成并缓解ARDS。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病理机制复杂的严重临床事件。尽管近年研究发现,组织源性外泌体在多种器官和组织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在SCI中的作用仍未确定。本研究探讨了脊髓组织外泌体在SCI后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和机制。本研究揭示脊髓组织损伤源性外泌体(SCI-Exos)与正常组织外泌体(Sham-Exos)在形态特征、浓度及生物学功能方面存在差异。SCI-Exos具有促炎效应,而Sham-Exos无此特性。体内外实验证实,SCI-Exos通过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1表型极化并促进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从而加剧脊髓组织及神经元损伤。此外,外泌体miRNA测序结合功能验证显示,SCI-Exos中miR-155-5p表达水平高于Sham-Exos。进一步研究发现,SCI-Exos来源的miR-155-5p显著抑制了叉头框蛋白O3a(FoxO3a)磷酸化,并激活核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进而促进小胶质细胞M1极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本研究表明,损伤诱导的含miR-155-5p的外泌体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M1极化和炎症反应加重SCI。因此,靶向干预miR-155-5p表达或外泌体分泌可能成为减轻SCI炎症和继发性损伤的新策略。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目的:酒精相关性肝病(ALD)介导的器官间通信机制尚未充分阐明。本研究探讨肝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原(AGT)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ALD中的内分泌调控作用。
方法与结果:肝细胞因子筛选测试显示,乙醇慢性-间歇大量摄入可上调肝脏AGT的产生,从而激活下游的RAS。肝细胞特异性敲除Agt(AGTΔHep)显著减轻ALD诱导的肝损伤。通过AGTflox/flox(AGTf/f)和AGTΔHep小鼠的器官表型筛查,骨骼肌表现出最显著的酒精性肌病(AM)相关表型改善,包括酒精摄入后所致的肌量减少缓解、氧化应激减弱和线粒体功能恢复。机制上,肾素-血管紧张素轴将来自AGT的损伤信号传递至肝细胞和肌细胞的膜受体AGTR1。药物抑制AGT、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或特异性敲低肝细胞/肌细胞中的Agtr1,均可有效减轻上述肝细胞和肌细胞的损伤。激活RAS-AGTR1通路的拮抗轴——包括Ang(1-7)及其膜受体MAS1——可改善肝脏和肌肉的酒精性损伤。相反,特异性敲低肝细胞和肌细胞中Mas1则加重这些损伤。
结论:肝细胞因子AGT通过激活RAS-AGTR1轴和抑制Ang(1-7)-MAS1轴促进ALD和AM,为这两种疾病的协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Tao Chen,Yang Zhang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普遍且严重的临床疾病,发病率高且健康负担重。目前对其复杂病理机制的认识不足阻碍了有效疗法的开发。三结构域蛋白65(TRIM65)最近被确认为急性炎症的关键调节因子。然而,其在AKI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TRIM65表达在AKI模型中上调。对小鼠中Trim65基因进行敲除可对横纹肌溶解、缺血再灌注(I/R)和顺铂诱导的AKI产生显著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表明,TRIM65可直接结合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VDAC1),并通过其K161和K200氨基酸位点介导K48/K63连接的多泛素化修饰。TRIM65 在维持VDAC1的稳定性和防止其被自噬途径降解方面发挥作用。TRIM65缺陷可减轻AKI期间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相反,VDAC1在肾组织中的过表达可以消除TRIM65缺失对AKI的保护作用。这些发现表明,TRIM65 可能通过靶向VDAC1依赖性线粒体功能发挥调节AKI的作用,为开发治疗AKI 的新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题目】
海马CA1区兴奋性传递减弱与抑制性传递增强介导神经炎症诱发的小鼠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Xin-miao Wu,Cui-na Shi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
【摘要】
神经炎症是阿尔茨海默病、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关键致病机制之一。此类疾病常伴随认知功能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学习与记忆能力受损,但其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连续7日腹腔注射脂多糖(LPS,0.5 mg/kg,每日,大肠杆菌O55:B5),随后对不同组别进行行为学评估(包括旷场实验、Y迷宫及新物体识别测试)或离体脑片电生理记录(mEPSC、mIPSC及LTP)。取海马组织进行PSD95、vGLUT1、vGAT、gephyrin、PV及SST的免疫荧光染色或蛋白质印迹分析,并采用在体光纤钙信号记录技术评估神经元兴奋性。研究发现:LPS诱导的神经炎症早期,海马CA1区兴奋性传入突触数量及神经传递功能显著降低;而在神经炎症后期,CA1区抑制性传入突触数量及神经传递功能显著增强,导致兴奋性神经元的过度抑制。上述双重效应共同导致海马神经元兴奋性降低及LTP受损,最终引发认知功能障碍。在炎症早期过表达CA1区的CREB,或在炎症后期抑制CA1区PV阳性中间神经元活性,均可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表明,逆转海马体中兴奋性传入神经活动减少及抑制性传入神经活动增强,可能改善神经炎症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伴随的认知障碍。
