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麻醉科《珠江视界》翻译小组每月通过主题词检索,从PubMed与Web of Science等检索引擎,筛选出近期国内麻醉学科所发表的高质量SCI文献与研究成果,进行摘要导读的同时通过《新青年麻醉论坛》珠江视界专栏以每月好文的方式向全国同道推介。
廖玉辉,樊志金,马华 昆明医科大学工程医学研究所;
黄凯军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第一作者】
Pu Shen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Kai-jun Huang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
Xuan-lin Zhang 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
【摘要】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是肝脏外科及肝移植领域面临的重大临床难题,其发生主要由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及炎症激活介导。本研究构建了一种工程化囊泡载体平台——SOD2-Res@CVs,该平台整合了过表达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囊泡,以及具备肝脏靶向性与活性氧(ROS)响应性的白藜芦醇(Res)负载脂质体,可实现多机制协同干预。体内成像结果显示,SOD2-Res@CVs可选择性聚集于IRI损伤的肝组织区域。在氧化应激微环境中,该载体系统能够响应性释放SOD2与白藜芦醇,二者通过调控氧化还原稳态协同缓解氧化损伤,具体可通过脂质过氧化水平降低(丙二醛(MDA)表达受抑)及抗氧化防御能力增强(谷胱甘肽(GSH)/SOD2表达上调)得到验证。此治疗级联反应通过多条通路促进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修复:白藜芦醇特异性激活PINK1介导的线粒体自噬,LC3与beclin-1表达上调证实其选择性清除去极化线粒体的效应。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肝组织学修复及器官功能保护方面,SOD2-Res@CVs的治疗效能显著优于各单一组分。转录组学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载体系统的多靶点调控能力,其核心作用体现为在IRI进展过程中,可同时抑制氧化应激通路、缓解炎症信号并改善线粒体生物能量代谢。本研究证实,SOD2-Res@CVs作为一种多功能纳米治疗策略,能够将空间靶向性与病理微环境响应性有效结合,为肝移植术中的肝脏保护提供了极具前景的新方案。
【题目】
内皮来源的CCL7通过CCR1介导的STAT1琥珀酰化促进巨噬细胞极化并加重脓毒症急性肺损伤
【通讯作者】
缪长虹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摘要】
急性肺损伤(ALI)是脓毒症的一种重要并发症,其中肺血管内皮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证明了,内皮细胞(EC)分泌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7(CCL7)可诱导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阳性(CCR1⁺)巨噬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和M1极化。值得注意的是,特异性抑制内皮来源的CCL7的小鼠其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程度显著减轻,凸显了CCL7在脓毒症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从机制上讲,CCL7-CCR1 轴的激活通过上调 KAT2A 表达增强STAT1的琥珀酰化,导致STAT1与巨噬细胞中糖酵解基因启动子的结合增加。该表观遗传调控重塑巨噬细胞代谢编程并促使其向M1型极化,从而放大脓毒症ALI中的炎症级联反应。此外,在脓毒症模型中,Ccr1基因敲除(Ccr1-KO)小鼠肺组织炎症明显减轻,死亡率显著下降,这凸显了靶向CCL7-CCR1轴治疗脓毒症ALI的治疗潜力。综上,本研究不仅揭示了巨噬细胞代谢重编程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的新机制,亦明确CCL7–CCR1轴为极具转化潜力的治疗靶点。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存在睡眠障碍的女性在手术后常出现术后睡眠障碍。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平行分组的试验设计,旨在探讨术中辅助应用艾司氯胺酮(esketamine)是否能降低女性人工流产术后睡眠障碍发生率。共纳入204例患有睡眠障碍并计划择期行人工流产术的女性受试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手术开始后立即单次静脉注射0.2 mg/kg艾司氯胺酮或安慰剂(生理盐水)(每组102例),试验已完成。主要终点为术后第一晚睡眠障碍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7.1%[48/102]vs 71.6%[73/102];OR 0.35;95% CI:0.20–0.64;P=0.0004),未观察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本研究表明,人工流产术中单次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可改善患有睡眠障碍女性的术后睡眠质量。
【题目】
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与生物学验证发现一种新型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可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通讯作者】
戚思华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Lina Zhang, Yujin Wu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麻醉科;
