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重比重腰麻需要关注的几点:
a 现在轻比重用得很少了,学习掌握注药速度比较难。重比重就好控制很多,但什么算重比重呢。在推药之前,针筒内的糖浓度达到3%就可以算,当然适当稀释药液,降低布比浓度,糖浓度达到5%(老外达到8%,但规定一定不超10%)是更不错的,可以充分表现出重比重特点。罗哌、左布、甚至利多都是大同小异,关键是需要忽略局麻药液的比重,单纯关注糖的浓度,这才是真正的要点。
b 针开口方向和平面没什么直接关系
c 推药速度和平面高低关系不是很大(侧卧时间长的单侧腰麻和幼儿腰麻除外),因为真正注药的意义就是把药送入蛛网膜下腔,而不是推到什么位置,什么高度,高度的获得是依靠比重差导致的重力因素引起的药液移动。所以比重很重要,如果终药液糖浓度低于2%(比如2ml布比+1ml5%糖)那么很容易失去比重特点,也就得不到预想的平面。
d 体位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远远超过一般的新战友心里认为的重要性。关注体位不是等到发现平面不够,那时就晚了,需要在推药时就十分清楚脊柱连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夹角。L3-4以下低位的穿刺,依靠推药当时的头低位可以获得和L2-3相同的平面高度和维持时间。体位影响药物分布关键就是推药的时间和之后的3分钟,所以一部分腰硬联合腰麻平面不理想就出现了,因为失去了最佳的分布时机。
e 如果剂量不大,有个现象值得思考,打L2-3的患者脚甚至腿可以动的,打L3-4的患者则一定不出现这个情况。这是分水岭现象和比重特性的明证,也是可以利用的一点。
a T10以下间隙的穿刺,失状面夹角并不是主要的(绝大多数是垂直),甚至对于非正中入路的腰硬联合操作,冠状面夹角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能够正确的穿过两椎体间的由黄韧带封闭的缺口(鱼口)。针顶在骨头上,不是坏事,因为凭借骨质你可以修正定位,不能区分顶到的是哪个位置的骨质,才比较麻烦。最常见是顶在上下关节附近的椎弓上,这时完全退针,调整横断面夹角,会有改善,不退针,依靠针的硬度强行改变方向,是不正确的,往往达不到目的,正确的穿刺径路,意义一定远大于减少针道局部的损伤。
b 需要关注脊柱腰突局部的解剖改变,它会使L3上下2-3个间隙失装角改变,不再是垂直,尤其是矮胖、骨骼粗大,腰部灵活性差的病人,表现更突出。
c 除非是患者屈曲体位不能配合,或是棘上、棘间韧带严重钙化,否则在低位的穿刺上,侧入并不比正中入有更多优势,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在比较安全的位置熟悉侧入的基本操作。