【题目】
【通讯作者】
罗钧洪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系、病毒致病及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陈国兵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老年免疫学研究所、病毒致病及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李振华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系;王昊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赖文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再生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暨南大学)、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暨南大学医学部系统生物医学系;冯秋月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系;雷雯 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老年免疫学研究所
【摘要】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卒中后焦虑(PSA)表现为卒中后出现的焦虑症状,其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手段有限。已有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素具有缓解恐惧、焦虑和压力的作用,且在卒中后会发生与预后密切相关的动态变化。然而,内源性大麻素在缺血微环境中的代谢机制及其与卒中后焦虑样行为之间的关联仍不清楚。本研究发现,卒中后内源性大麻素代谢紊乱,其特征是缺血区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中,N-棕榈酰乙醇胺(PEA)水解酶——N-酰乙醇胺酸酰胺酶(NAAA)水平升高,伴随PEA迅速耗竭。小胶质细胞PEA的耗竭与更严重的病理损伤、焦虑症状及痛觉敏感性直接相关。通过敲除NAAA基因或采用药物手段补充以提高PEA水平,均可有效促进卒中后恢复并缓解焦虑样行为。此外,维持缺血区域内的PEA含量,有助于减少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其机制可能与拮抗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炎症小体级联反应引发的IL-18释放及其向对侧半球扩散有关。同时,维持缺血损伤区小胶质细胞中的PEA水平可保护对侧海马腹侧CA1区(vCA1)突触的完整性,通过减轻小胶质细胞吞噬作用介导的突触丧失,增强具有抗焦虑作用的pBLA-vCA1Calb1+神经环路活性。因此,本研究表明,缺血灶中由小胶质细胞NAAA调控的脂质信号通路可通过重塑对侧抗焦虑神经环路,从而参与卒中后焦虑的发生过程;阻断PEA信号的分解有望促进卒中恢复并缓解焦虑样症状。
【题目】
【通讯作者】
陈军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Xian-Guang Ding 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生物传感器重点实验室;稽富海 苏州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和麻醉研究所
【第一作者】
Xu Wang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Hao Zhou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Dan li 南京大学医学院
【摘要】
尽管目前广泛采用抗生素治疗病原体感染性肺炎,但现有策略对胞内细菌的杀灭效果有限,而后者正是导致抗生素耐药的重要诱因。此外,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常伴随细胞因子风暴,也成为病原性肺炎治疗的巨大挑战。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靶向递送系统,利用M2型巨噬细胞来源的囊泡(外泌体,Exos)作为载体(antibiotics@Exos),以实现对肺炎的有效治疗。该系统通过同源性识别机制,能够将抗生素精准输送至感染肺炎中的巨噬细胞内,展现出良好的胞内杀菌效果。此外,M2型外泌体还可高效诱导促炎性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转化,从而显著降低肺部炎性细胞浸润,缓解炎症因子风暴。急性肺损伤小鼠模型中,该治疗策略能够减轻活性氧(ROS)介导的组织损伤,改善肺水肿,并实现对肺炎的有效治疗。综上所述,该生物活性的外泌体递送系统有效弥补了传统抗生素治疗在胞内感染方面的局限性,具有多重治疗作用,为包括急性肺炎在内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
【题目】
具有抗氧化、抗菌及免疫调节功能的魔芋葡甘露聚糖基纳米复合水凝胶用于促进皮肤创伤修复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题目】
小鼠性别依赖性条件疼痛超敏反应的神经回路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张鸿飞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