【摘要】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手术与麻醉后常见并发症,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鉴于PTEN诱导激酶1(PINK1)/Parkin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维持线粒体稳态和抑制神经炎症反应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本研究旨在寻找新型线粒体自噬诱导剂作为POCD的潜在治疗策略。通过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小分子化合物库,发现柽柳素(tamarixetin)是一种强效且选择性的PINK1激活剂。综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和细胞热位移分析证实其与PINK1的稳定结合状态。柽柳黄素治疗显著增强手术小鼠海马区线粒体自噬活性,同时减少胞质内线粒体DNA积累和活性氧水平,减轻神经炎症反应,并在行为学测试中改善认知功能。机制研究表明,柽柳素处理促进PINK1蛋白稳定性,增强其与线粒体外膜转位酶40的相互作用,同时促进Parkin向线粒体募集,并增强线粒体融合蛋白2的泛素化修饰,最终在脂多糖刺激的HT22神经元细胞系和BV2小胶质细胞系中显著促进线粒体自噬流。本研究首次发现柽柳黄素是一种新型PINK1依赖性线粒体自噬的药理激活剂,并阐明其通过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炎症,在POCD治疗中具有潜在疗效。这些发现为开发针对POCD的线粒体自噬靶向疗法奠定了重要基础。
【题目】
新型莲源活性肽(EWGHLGL)的发现及其缓解氧化应激的体内外功能验证
【通讯作者】
张丽君 湖北科技学院咸宁医学院基础医学系;
黄海 湖北省中医院;
储勤军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科;
【第一作者】
【摘要】
莲藕是富含生物活性肽的营养源。本研究通过提取莲藕汁,采用LC-MS/MS及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等算法鉴定出一种新型抗氧化肽EWGHLGL。分子对接分析显示其与髓过氧化物酶(MPO)具有强效结合能力(-9.345 kcal/mol),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其均方根偏差(RMSD)波动稳定(<0.4 nm)。EWGHLGL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呈浓度依赖性(最高清除率分别达50.14%和47.45%)。在体外实验中,EWGHLGL可显著提高H2O2诱导的HaCaT细胞活力,并降低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在体内实验中,其显著增强小鼠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同时降低丙二醛(MDA)水平,证实其抗氧化功效。上述结果表明EWGHLGL有望成为一种天然抗氧化添加剂应用于功能性食品或治疗药物中,为筛选食源性抗氧化剂提供了新思路,促进藕的高价值利用。
【题目】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手术患者比例及术后谵妄(POD)发生率持续上升。由于POD的识别存在困难,误诊和漏诊现象普遍,亟需开发客观的认知功能评估工具。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后有无POD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s)特征,并评估ERPs作为POD预测性诊断标志的潜力。
方法:采用3D-CAM量表对28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第1、3、7天进行POD评估。术后约10天使用64导联脑电记录系统采集任务相关脑电图(EEG),通过分析ERP成分P300和N200以及任务准确率,评估与POD相关电生理变化。
结果:谵妄患者P300和N200潜伏期显著延长、波幅明显降低。ROC曲线分析显示ERP潜伏期参数在识别POD方面具有显著诊断效能。
结论:术后谵妄患者表现出ERPs的显著改变,尤其是P300和N200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上述发现表明P300和N200可能成为监测谵妄的有效无创电生理标志物,但仍需更大样本量和纵向研究验证其诊断效用。
【题目】
下丘脑室旁核PGF2α信号受损导致硝酸甘油诱导的雄性小鼠慢性偏头痛的中枢敏化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摘要】
研究表明,下行抑制控制功能受损会加剧慢性偏头痛的中枢敏化,但其潜在的神经和分子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通过严谨的顺行示踪策略和RNA scope原位杂交技术,鉴定出一个下丘脑室旁核(PVN)oxytocin (OXT)→三叉神经尾核(TNC)GABA神经回路,参与调控三叉神经伤害性感觉传递。在硝酸甘油(NTG)注射诱导的发作性和慢性偏头痛小鼠模型中,我们观察到PVNOXT→ TNCGABA回路的活动增强。然而,与发作性偏头痛小鼠相比,慢性偏头痛小鼠的PVNOXT神经元活动下降。化学遗传学激活PVNOXT神经元可缓解偏头痛痛觉过敏,并增强慢性偏头痛小鼠TNC中OXT和GABA的释放,而这一有益作用在TNC内注射OXT受体拮抗剂后被消除。有趣的是,尽管PVN内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上调,随着偏头痛慢性化,PVNOXT神经元中的前列腺素F2α受体(FP)表达下降。通过在PVNOXT神经元中过表达FP,可恢复神经元活性并改善慢性偏头痛痛觉过敏。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下行调控三叉神经中枢敏化的神经和分子机制,从而为慢性偏头痛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题目】
钙调神经磷酸酶/NFAT1/Smad2信号通路调控小胶质细胞自噬,并促进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小鼠的神经炎症和认知障碍
【通讯作者】
斯妍娜 南京市第一医院麻醉疼痛与围术期医学科;
【第一作者】
【摘要】
目的: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是影响死亡率的关键因素,其发生发展与小胶质细胞的激活和过度自噬密切相关。然而,其潜在机制仍不清楚。
方法:通过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在野生型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NFAT)1敲除小鼠中建立脓毒症模型。研究对海马形态学、小胶质细胞自噬、极化状态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并采用Morris水迷宫和恐惧条件反射实验评估认知功能。体外实验中,以脂多糖(LPS)刺激BV2小胶质细胞,并通过对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NFAT1或Smad2的基因操作探究潜在机制。
