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标题: 突破丙泊酚应用局限!磷丙泊酚二钠为心血管手术麻醉提供新选择 [打印本页]

作者: 糖糖不次糖    时间: 前天 22:59
标题: 突破丙泊酚应用局限!磷丙泊酚二钠为心血管手术麻醉提供新选择
本帖最后由 糖糖不次糖 于 2025-11-16 23:01 编辑

丙泊酚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静脉全身麻醉药之一,主要原因在于其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且清除率高。然而,丙泊酚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如注射部位疼痛、低血压、呼吸抑制、高脂血症、过敏以及丙泊酚输注综合征等。在心血管手术中,维持理想的血管张力对手术安全至关重要。因此,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给心血管手术的麻醉实践带来了挑战。近日,发表于《土耳其卫生与实验生物学杂志》(Turk Hijyen ve Deneysel Biyoloji Dergisi)的一项研究,聚焦丙泊酚的水溶性前体药物——磷丙泊酚二钠,其研究结果为解决这一临床难题指出了新方向。该研究以19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的乳内动脉残余片段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深入探究磷丙泊酚二钠对人血管平滑肌的作用及机制,证实了它在“减少低血压风险”、“优化血管管理”上的显著优势,并与丙泊酚进行对比分析。这项研究结果,或许会改变未来麻醉用药的选择逻辑。


对比丙泊酚:磷丙泊酚二钠“温和”藏在3个关键发现里

研究者选取19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收集手术中未使用的乳内动脉残余片段(该动脉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重要移植血管,其张力稳定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制备动脉血管环并置于器官浴中。在37°C的生理性克雷布斯溶液(通入95% O2和 5% CO2,pH=7.4)中,将血管环在 0.5-1g的静息张力下稳定。记录血管环的基础张力、120mmol/L 氯化钾(KCl)刺激后的张力,以及累积浓度(10⁻⁷-10⁻⁵ mol/L)的丙泊酚(n=8)和磷丙泊酚二钠(n=11)对血管张力的影响。另设一组实验,在保留内皮和去除内皮的乳内动脉片段上采用相同的磷丙泊酚二钠干预方案,以探究内皮的作用。随后,为明确 L 型钙通道(Ca2+)和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BKCa)的作用,将血管环分别用硝苯地平(n=8)或伊比利亚毒素(Iberiotoxin)(n=7)预孵育后,再进行 KCl 刺激和磷丙泊酚二钠干预。

该体外实验对比了磷丙泊酚二钠与丙泊酚的作用差异,最终挖出了磷丙泊酚二钠的核心优势:

1、舒张作用更弱,降低低血压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丙泊酚可通过多种途径诱导血管舒张。由丙泊酚引起的低血压是临床麻醉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在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中尤为明显。该研究发现,在血管舒张效应方面,磷丙泊酚二钠表现出明显优势:相同剂量下,磷丙泊酚二钠引发的血管舒张幅度比丙泊酚低得多(p<0.05)(图2)。

更重要的是,磷丙泊酚二钠是水溶性药物,无需脂肪乳作为载体,这意味着它还能避免脂肪乳的注射痛、脂肪乳过敏、感染以及长期使用导致的血脂紊乱等风险。对老年患者、高血压患者这类“低血压高危人群”来说,无疑是更安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