结果:在野生型小鼠中,脓毒症诱导小胶质细胞自噬、M1型极化和神经炎症,并导致认知损伤。这些改变伴随NFAT1上调及海马小胶质细胞中Smad2磷酸化水平升高。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药理学手段抑制自噬(应用3-甲基腺嘌呤)或从基因上敲除NFAT1,均可减轻脓毒症相关效应。在NFAT1敲除小鼠中,Smad2过表达逆转了脓毒症诱导的病理表型,提示NFAT1的作用依赖于下游Smad2信号通路。与在体实验结果一致,体外实验表明,敲低calcineurin、NFAT1或Smad2可抑制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自噬和炎症反应。此外,Smad2过表达能够挽救NFAT1缺失对LPS刺激细胞的影响。
结论:calcineurin/NFAT1信号通路可能与Smad2信号相互作用,在脓毒症过程中促进小胶质细胞自噬,加剧神经炎症和认知功能障碍。本研究结果为靶向该通路以治疗甚至预防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提供了依据。
【题目】
穿过血脑屏障的Angiopep-2/Sirtuin 1纳米颗粒通过多组学鉴定的程序性坏死通路改善七氟烷神经毒性
【通讯作者】
Shuo Zha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Ge Qu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第一作者】
Yi Cha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
Xue Zhang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
【摘要】
七氟烷暴露所致的发育性神经毒性(DNT)对儿科麻醉带来重大风险,但有效的保护策略仍然有限。本研究开发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脑靶向特性的自组装Angiopep-2/SIRT1纳米颗粒(Ang/SIRT1-NPs)。通过体内外实验,我们证明Ang/SIRT1-NPs可有效缓解七氟烷诱导的神经元凋亡、神经炎症及树突棘丢失。经多组学分析发现,SIRT1介导的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与氧化应激通路的抑制是其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关键机制。行为学测试进一步证实,经纳米颗粒处理的小鼠在认知与运动功能方面得到改善。本研究结果表明,Ang/SIRT1-NPs作为一种新型神经保护策略在预防麻醉相关DNT方面具有潜力,并支持其在儿科神经保护中的转化应用。
【题目】
腹腔镜胃肠手术中术中低血压与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关系:一次随机试验的二次分析
【通讯作者】
【第一作者】
背景:少有研究探讨术中低血压与术后恶心呕吐(PONV)之间的关联,也没有明确的结论。本研究调查了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术中低血压与PONV之间的关联。
方法:这项随机试验的二次分析纳入接受腹腔镜胃肠道手术的PONV高风险成年患者。术中低血压被量化为时间加权平均动脉压(TWA-MAP)小于65 mmHg。主要和次要结局分别是术后0至24小时和25至120小时内的PONV。作者使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函数和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了术中低血压与结局之间的关联,并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使用各种平均动脉压阈值(70、60、55 mmHg)和指标(曲线下面积 [AUC],持续时间)以及类似的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结果:总共纳入了1093名患者(中位年龄:56 岁;1054名[96.4%]女性)。TWA-MAP小于65mmHg、AUC和平均动脉压小于65mmHg的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距]分别为0.03 [0.00,0.14]mmHg、6.33 [0.17,30.17] mmHg ·min和1.83 [0.17,7.00] min。术后0至24小时和25至120小时内PONV的总发生率分别为40.4%和42.9%。TWA-MAP低于65mmHg与主要或次要结局之间未发现暴露-反应关系。与TWA-MAP小于65mmHg的第一个三分位数相比,第二和第三三分位数的患者没有更高的主要结局风险(调整后的比值比,0.92 [95% CI,0.67至1.24;P=0.569]和0.95 [95% CI,0.70至1.30;P=0.755])或次要结局(调整后的比值比,1.05 [95% CI,0.77至1.42;P=0.772]和0.86 [95% CI,0.63至1.18;P=0.360])。在所有敏感性分析中,术中低血压与PONV无关。
结论:对于接受腹腔镜胃肠手术的PONV高危患者,术中低血压与PONV无关。
背景:挥发性麻醉药引起意识丧失的潜在机制仍不清楚。大脑皮层回路中的谷氨酸能锥体神经元和快速放电中间神经元在挥发性麻醉药诱发的皮质网络动力学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研究了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锥体神经元和快速放电中间神经元在挥发性麻醉诱导催眠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体内多通道记录和体外膜片钳电生理记录探索锥体形和快速放电小清蛋白(PV+)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利用化学遗传学检测mPFC的锥体神经元在挥发性麻醉引起的意识丧失中的作用。在PV+神经元敲低Nav1.1以通过PV+依赖性去抑制调节锥体神经元的活动,并研究锥体神经元激活在挥发性麻醉剂诱导的意识丧失中的作用。
结果:mPFC中,规则放电的锥体神经元和快速放电的PV+神经元被鉴定出具有不同的放电特性。七氟醚抑制锥体神经元放电频率和动作电位特征。mPFC中锥体神经元的化学遗传学抑制增强了挥发性麻醉剂的效力,而化学遗传学激活则产生了相反的结果。七氟醚还抑制了快速放电的PV+神经元的放电,其抑制率高于普通锥体神经元;然而,七氟醚不影响PV+神经元的动作电位特性。敲低PV+神经元的Nav1.1增强了七氟醚介导的 PV+神经元活性抑制,导致锥体神经元去抑制并降低催眠效力。
结论:mPFC中锥体神经元的兴奋性主要决定了挥发性麻醉剂在小鼠体内的镇静效力。
磨凯
| 欢迎光临 新青年麻醉论坛 (https://xqnm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